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醫者簡介】
周福生,男,主任醫師,教授,二內科副主任,內鏡室主任,脾胃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評審專家。 1975年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1998年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內科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留校至今,一直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擅長脾胃病證—胃、腸、肝、膽、胰疾病的中西醫診治。
【醫案】
周福生治中度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呂某、男,32歲,幹部。
1994年10月17日就診。
主訴:
反覆胃脘疼痛,痛有定處3年,加重半月,伴體倦乏力,口淡納差,大便稍爛,舌紫暗,苔白肽,脈弦細澀。胃鏡診斷:中度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中醫辨證屬瘀阻胃絡夾溼,治宜活血化瘀,和胃化溼。
處方:
蒲黃(布包)、五靈脂(布包)、木香(後下)、穿山甲(先煎)各、延胡索、丹參、柴胡、佛手、白朮、法半夏、白豆蔻(後下)、蒲公英。每天1劑,復煎。
服1周後二診:
胃痛等症減輕,舌質如前,苔稍白,脈弦細。守上方去白豆蔻,加茯苓,以健脾祛溼,連服8周,上述症狀消失。胃鏡複查診斷:輕度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繼續在原方基礎上化裁治療半年。再次胃鏡檢査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診斷:輕度慢性淺表菱縮性胃炎,未見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隨訪5年未復發。
本案引自(《新中醫》2000年第7期)。
【評析】
胃癌癌前病變的病理學基礎相同,但臨床表現症狀則有差異,而本病案的患者證屬瘀阻胃絡夾溼,相應地治療宜活血化瘀,和胃化溼,並根據治療的不同階段靈活應用。症狀的消失,一般是病理向良性方面變化的重要標誌。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