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史讀書筆記

2021-03-05 ZERING

中國的現代調整問題是一個佔優勢的成年文明突然發現自己在世界上處於未成年地位的問題。由於群眾堅持根深蒂固的中國方式,接受外界的「現代」方式就更加困難了。

但是這一革命努力本身卻代表了其他的外國勢力。革命總有外國支援但是這一革命努力本身卻代表了其他的外國勢力。革命總有外國支援者。孫逸仙領導的同盟會是 1905 年在日本的推動下,在東京的青年中組成的。它由海外華僑商界資助,並利用了香港和上海的外國行政當局的保護。後來,蘇聯革命的使者既推動了中共的建立,又推動了國民黨的改組。因此,這場革命是利用外國人、他們的援助、思想和方法去打擊外國創建的事業,把它當作國內的革命目標。

註:很難苟同這樣的觀點,也很難反駁。因為國內的矛盾重重,有自己的矛盾,有同國外的矛盾,重重矛盾交織在一起。另外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中國屬於半殖民地,多國的勢力在中國存在,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各個帝國主義之間也存在著矛盾,都想擴大在中國的利益。

所以革命過程中必然會摻雜著各種勢力與力量,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歸根結底,或者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自己的革命事業,這是根本原因。不能直接說利用外國人來推翻外國人,這不是特別的準確。

整個民國時期,更像是一個民族覺醒的過程,有外來勢力的出現,或者說佔很重要的因素也很正常,但是絕對不同意,這是根本因素。

最後,再觀察主要的馬克思主義名詞「proletariat」,它最初的意思是最後,再觀察主要的馬克思主義名詞「proletariat」,它最初的意思是古羅馬的窮人,而現在在英語中保留了城市窮人的涵義。此詞譯成了「無產階級」,在毛澤東的中國,恰當地包括了貧農,這無疑是作了有益的適應。作為外國對中國影響的過濾器的翻譯,對其漢化的作用,我們幾乎還沒有開始研究。

但是,正是「西方」的這種多樣性,使人們明確了西化必須是有選擇的;一般地說,選擇的標準是西方的方式要適合中國的需要,這樣,引進的東西能紮下根來並變成中國的東西。外必須適合內。

註:我們具有文化消化能力,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豪感,但是有時又十分自卑,缺乏自信,很是難說。

面海的中國是沿東南沿海的邊緣區域。山東北部黃河多沼澤的港灣和南面海的中國是沿東南沿海的邊緣區域。山東北部黃河多沼澤的港灣和南面黃河或淮河的這種港灣,阻礙了沿海定居和海上航行。

天子君臨天下的權力和他的官僚的施政,在漢代已經牢固地確立了。③統治階級的大廈逐步被建立起來,這個大廈是以儒家準則的哲學前提為基礎,並被科舉制度規定的許多做法所支撐。明清兩代有功名的紳士階級終於出現,這是中國社會史上最為人所知的事,這個階級被灌輸了忠君思想,並且受到了支撐社會-政治秩序的訓練。④大部分的記載(幾乎全部用統治階級觀點寫成),說明了不到總人口 5%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全面地統治中國社會中軍事、商業和其他所有集團的。

對貿易的事業來說,海洋提供的經濟收益高於陸上貿易。這個原理在中國人大力發展橫越陸地的河道和運河運輸時,當然被認識到了。

這些基本因素,再加上鄰近沒有敵對的海軍強國,促使早期的中國忽視這些基本因素,再加上鄰近沒有敵對的海軍強國,促使早期的中國忽視海洋而讓私人團體去利用它。

在商、周歷史的最初兩千年,甚至到公元前 221 年秦大一統以後和前漢帝國建立這段時期,在可以到達的距離範圍內沒有較大的社會,由於這個事實,航海更失去了任何戰略的緊迫性。

註:西邊的高山阻隔,北方一直以來強大的遊牧民族,東邊的太平洋,南邊的山脈將中國從地理上阻隔了起來,無法西方的文明進行交流,只有一條絲綢之路的通道,但是行程太遠,又不在自己的實際控制之下。

1492 年以後蹂躪全球的歐洲海軍力量,因此從年代學上說是一個晚明時期的現象,是一種突然的爆發,以技術進步的活力、國家對立、宗教熱情以及中國沒有同樣出現的資本主義企業為動力。

對官員來說,海洋意味著問題而不是機會。

註:中國的官員在長期以來,更加注重自己的烏紗帽這是他們苦讀十年奮鬥而來的結果,加上中國的政治鬥爭一直比較慘烈,所以保住自己的官位就是保住自己的腦袋,至於結果或者更加長遠對國家的利益,不是大多數官僚所考慮的。

清朝仍能大聲反對海上航行的種種潛在可能性,但是茶葉、絲和瓷器的出口,以及大米、鴉片的進口,卻洩露了實際情況——中國的巨大的和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國內貿易已為較大規模的國際交易作好了準備,而出現在東南亞歐洲殖民地的華南商人,則急於充當它的代理人。

雖然在明清時期,政府的政策並不支持和鼓勵海外貿易,但是從實際情況上來看,貿易已經成為了國家財政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就這樣得到了一個農業-官僚政治帝國的形象,它在大陸上小心翼翼地保持其意識形態結構,甚至在其國內商業通過沿海邊緣正被拖進發展中的商業-軍事世界的完整關係網時,也是如此,這個世界包括主要為歐洲資本主義服務的海上貿易、國與國的對抗、殖民主義和技術革新。

小心翼翼四個字很是精闢,很是經典。

相關焦點

  • 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
    9月27日,由武漢出版社主辦的《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以下簡稱《劍橋筆記》)讀者見面會在武漢舉行,長江日報高級編輯、歷史學者、該書作者餘坦坦,武漢出版社總編輯鄒德清,武漢出版社副總編輯楊建文、李杏華,《劍橋筆記》責任編輯管一凡出席此次活動。
  • 馬建標、徐暢:評《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華民國史》
    【文/馬建標、徐暢】「劍橋中國史」系列是當代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歷史的一套集大成之作,由多位歐美著名學者執筆。它在中國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其中《劍橋中國晚清史》和《劍橋中華民國史》兩本所涉及的時間段,又與通常所稱的「中國近代史」大致相當。這兩本書也繼承了該系列的一貫特點,即站在西方研究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域外」和「他者」的視角,觀察審視發生在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現象,並自成一套評價體系和結論。這種體系和結論,雖然「獨特」和「新穎」,但卻未必合理與正確。先以《劍橋中國晚清史》為例。
  • 《白話中國史》讀書筆記01
    去年,一口氣買下了呂思勉老先生的《白話中國史》、《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剛開始想著憋著口氣去讀《中國通史》,繁體字的問題還好解決,內容的龐雜讓人不得不敗下陣來,特別是前半部分,簡直是催眠的良藥秘方。選擇《白話本國史》,相對來說容易些,好歹從中學開始,對於歷史還是很有興趣的,也讀了很多故事。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是近代有名的史學大家。
  • 馬子木:這是什麼樣的「中國中心觀」?——《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雖然力圖揭示清代社會的內在動力,打破停滯、封閉的刻板印象,但同時建構了另一種「走向近代」的線性歷史敘事模式,與傳統中國社會的自身脈絡不盡契合,甚至掩蓋了清代作為中國王朝國家最後一環的內在機理。
  • 讀書筆記丨《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今天看的書是《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今天的讀書收穫主要有兩點:「夜郎自大」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 什麼是「夜郎自大」?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很詳盡的說「夜郎自大」的故事,只是一筆帶過。
  • 梁曉弈評《劍橋日本史:中世日本》丨我們是否需要「中世」
    《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日]山村耕造著,嚴忠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0年1月出版,618頁,148元通常來說,介紹一本書的章節構成、主要觀點與獨到之處,以供尚未閱讀本書的讀者參考,似乎才是書評的主要作用;然而相關內容在《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導論部分的「本卷各章內容述評」中已有詳盡的整理與介紹,滔滔不絕地介紹這些未免有重複勞動之嫌
  • 劍橋早期內亞史
    《劍橋早期內亞史》是以任何語言講述蒙古帝國統治之前內亞居民的政治史中最好的一部。沒有任何其他集體著作能接近其眼界的綜合性;也沒有任何一部單一作者的著作能聲稱掌握了這些集體作者所展示的諸多領域。它聚焦於這個廣闊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地區歷史中最重要的方面,這個地區是遊牧民族、森林獵人和定居的綠洲居民的家園。
  • 書海掣鯨毛澤東——讀《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有感
    【讀書者說】  作者:王蒙(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一、書海弄潮  毛澤東愛讀書,讀了很多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讀了陳晉主編的《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還是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
  • 《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和《劍橋太平洋島民史》新書發布會...
    中國網12月20日訊 19日,由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山東省首批重點新型智庫建設單位、山東外事研究與發展智庫——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和《劍橋太平洋島民史》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前言和引言
    一 前言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哲學藝術科學管理,都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凝結,都是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有理性和感性兩個線索,起了一個名字叫創業心理學。下面是正文。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穀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選讀: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 2019讀書總結及2020年讀書計劃
    今年讀了四十三本書,依著經、史、哲的分類,與經濟相關的有三本,歷史相關的三本,哲學相關的十二本,小說類十四本,其他雜類十一本。以後這個號的簡介得改改了,把「專注經、史、哲好書閱讀」改為「專注文、史、哲好書閱讀」,歷史類還是要繼續的,哲學類也是要繼續的。歷史類的繼續易中天先生的《中華史》,讀完之後接上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然後再是《劍橋中國史》,最後的最後,再開始我國的二十四史,不過那有可能要N多年以後了。
  • 《哈佛中國史 秦和漢》第一章早期帝國版圖讀書筆記
    今天開始讀《哈佛中國史》,這套由歐美歷史學家撰寫的中國史,上起秦漢,截至清末,與中國歷史學家總是從上古甚至石器時代寫起不同。這套「中國帝制史書」囊括了秦到清末(1911年)期間的歷史。圖片來源:《哈佛中國史》黃河流域被山嶺分割成西北地區(現在的甘肅和陝北北部)、中心黃土高原地區(山西、陝西、河南西部)和衝積平原地區(河南、河北南部、山東、安徽北部、江蘇北部)。
  • 如何做好讀書筆記?|How to read a book
    讀書這件事,如果不輸出,那麼知識永遠也進不了腦子。為避免「讀了很多書卻什麼都記不住」,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讀書如何做閱讀筆記總結?以前看書時,喜歡把好的句子抄下來!但感覺這樣做,有時候會忘記,不能更好的靈活運用!怎麼樣才能好好把書本吸收,化為自己的知識呢?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丨第二編第二節:「士」的崛起和文明的進步
    這是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第二編第二節,原題目:「士」的崛起和思想變異一 百家爭鳴背景梳理前面曾經提到,早期中國思想世界中的文化承擔者主要是執掌了通天權力的祝、卜、史、宗這些半巫半史的貴族知識者,但是,隨著周朝的實力和威望下降,周邊諸侯國的興盛,這種被壟斷的思想權力逐漸分化、分散。
  • 《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三)
    筆記第一部分連結:《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一)筆記第二部分連結:《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二)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1.初唐的繁榮壯盛7世紀的初唐,是中國專制時代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 D8讀書筆記《洋蔥閱讀法》第四章卡片讀書法
    D8,讀書筆記,《洋蔥閱讀法》第四章 卡片讀書法。這一章不長。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是為了提醒自己留意,理解關鍵概念,並且應用關鍵概念。一本書裡有很多精化的時候,也要明確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並且把這些有用信息做成筆記。我理解,這個「有用」不妨理解為對自己是有價值的信息。時代在進步,閱讀也在進化,從手抄時代的拼記憶力,到印刷時代的比知識寬度,如今的資訊時代,各位創作者比的其實是「誰學得更快」。
  • 第一篇讀書筆記:《未來科技通史》
    7月6日發了朋友圈,訂了一周一篇讀書筆記,爭取成為半個科技戰略研究專家的小目標。今天開始寫第一篇。《未來科技通史》作者是[瑞典]奧勒哈格斯特姆,戴維遜獎(國際數學大獎、概率論領域頂尖獎項)得主、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機構)院士。
  • 了解三個閱讀能力,抓住讀書筆記的本質
    03讀書筆記的本質讀書筆記的本質,就是從閱讀的三大能力——學會獨立思考、擁有好奇心、擁有檢索能力——延伸出來的,即在獲得大量信息的過程中,提取其中的精華,並且理解這些內容,之後,讓這些內容能夠被我們更方便地應用和使用。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它的本質就是如何獲取、如何理解、如何應用讀書筆記,把它變成我們重要的輸出工具和幫手。
  •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精選10篇)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2  老舍,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一生中創作了許多許多文學巨作,提起他,我們最了解的應該就是《駱駝祥子》了吧。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5  讀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一書,我不但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也為故事的主人公祥子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