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木:這是什麼樣的「中國中心觀」?——《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雖然力圖揭示清代社會的內在動力,打破停滯、封閉的刻板印象,但同時建構了另一種「走向近代」的線性歷史敘事模式,與傳統中國社會的自身脈絡不盡契合,甚至掩蓋了清代作為中國王朝國家最後一環的內在機理。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下稱《清代前中期史》)是《劍橋中國史》系列的第9卷,該卷試圖突破舊的研究範式——費正清的「衝擊—回應」模式(即清代中國被形容為保守、停滯的「舊秩序」,西方衝擊導致其漸次瓦解),重新評估清代前中期歷史的特性及其在帝制晚期歷史中的位置與作用。牟復禮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將明代稱為「傳統中國文化成熟之最後階段」,言外之意,清只是明的延續甚至衰退。清代前中期是否就是由盛轉衰的時代?明清之間的延續性是否應給予重新審視?能否在清代中國找到內在的發展動力?這些問題的出現,正反映出「中國中心觀」的興起與北美中國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然而,《清代前中期史》的嘗試未必取得了成功。

 

其一,《清代前中期史》仍以歐洲的近代經驗作為參考標準。

 

「在中國發現歷史」本是針對「衝擊—回應」的解釋模式而發,旨在詮釋清代中國內部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北美清史學界也確實試圖展現清代社會的內在活力。但該範式的前提仍是以歐洲近代經驗作為歷史定位的基本參照系。正因如此,《清代前中期史》對明清兩代延續與更新、共性與差異問題的處理,均出現了明顯的偏差。

 

由追尋中國內在的「近代性」為旨趣而衍生出的「中國中心觀」,對於重新理解中國的近代化提供了頗具新意的論述,但它卻無法有效處理傳統王朝國家的連續性,亦即所謂「舊」因素或傳統結構在清代的際遇。他們認為,由於基本的社會結構與統治方式並未發生改變,清代社會呈現出的種種新動向只發生在一定範圍內,「新」與「變」的程度也不可「誇大」。比如,羅威廉認為帝制社會的若干基本特徵在此時期內變化甚微;曼素恩強調清代性別、家庭關係相對於晚明的延續;蓋博堅也稱清初的巡撫制度是明代舊制與現實壓力共同促成的「混合物」。

 

另一方面,《清代前中期史》對清代某些「革新」的認識,卻忽略了明代以來的發展因素。比如,《清代前中期史》認為,以奏摺為中心的文書行政體制以及君主直面大臣的統治方式是清代政治結構的重要革新。然而改革的動議事實上在明末已是相當流行的話題,甚至在崇禎朝的皇權運作中已初見端倪。又如,裴德生以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為例,詳述「學」在清初的重新定義與範圍拓展,凸顯新學術典範的意義。然而,學風轉向固非一時之功,重視五經的學風至少可以追溯至復社,知識範圍的拓展更是晚明士大夫群體中常見的現象。此外,如鄧爾麟注意到順治朝內大臣成為新的權力重心,史景遷則稱康熙帝親政之初的權力基礎是侍衛群體,大致指出皇權與內廷官員的關聯性,這事實上正是歷朝均存在的內朝化趨向,如僅從滿漢關係、八旗權力中央化的角度考察,恐無法窺見全貌。

 

其二,傳統中國被排除在敘事主體之外。

 

首先,從傳統中國統治與治理的角度來看,行政制度、官僚體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除督撫制度外,《清代前中期史》並未專設章節討論這一問題。河工、漕運被康熙帝視為國家要務,也是清代國家資源調配能力的集中體現,該卷亦未涉及。

 

其次,英文學界常常將士人作為地方社會與政府的中間者,其初衷是試圖在中國社會找到一個「中間階層」與「公共空間」,但是士人本身所代表的學術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及其與國家、帝王的關係,這些重要議題反而日漸邊緣化。以乾嘉學術為例,《清代前中期史》僅釐清了士人興起的社會環境與人際網絡,簡要提及了作為先行者的閻若璩與胡渭,基本沒有涉及漢學的內在脈絡。除考據學外,清初經世學特別是理學經世的傳統、乾嘉新義理學以及漢宋之爭,作為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主要脈絡,均未見論及。

 

無論是漢學、宋學,抑或經學、理學,都與史家關注的近代化問題關涉較淺,但卻是清代士大夫知識世界中最為核心的組成,更是傳統的政治、思想資源應對時變並在自身脈絡中尋求解決方案的例證。但是,這些議題在劍橋史中的缺席,使得該卷呈現出的是一幅並不完整,甚至缺少內在機理的清代中國的歷史圖景。

 

其三,對「新清史」糾偏不足。

 

「新清史」研究在理論與史實上的缺陷,學者論之已悉。雖然素被歸入新清史譜系內的柯嬌燕亦為《清代前中期史》撰有專章,但整體來看,其理路仍與新清史有較大的不同。《清代前中期史》並不否認滿洲以及其他非漢文化傳統對清代統治的影響,但同時承認清代漢化面向的存在及意義,這事實上即是對「新清史」「滿洲特性論」的否認。比如,陸西華將建州女真的興起置於明、蒙古諸部以及朝鮮等多方角力的分析框架中,揭櫫後金軍事活動背後的經濟因素,並強調中原政治文化傳統與後金政權的調適;吳才德認為乾隆朝皇權並非建立在明確的族群基礎之上,而是基於對傳統古典價值的再製作,這些價值亦非特定族群的專屬。

 

「大一統」相表裡的「同文」或是一種可資參考的概念。簡言之,「同文」首先以「大一統」為前提,一方面彰顯清代皇權治道合一的性質,另一方面則強調多元族群與文化相對平等地共處於同一治理框架,清帝協調非漢族群的實效與虔敬尊儒的成績,正是兩者交相為用的結果。如何超越滿漢二元論乃至中原與北方民族的二元論,進而全面理解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清代國家治理的多元策略、機制運作及其所參照的思想資源,仍是值得繼續討論的問題。

 

此外,西方漢學慣以「帝國」稱呼中國歷代王朝,《劍橋中國史》各卷中也不乏此類用例。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中「帝國」概念的濫用問題,已經被中國學者注意並批駁。裴德生《清代前中期史》下冊導論中,以較長篇幅辨析了這一有爭議的概念,在他看來,相較於缺乏界定的「帝國」,用「一統」的觀念或許更貼近13世紀後中國各王朝的統治實態。在競相援引社會科學理論的北美清史學界,這種對概念的謹慎與警惕實屬可貴。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清代前中期史》個別概念亦存在嚴重的謬誤,如將清代的邊疆治理一概稱為「殖民」(colonization),將理藩院譯為Court of Colonial Affairs。這究竟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仍需要中國讀者予以特別關注。

 

《清代前中期史》並未對明清之際的連續性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的內在演進邏輯做出有效回應,雖然試圖揭示清代社會的內在動力,打破停滯、封閉的刻板印象,但同時建構了另一種以走向近代為終點的線性歷史敘事模式,與傳統中國社會的自身脈絡不盡契合,甚至掩蓋了清代作為中國王朝國家最後一環的內在機理。因此,如何發掘「中國話語」,強調中國史研究的主體性,並在此基礎上與西方學界對話,在更廣闊的歷史視域內理解明清中國,仍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馬建標、徐暢:評《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華民國史》
    【文/馬建標、徐暢】「劍橋中國史」系列是當代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歷史的一套集大成之作,由多位歐美著名學者執筆。它在中國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其中《劍橋中國晚清史》和《劍橋中華民國史》兩本所涉及的時間段,又與通常所稱的「中國近代史」大致相當。這兩本書也繼承了該系列的一貫特點,即站在西方研究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域外」和「他者」的視角,觀察審視發生在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現象,並自成一套評價體系和結論。這種體系和結論,雖然「獨特」和「新穎」,但卻未必合理與正確。先以《劍橋中國晚清史》為例。
  • 少兒歷史:哈佛中國史(6集中文講讀MP3+文稿)
    Rowe)著 李仁淵 張遠 譯《哈佛中國史》六卷本叢書,由國際著名漢學家卜正民教授領銜主編,集結羅威廉、陸威儀和迪特•庫恩三位知名漢學家,萃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新的中國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視野、多學科學識顛覆傳統中國史敘述模式,傾十年之功寫就,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卷本中國通史。
  • 劍橋日本史: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
    【編者按】自20世紀以來,劍橋的歷史敘述已經在英文閱讀的世界中建立起另一種模式。撰寫《劍橋日本史》的計劃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並於1978年宣告完成。《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覆蓋的時段約三個半世紀,始於鎌倉幕府創立的12世紀最後幾十年,止於室町幕府滅亡後內戰爆發的16世紀中葉。
  • 《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和《劍橋太平洋島民史》新書發布會...
    中國網12月20日訊 19日,由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山東省首批重點新型智庫建設單位、山東外事研究與發展智庫——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和《劍橋太平洋島民史》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梁曉弈評《劍橋日本史:中世日本》丨我們是否需要「中世」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日]山村耕造著,嚴忠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0年1月出版,618頁,148元通常來說,介紹一本書的章節構成、主要觀點與獨到之處,以供尚未閱讀本書的讀者參考,似乎才是書評的主要作用;然而相關內容在《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導論部分的「本卷各章內容述評」中已有詳盡的整理與介紹,滔滔不絕地介紹這些未免有重複勞動之嫌
  •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 要求全省排前0.1%
    中新網3月24日電 近日,又有一所重量級英國名校宣布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並且是世界級名校——劍橋大學。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信息,劍橋大學在「入學要求」裡明確指出,中國高考是劍橋大學認可的考試。根據劍橋官網信息,劍橋大學可以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不過要求考生成績達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時要達到申請專業的語言要求,通常情況下雅思是要求7分。同時,劍橋大學還指出,會關注中國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會考)。
  • 白彬菊 | 和珅之死:清代中期君主與大臣間的博弈
    1960年第一次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師從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古德裡奇(L.C.Goodrich)。自1966年起開始學中文,1967年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攻讀中國史、日本史和印度史。1970年獲碩士學位。為完成關於清康、雍、乾、嘉時期軍機處的博士論文。決定來中國查閱資料、從事研究。由於當時不能來大陸, 所以於1970年去了臺灣。
  • 周運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緒論(節選)
    不過他的書也有一些缺憾,那就是對中國史料把握不夠,他信從惠特利的丹丹在丁加奴的誤判,信從前人盤盤在萬倫的誤判,他不認同伯希和說耶婆提在爪哇,但又誤以為在婆羅洲,他不認同婆利在峇里島的說法,懷疑六朝的婆利可能在婆羅洲,其實這是正確的結論,可惜他未能論證,他誤以為唐代訶陵一直在爪哇。
  •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下圖為清中期製作的貝雕魚藝術品一對。清中期製作的貝雕魚之一遠在五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古人們就能就地取材,把貝殼穿成串鏈作為裝飾,這可以說是貝雕藝術的起源了。下圖為清代廣州十三行貝雕鏤空宗教人物圖掛件。這類貝雕藝術品,製作上採用完全西方的故事,用中國傳統的工藝製作,是當時廣州作為清政府唯一一座對外經貿口岸的工藝品生產中,所表現出來的突出特點。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這門名為「閱讀中國文明」的課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學生的閱讀、寫作、討論,另一部分則是八次中國史的專家講座(即本書的八講)。說來有趣,正式選修此課亦即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閱讀、寫作、討論的同學只有一個小班,但每次講座的受惠者則是多達數百人的聽眾。至今仍記得2018年4月至6月,每周四晚上清華大學可容600人的最大講堂人滿為患的情景,堪稱清華園的一道風景。
  • 了解中國詩歌史的波浪曲線,搞懂為什麼清代詩詞會出現中興
    詩詞是文學,文學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而文化的起落在中國歷史傳承中跟隨王權的更迭起起伏伏,創造不同的高峰和低谷。中國詩歌史上有公認的的三個高峰,唐詩、宋詩、清詩。元明低谷前面說了,為什麼清代會中興?還不是給元、明二朝的詩詞低谷給反襯的。宋詩以理趣取勝,但是凡事物極必反,黃庭堅時期詩人把用典、無一字無出處的機械照搬、自縛手腳發展到極致。
  • 劍橋早期內亞史
    這是一部使內亞這片在文明歷史上有些神秘的「蠻族之地」真正融入世界歷史結構之中的裡程碑式的著作!
  • 短史記丨美洲農作物引發清代人口大爆炸?是錯的
    但是,統計數據並不支持這種邏輯鏈條——《中國人口史 第5卷》的研究發現,「清代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長」之說是一個「虛構的命題」。事實是,「從1644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4.9‰,這一增長速度不僅低於唐代前期,更低於北宋前期,也低於南宋前期」。李伯重的研究也發現,「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呈現低速增長」。
  • 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經過80餘年的探討,學術界雖在中國古代疆域形成的分期上尚有一定差異,但都基本認同中國古代疆域定型於清代,[1]然而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及變遷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卻關注不多。本人以清代中國疆域變遷為切入點,試圖對此進行探討,就教於學界方家。一、清代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與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清代是中國疆域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時期。
  • 英國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申請越來越多,去劍橋大學怎麼樣?
    在英國留學趨勢前景大好,申請人數逐年攀高的情況,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國留學生選擇去英國留學 ,其中,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申請越來越多,那麼去劍橋大學到底怎麼樣?徐志摩曾說:「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撰著、講授與傳播
    作者丨個廠《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啓超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梁啓超1923年夏至1924年春夏間,在南開大學、清華學校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之講義。作者從「時代思潮」「復古求解放」等理念入手,論述了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清初各學派建設及主要學者成就、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總成績三大問題。
  • 段紅雲丨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經過80餘年的探討,學術界雖在中國古代疆域形成的分期上尚有一定差異,但都基本認同中國古代疆域定型於清代,①然而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及變遷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卻關注不多。本人以清代中國疆域變遷為切入點,試圖對此進行探討,就教於學界方家。     一、清代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與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     清代是中國疆域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時期。
  • 劍橋中國史讀書筆記
    中國的現代調整問題是一個佔優勢的成年文明突然發現自己在世界上處於未成年地位的問題。由於群眾堅持根深蒂固的中國方式,接受外界的「現代」方式就更加困難了。但是這一革命努力本身卻代表了其他的外國勢力。革命總有外國支援但是這一革命努力本身卻代表了其他的外國勢力。革命總有外國支援者。孫逸仙領導的同盟會是 1905 年在日本的推動下,在東京的青年中組成的。
  • 「商旅行客往來不絕」,清代中期信江流域市鎮為何能夠快速發展?
    清代中期,信江流域市鎮的發展處於一個高度繁榮的時期。這些市鎮大多坐落於信江的主流與支流兩岸。這一時期,市鎮數目的增多、規模的擴大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此地居住、經商。這不僅得益於當地良好的地緣優勢、便利的交通、專業市場的形成,更是少不了清政府在管理上所制定的相應政策。
  • 方維規 |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與談者對中國學界已有的研究一無所知嗎?再往前推,《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1期發表「論題:概念歷史研究的新路徑」,那是一個場面更大的「筆談」,主要是李宏圖教授給大家講「概念史」,兩次筆談中存在不少重複文字。近讀李宏圖《歐洲思想史研究範式轉換的學術路徑》一文(載《世界歷史》2015年第2期),得知他把「劍橋學派概念史」這一「理念」帶進了兩個不小的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