劉某某,女,46歲。
上腹部脹痛2月,伴口苦、乾嘔1月,加重10日。
現症:上腹部脹痛,口苦,噁心嘔吐,有時吐黃苦水,尤其在吃油膩食物後加重,胸脅苦滿;
不欲飲食,寒熱往來,大便乾燥3日一行,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邊有齒痕,脈緩滑。
查體:劍突下壓痛(++),莫菲氏徵(+)。
急行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十二指腸見0.8cm×0.6cm潰瘍灶,胃內有大量膽汁,B超檢查示:膽囊炎,膽結石。
西醫診斷:(1)膽汁反流性胃炎;(2)膽囊炎,膽結石;(3)十二指腸潰瘍。
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證屬膽火犯胃,陽明腑實,治以疏洩少陽,通下陽明。
方用大柴胡湯加味。
藥用:柴胡、大黃、枳殼、黃芩、半夏各10g,白芍15g,茵陳、金錢草、川楝子各30g,醋元胡20g,生薑3片,大棗5枚,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訴服2劑第2煎時,腹中雷鳴,矢氣,欲大便,瀉下硬便,糞水夾雜,稀溏,奇臭難聞。
嘔吐頓失,服第3劑第3煎後即口不苦,胃不痛,繼用上方調理。
服6劑後,復行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紅白相兼,以紅為主,無糜爛,胃內無膽汁反流,B超複查示:膽結石消失,膽囊壁稍毛糙。
註: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需選用請諮詢專業醫師。
(文章內容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專業知識微信公眾號:腸胃道健康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