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研究生畢業,郝亦成放棄了在荷蘭普瑞瓦的工作機會,來到張家口農村,一頭扎進這個小山溝,開始做種植樹莓的探索。
最初基地選址所在的山溝,距離最近的小鎮車程半個小時。女朋友休年假從2000公裡外來看他,也陪著他一起搭棚子、澆水。
最大的困難是錢。開荒、整地、搭棚、維護、做實驗、製作設備、搭建後臺系統,每一項都是成本。他給自己開了3000元月薪。70萬啟動資金,省著用,花了2年多。
最窮的時候,團隊連給車加油都加不起,買儀器設備更是奢望,只能厚著臉皮從一些大學、農科院所蹭。借過的最貴儀器,是用來校準的輻射儀,大概2萬塊錢。
3年時間,郝亦成試種了24個樹莓品種,還設計了自己的溫室大棚,設計製作了基地需要的控制設備,無人種植系統逐漸成型。
2019年4月,張家口建發集團聯繫到郝亦成團隊,雙方就基地建設展開合作。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到我們山裡的基地參觀,看到這麼多農業人才拿著電腦在地裡鑽,覺得很『震撼』,說要扶我們一把。」郝亦成說。
雙方合作成立了張家口農投京北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在李杏莊村建新基地,運營漿果農旅體驗綜合體項目。
農業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農業產業變革和迭代升級,決定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和進程。
但這種進步總是始於探索和創新的萌芽。自認是新農人、理工男的郝亦成,對借力政策推廣他們的新系統並不擅長。
有專家稱,涉農人才和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最富活力和生命力的組織,是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在應用型科技創新中有絕對優勢,在一些基礎型科技創新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這些年輕人和年輕企業,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
無獨有偶,在趙縣,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作為牽頭單位,選定趙縣作為「蔬菜規模化生產人機智能協作技術」示範地,把中關村的「農機無人化」解決方案,帶到了趙州橋邊的田間地頭。
但同時也應看到,讓更多新農人發揮所長,也需要更好環境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2020中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對2019年中國上市涉農企業的創新能力現狀及行業表現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總體處於中等偏低水平,各企業之間差距明顯。分析認為,上市涉農企業創新投入能力不足,研發經費和人員投入水平僅相當於上市企業整體水平的一半多,創新環境有待提升,企業對政府創新政策的利用程度整體不高。
對此專家建議,要建立以涉農企業為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拓寬涉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渠道,鼓勵涉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優化涉農企業創新環境。
越來越多像郝亦成一樣的新農人正在走來,農業的未來值得期待。
文/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