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躍進期間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分歧

2021-01-15 騰訊網

1961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二年;也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下人禍的顯露階段。

從1957年起,神州大地開始發生政治大「地震」,先把50多萬人打成「右派」。到1958年,一曲共產主義「狂想曲」,把一輩子受苦受窮的人民都鼓動了起來,夢想著早日走進糧食成山、食油成河、鈔票作廢的「神仙樂園」。一個比一個大的「衛星」從土疙瘩裡升了天。毛澤東看到這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衛星」,由衷地高興。他多麼希望他的人民幸福富裕,一夜之間擺脫貧窮走進共產主義!「浮誇風」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目光緊緊吸在「衛星」的表層。在中南海肯定和讚許聲中,一系列的「大」出現了:大辦農業、大辦水利、大辦養豬、大辦食堂……好像沒有一個「大」字打頭,就失去了人定勝天的力量。

周恩來不是三年「大躍進」中的得志者,卻是「大躍進」後的苦行者。他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大運動中,卻一直處在挨批評的地位。這是他漫長的政治生涯裡少有的長時間的失意。早在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有一年就要完成,冒進的苗頭開始顯露出來的時候,他就發現經濟建設速度過快,突飛猛進的背後似乎預告著某種災禍,驚人上漲的數字不一定是個好預兆。他開始考察、思考,進而感到不安。

這一年,我已經在新華社中央新聞組工作。一次我被派去拍攝毛澤東參觀日本工業展覽會。我第一次發現毛澤東會像一個孜孜以求的學生那樣,對日本工業的各種展品表現了極大的興趣,特別是重工業的展品,幾乎每個都仔細詢問,還親自上去操作一番。但是走到輕工業展廳,他的目光就匆匆了許多,當他看見一個木頭模特兒時,眼神是那樣驚訝。

我當時就覺得毛澤東非常重視重工業,因為他的目光中透出那種渴望強大的信念。

一年後,就是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開始研究設計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據說周恩來和分管經濟工作的陳雲一同磋商,提出控制建設速度,適當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保證重點,提防腦子過熱。當他把這個報告提交中央會議上討論時,毛澤東說話了:勁可鼓不可洩,應當鼓舞士氣。合作化一搞,有人叫得不得了,說搞多了,要砍掉10萬個。經濟工作有進有退,主要還應該是進……這話的含意非常明白,叫周恩來不要保守,不要反冒進。

在周恩來身邊的同志都知道,中央許多問題上,總理都是高姿態,委曲求全。他雖然在意毛澤東含蓄的批評,但更關心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革命事業和老百姓的安危幸福。他曾經冷靜觀察形勢,希望讓時間說話。可是全國的經濟建設不但猛烈過熱膨脹,而且迅速演變成了全民性的「大煉鋼鐵」。到了1958年8月後,神州大地已經被星羅棋布的小高爐燻燒得滾燙滾燙,任何冷靜的思考都會遭到無情抵制,甚至批鬥。再說,在人們熱情空前高漲的「熊熊烈火」中,很難有人能不受薰陶不被感染而保持冷靜的頭腦。

此時,中央在南寧召開了會議,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

會上,毛澤東面對大好形勢,又一次批評了1956年的反冒進,重提周恩來想壓縮基本建設計劃的往事。這次他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毛澤東在南寧會議點名批評了周恩來,而且,十分嚴厲。周恩來又一次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但他心裡非常清楚,時間一到,滾燙的鋼水會立即凝聚成冰冷而沉重的負擔,壓在中國人的身上,自然規律是殘酷無情的。一向嚴於律己顧全大局的周恩來,又一次把自己違心的檢查送給了毛澤東。

到了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會議直言「犯上」時,毛澤東卻把周恩來架了起來,使他無法回到以前的觀點上。毛澤東說:「在南寧會議、成都會議、黨代大會上講過,1956年、1957年的動搖,不戴高帽子,講成思想方法問題。如果講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反過來講,那時的反冒進,就是資產階級的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洩氣性、悲觀性。我們不戴高帽子,因為這些同志和右派不同,他們也搞社會主義,不過是沒有經驗,一有風吹草動就站不住腳,就反冒進。那次反冒進的人,這次站住了。如恩來同志勁很大,受過那次教訓,相信陳雲同志也會站住腳的。恰恰是那次批評恩來同志他們的那一部分人,這次取他們地位而代之。不講冒進了,可是有反冒進的味道……」

對周恩來的批評因為出現了彭德懷而轉移了。但是,周恩來心裡受壓抑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整整三年,他都被視為落後於時代的保守派。

沒有多久,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大躍進」卻沒有把農民們帶進「共產主義天堂」。冒進後的問題像「兵敗如山倒」似地滾滾湧來。幾乎一夜之間,宣傳家們用最美的詞句描繪的前景海市蜃樓般地不見了。外債、飢餓像瘟疫一樣在全國蔓延,農村首當其衝。

心情一直鬱悶的總理,無法在中南海裡心平氣和閱讀下面反映的材料。他的心在顫抖、在滴血,成千上萬的父老鄉親在新中國政權下並未完全擺脫舊時的窘境……他,人民的總理,怎能深居紅牆視而不見呢?如果接受了三年挨批的教訓,他可以不再出頭露面,因為這種局面不是他造成的;如果他對不公平的批評耿耿於懷,他也有理由冷靜旁觀自然規律給予人類的報應。

然而,周恩來的記憶儲庫裡沒有「個人得失」這個信息,人民的得失就是他的得失,人民的悲喜就是他的悲喜。

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民領袖,可以從容地面對一切嚴酷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惟獨不能從容地面對百姓的飢號。從1960年到1963年,幾年間,總理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工業、農業、軍隊、學校,每個行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相關焦點

  • 發動「大躍進」的1958年南寧會議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58年,共和國歷史上的「大躍進」之年。這年1月11日至22日召開的南寧會議,是發動「大躍進」的一次重要會議。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本文利用目前能見到的中俄雙方的檔案文獻,以及當時的報導材料,試圖重現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並說明毛澤東與赫魯雪夫在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問題上分歧的實質究竟在哪裡,這一分歧又是怎樣成為中蘇走向公開衝突的一根導火索的。
  • 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從1958年冬發現「大躍進」的弊端,一直到晚年,他在不同場合不下50次談論這場運動的錯誤和教訓。毛澤東的反思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這些教訓要牢牢記住,要經常向人們講」;「搞了俄國的革命熱情,沒有搞美國的實際精神」;「不要以我們這些人的壽命來考慮事情」;「馬克思主義者永遠不許剝奪勞動者」;「現在看來,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要那麼十分急」,等等。
  • 郭道暉:1958毛澤東系列做法導致大躍進和文革
    1959年的廬山會議,起因本來也只是毛澤東不滿彭德懷幾個人為代表的黨內穩健力量挑戰他一貫「英明正確」的絕對權威,要把他們打下去,卻故意搞成一場全國性的反右傾的路線鬥爭,人人檢討批判,同樣是藉以掩蓋與彭老總的權力較量,並藉此轉移他搞「大躍進」失敗的重大罪錯。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泛濫,「共產風」颳起。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廣州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推薦「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河南省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毛澤東在文中說,由這個合作社的事跡,看到「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由此看來,我國趕上英美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摘要]「大躍進」運動是毛澤東一生中永遠記取的教訓。從1958年冬發現「大躍進」的弊端,一直到晚年,他在不同場合不下50次談論這場運動的錯誤和教訓。遭受嚴重挫折的「大躍進」運動,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隱痛,也是他一生永遠記取的教訓。這場運動,是毛澤東領導發動的,但他也是黨內高層中較早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努力進行糾正的。從1958年冬發現「大躍進」運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一直到晚年,毛澤東在不同場合不下50次談論這場運動的錯誤和教訓,這在《毛澤東年譜(1949—1976)》裡有大量記載。
  • 大躍進時期 李銳如何說服毛澤東放棄建設三峽工程
    核心內容:李銳回憶說,毛澤東當時拍板,說三峽問題這是個長遠問題,這項事情由總理你來辦,李銳的意見好。在那個全國上下頭腦發熱的大躍進年代,毛澤東竟然聽進了一個小人物的忠告,停下了向三峽進軍的腳步。或許,堅信人定勝天的毛澤東,在長江面前也心存敬畏。
  • 吳芝圃與大躍進
    在反右傾的高壓政策下,河南在大躍進、公社化狂飆陡起之時,比別的地方都有更充分的精神準備。    1958年元旦剛過,河南省、地、市、縣領導、農林水負責人開會。吳芝圃組織討論1958年農業大躍進。提出全省改種水稻700萬畝,灌溉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的高指針。很快,衛生大躍進、工交大躍進的號召以及有關的指示、倡議一個接一個出臺。
  • 共和國迴響(二):二五計劃——大躍進,大倒退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發展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二五」計劃。在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由於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波動,「二五」實際上分成兩個階段:1958年~1960年為「大躍進」階段;1961年~1962年進入調整時期。
  • 河南省原第一書記檢討大躍進餓死人:慘絕人寰
    從1957年夏起,受黨內「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吳芝圃在河南大批以潘復生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掌握河南黨政大權,奠定了大躍進的基礎。幹部群眾不敢講實話,導致浮誇風愈演愈烈。早在五十年代初,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與省長吳芝圃在平原省、河南省合併的人事問題上就有分歧。
  • 揭中蘇決裂:赫魯雪夫攻擊大躍進觸毛澤東痛處
    中蘇關係不斷惡化引發珍寶島衝突中蘇兩國由50年代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誼」而反目成仇,有著意識形態分歧和國家戰略利益相背的兩重原因。過去幾十年間,眾多相關文章談到了控制與反控制、大國沙文主義與爭取獨立自主、爭當馬列主義正統等矛盾,其實還有一條重要原因是對中國「大躍進」道路的爭論。
  • 毛澤東批陳雲「反冒進」:一反就洩了氣
    鄧小平回憶那一段歷史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雲同志沒有說話。」①第三,還是心有餘悸。從個人而言,他擔心弄得不好,當了秋後算帳派,引起毛澤東不快,萬一如廬山會議一樣,大會改變了方向,這也是難以預料的。說起「秋後算帳」派的事情,則需要從「反冒進」講起。
  • 周恩來在四年調整時期的重大貢獻
    周恩來在這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盛衰的關鍵時刻,同當時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一起,作出了永銘人心的卓越貢獻,為國民經濟經過「大躍進」的挫折而恢復發展,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從1958年南寧會議開始的「大躍進」,連續3年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損失。
  • 毛澤東與周恩來是如何交往的
    長徵前,周恩來對毛澤東的支持和維護紅軍長徵前,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軍事上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是紅一方面軍的領導人。周恩來對毛澤東軍事上的才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1932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要求中央蘇區的紅軍攻佔南昌等中心城市。
  • 還記得「大躍進」時的人民公社食堂嗎?為何只辦了三年便停辦了?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而興起的"新生事物",是建國後極"左"路線的產物。它從1958年的普遍"大辦"到1961年的基本解散,歷時只有短短的三年,最終只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 新中國經濟70年·「大躍進」|親歷者朱永貴:1958年,我們去煉鋼
    「大躍進」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會後,「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出現了不切實際追求高指標、高速度,瞎指揮、浮誇風盛行等不良現象。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蘇聯人當年用了12年的時間恢復經濟,又用了7年時間才完成了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中國只用了3年時間恢復經濟,不到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這種速度,再加上此前中國革命過程中所創造的種種「奇蹟」,使毛澤東越來越看不慣周恩來等人照搬蘇聯經驗的做法,他堅信中國在經濟建設上也一樣可以創造奇蹟。由此就有了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的那段關於球籍問題的著名談話。
  • 老照片: 1958年的瀋陽 那時正在大躍進
    1958年,「大躍進」運動席捲了全國上下。這時候,法國著名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來到了瀋陽,拍攝了一組大躍進時期的老照片。拿著鏟子去參加義務勞動的兩個女孩。義務勞動,對於上年紀的過來人來說,一定不會陌生。太陽有點大,女孩還打著油布傘。
  • 周恩來與習仲勳的真摯情誼
    習仲勳恰似久旱逢甘雨,認真聆聽、深入學習毛澤東的報告,從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的高度進一步認清了「左」傾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嚴重危害,堅決擁護中共中央的正確路線。就在這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期間,習仲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他回憶說: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不久,我參加在瓦窯堡舉行的一個會議,聽毛澤東同志的報告。
  • 老照片:1958年,鏡頭下的大躍進時期的新中國
    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於1958年來到中國,用專業的手法記錄下大躍進時代的新中國面貌。第一次見到電視機的人們,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正在挖建遊泳池的北大學生,幹勁十足絲毫不覺得辛苦。碼頭勞作的工人,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裝卸過程全靠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