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陳先生近日在醫院做了一次胃鏡檢查,拿到報告單時他傻了眼——「胃萎縮是什麼?」「胃變小了嗎?」「腸化又是什麼?」「看起來這麼嚴重,跟胃癌有關嗎?」……
陳先生的問題也是不少做完胃鏡檢查後的患者的疑問,胃鏡報告單上的「萎縮」與「腸化」到底是什麼意思?出現這兩個症狀危害大不大?
在醫院開展的一項專項調查中顯示,胃鏡活檢患者中18%存在萎縮,40%存在腸化。
萎縮是指胃黏膜固有腺數量的減少,通俗地說就是胃黏膜的老化,通常是由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膽汁反流等因素導致。腸化醫學上全稱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就是胃內的黏膜被類似於腸道內的黏膜取代。
相關資料表明,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內鏡下活檢萎縮腸化十分常見。目前,萎縮和腸化被認為是胃癌前病變,需要長期隨訪監測。研究表明,在100個存在腸化的患者中,每5年有1位患者發生胃癌。有胃癌家族史、持續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病理類型表現為不完全腸化、內鏡下腸化擴大等上述特徵的患者發生胃癌風險較高。對於膽汁反流的陽虛體質患者,發生腸化風險也顯著增加。
嘉定區中醫醫院厚樸堂
57歲顧女士近3月反覆中上腹脹,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幽門螺桿菌除菌史,尤其是對自己內鏡檢查報告中萎縮腸化非常焦慮,遂就診於區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接診後,肖定洪主任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給予疏肝健脾為主的中藥湯劑治療,一周後患者症狀逐漸減輕,繼續服藥1月後停藥,定期胃鏡複查。在近期的隨訪中,顧女士表示腹脹症狀消失,連睡眠也恢復了正常。
其實,除了定期服用中藥改善症狀外,肖定洪還給顧女士吃了另外的一顆「定心丸」。就診當天,看著滿面愁容,特別是主訴連睡眠也出現了問題的顧女士,肖定洪在把脈診療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做了心理疏導,詳細地解釋清楚了胃萎縮腸化的發病原因、發展變化等情況,有效消除了顧女士最大的「恐癌」疑慮。並在此後的每次複診中,肖定洪堅持做好「思想工作」,徹底打開了顧女士的心理魔障。
· 看點
肖定洪主任解釋,胃萎縮腸化主要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原因導致,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萎縮腸化在一段時間內甚至終身存在。雖然萎縮腸化為胃癌前病變,但並不是每位萎縮腸化的患者都患胃癌,且萎縮腸化與腹脹無必然聯繫,如果沒有明顯不適,只要定期胃鏡複查即可。
為了更有效的診治和隨訪胃炎萎縮腸化,區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開設了胃炎萎縮腸化專病門診,由脾胃病科專家團隊坐診,結合科室總結的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進行辨證論治,開展中藥湯劑、非藥物治療等中醫特色診療。
針對不同患者萎縮腸化患者情況進行危險分層,確定隨訪策略,安排早期胃癌內鏡篩查。同時對關於萎縮、腸化的疑問及「恐癌」心理,進行專業答疑解惑。
專家介紹
肖定洪,副主任醫師,嘉定區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上海市「杏林新星」、嘉定區青年領軍人才、嘉定區高層次創新創業和急需緊缺人才。師從上海市名中醫王慶其、徐列明教授學習胃腸與肝病診療經驗。
擅長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癌前病變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及早期胃癌的內鏡篩查。
開診信息
開診時間:周四下午13:30-17:00
就診地點:區中醫醫院厚樸堂
原標題:《區中醫醫院開設胃炎萎縮腸化專病門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