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25日電「現在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這個新春對一家人來說很特別。」在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毛南家園城北安置區,建檔立卡戶莫忠依近日對自家新房進行裝修。他說,新年就要有新氣象。
莫忠依原本是環江縣川山鎮下榮村貧困戶,2018年7月他一家4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縣城邊的安置小區,入住時雖然房子地面是水泥地,牆體簡單刷白,但居住條件與以前泥瓦房相比還是發生很大變化。看著寬敞明亮的新房,逛著周邊的菜市和便利店,莫忠依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城裡紮下根。
莫忠依和妻子在縣城打零工,每人一天能賺100元左右。兒子在廣東佛山務工,每年收入除了應付日常開支,還略有結餘。一年半過去,莫忠依家攢下了一筆錢,就張羅著為房子鋪地磚和刮膩子。趕在春節前,裝修終於完成。
「只要肯努力,相信以後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紅火!」莫忠依堅定地說。
廣西將「十三五」期間71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關鍵戰役。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副主任譚峰說,截至2019年12月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全部建設完成,已實際入住71萬人。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廣西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方式,按照近園區、近城鎮、近公路、近景區、近土地等原則,科學布局安置點,開闢新家園。如都安瑤族自治縣堅持「五就近」原則,變「集中安置、一體推進」為「適度集中、適當分散」,大力推進20個搬遷安置點,目前已完成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萬多的規劃任務。
在位於都安縣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祥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200多名搬遷貧困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貧困戶在這裡從事耳機組裝,領取計件工資,一名熟練工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可獲得2300元的收入。
不僅要讓貧困戶走出大山,還要有產業、有錢賺。廣西各地結合實際,大力發展搬遷後續產業,創造出「企業+園區+搬遷貧困戶」「政府+企業+搬遷貧困戶」以及邊貿扶貧和粵桂扶貧協作勞務輸出等模式,優先在安置點建設就業扶貧車間,努力做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自治區扶貧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廣西累計投入後續扶持資金36.2億元;全自治區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戶15.06萬戶中,14.24萬戶搬遷戶實現有人就業。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