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共享單車,國內自行車廠商成為香餑餑,大廠商的自行車訂單猛增。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自行車廠商仍以代工廠的身份從事自行車生產,缺乏創新、設計和品牌營銷,甚至有工廠為完成共享單車訂單,將企業自主品牌自行車的生產擱置一邊。長期以往,自行車廠商危機四伏,共享單車一旦熱度褪去、單一訂單生產模式老化、出行功能被取代,自行車行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在哪兒?
少了訂單:強化深度合作
自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等共享單車品牌跑馬圈地以來,一度慘澹經營的自行車行業突然重燃生機。國內自行車廠商生產熱情高漲,訂單「接到手軟」。 由於傳統代步自行車市場受到共享單車巨大衝擊,很多曾經佔據國內代步自行車市場主要份額的國產品牌如捷安特、喜德盛、美利達等連鎖自行車專賣店出現大量倒閉潮,個別品牌甚至一年關店超過上千家,更有傳言ofo意欲收購捷安特自行車品牌。如今,更多的國產品牌如鳳凰、捷安特,喜德盛等為了生存下去也不得不委身替共享單車品牌代工。正如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偉龍所說:「共享單車確實太可怕,太突然了,好像洪水爆發一樣,我只要做多少他們就要多少,那怕你給他一百萬它都全要了,我們產能現在一月已經增加一萬臺了,可是他們拼命希望我們做得更多,我們工人都上班到十一個鐘頭到十二個鐘頭了,而且禮拜六禮拜天都沒有休息。」
共享單車確實帶火了傳統自行車行業,但一直火熱的共享單車還能火多久?據中國自行車協會副會長、鳳凰自行車總裁王朝陽介紹,今年是共享單車競爭的關鍵一年,3-10月是最火爆的投放期,而後至2018年底共享單車格局初定,共享單車為競爭已經引發產能過剩,未來自行車產能將回落並穩定。待到2018年共享單車格局穩定,市場拓展速度放緩,訂單量下滑是必然的結果,一些依賴訂單存貨的工廠,便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傳統自行車企業依賴共享單車訂單,雖然短時間內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但並不是長久之計,共享單車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此後較長的時間裡仍能夠保持一定的活力,想要將自行車企業徹底盤活,還需要研究更深層次的合作。
漲了成本:轉型中高端
共享單車帶來的巨大訂單,使自行車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但在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共享單車出廠價不變的情況下,自行車廠的企業利潤正在被攤薄。業內人士介紹,每年國內生產的自行車配件是有一定數量的,產能有限,在需求量增大的情況下,配件價格上調是必然的結果。
據了解,目前代工自行車廠與共享單車平臺的合作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平臺提供配件,工廠負責組裝;另一種就是由平臺向工廠定製,所有生產由工廠完成。定製模式下,企業與共享單車平臺先會就每輛共享單車的出廠價達成協議,不過,隨著自行車配件價格短時間內快速上漲,已經達成定價協議的工廠也將面對利潤大幅縮水的情況。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一些較小的共享單車平臺所定製的共享單車出廠價在300-400元之間,摩拜單車和ofo等共享單車巨頭的車輛出廠價會相對更高。
記者根據業內實際情況做了個計算,以共享單車中的配件單速飛輪為例,該配件在2016年時價格為2.3-2.4元/個,春節後價格急升,目前為4.5元/個,漲價幅度接近90%,儘管價格猛增,但是單速飛輪仍然供不應求,下訂單後不能直接拿貨,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交貨。其他配件的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漲幅為15%-20%。另外,由於鋼材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運輸費用的增加,每輛單車的成本也上漲了20%左右。葉植東表示,以前「半死不活」的自行車配件行業,借著共享單車的熱度也大賺了一把。
面對配件價格上漲,共享單車利潤收窄,為擺脫代工廠的帽子,借著熱度尋求新的出路,自行車廠商也在行動。王朝陽指出,目前好多企業都在尋求轉型,面對新的消費需求,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牌格調的提升。成本的提升帶來的不僅是利潤減少,另一方面也在倒逼自行車企業進行創新,促使自行車企業轉型中高端產品,這對行業來說是利好的。但是目前中國國內中高端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品牌所把持,就連國內知名自行車品牌捷安特也只能去攻佔零售價2000元左右的初級入門運動自行車市場。曾經由捷安特、喜德盛和美利達三家發動的價格戰一波接一波,此起彼伏,最後誰也沒有撈到半點好處,隨著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把他們各個打的遍地鱗傷,哭爹喊娘。
缺了功能:發力多元化
隨著共享單車以迅猛勢頭推進,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個人自行車所具備的出行功能也逐漸被共享單車代替。「共享單車的普及,消費者很難在出行上青睞購買自行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於企業尋找新業務模式的能力上有著不小的考驗。」
更多業內人士認為,發力多元化市場是自行車產業未來突圍的重要方式。據介紹,目前很多自行車廠開始發力女士用車、童車以及變速山地車和中高檔摺疊車,這些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的自行車具備的功能,是共享單車所不能及的,因此在這些車輛上,自行車行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王朝陽認為,在共享單車進入平衡期後,自行車企業應當研發出更高檔、款式新穎、功能有所針對性的個性化自行車。「面對未來自行車的出行功能被共享單車取代,自行車行業需要儘早做好準備來迎接挑戰,消費升級的同時,產品升級需要跟進,未來休閒健康類的產品才會受消費者青睞。」
正如近兩年新殺入自行車市場的野獸騎行,對於行業市場都有著精準的嗅覺,選擇了切入細分的垂直智能自行車市場做深耕,看似選擇放棄了一部分用戶,實則不僅規避了共享單車大潮的衝擊而不受影響,且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共享單車模式的崛起,「促進」了位於底端的傳統自行車行業的洗牌與被動轉型,而位於頂端的高端運動自行車,非但沒收到打擊,並且還搭上了這股共享帶經濟來的全民綠色出行風潮。
野獸騎行的成功值得我們思考。高端自行車的用戶與普通共享單車的用戶,無論是消費能力還是對於自行車產品的需求,絕對是天壤之別,所以做垂直細分領域產品,才可能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