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李銳回憶說,毛澤東當時拍板,說三峽問題這是個長遠問題,這項事情由總理你來辦,李銳的意見好。在那個全國上下頭腦發熱的大躍進年代,毛澤東竟然聽進了一個小人物的忠告,停下了向三峽進軍的腳步。或許,堅信人定勝天的毛澤東,在長江面前也心存敬畏。
鳳凰衛視6月7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2011年5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而此段時間,長江中下遊的罕見大旱,也讓輿論集中在三峽工程上。大旱背景之下聚焦三峽,可以視為是對《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一種輿論回應,而官方正視三峽工程的影響,無疑是為這個此前較為敏感的話題「祛魅」。
回顧當年,三峽工程在科學論證和決策上馬的過程當中,的確是留下過太多未竟之問,這也註定這座大壩要經受長久懷疑目光的擦試。沒有人希望歷史成為負擔,但歷史終究留下太多遺憾。
解說:三峽之夢,始於孫中山,夭折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描述了對三峽資源的利用開發,營造了中國人的第一個三峽夢。1940年代,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國民政府開始了三峽大壩的勘察建設計劃,終因戰局動蕩不得不最後終止。隨著蔣介石政權的潰敗,又一個時代開啟了。
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第一次使三峽具有了濃重的詩意,一曲高峽出平湖,成了全中國人的集體暢想曲。1953年,毛澤東第一次視察長江,他提示當時的長辦主任林一山,三峽工程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地解決長江的問題。在此後的五年間,他曾七次接見林一山,對三峽可謂情有獨鍾。
林一山(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談完了以後,他們都走了,主席叫我上樓上他自己的住宅。我到他這個住宅來了以後,他也是先談談,首先去了他馬上就問我。他說,你看啊,你能不能找一個,找一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幫助你修三峽,修三峽大壩好不好啊。李先念在旁邊(說),這個大壩長我都想幹。
解說:林一山曾就讀北師大歷史系,戰爭時期,有過輝煌的戎馬生涯。解放後,歷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辦主任,馳騁長江上下幾十年,被毛澤東戲稱為長江王。
李銳:(前中組部常務副部長):他(林一山)四個字吧,能說會道,口才很好,而且是很能海闊天空。
解說:1950年代中期,對三峽的勘測及設計準備工作全面鋪開。三年後,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長辦拿出了初步設計,這是一個200米高程的大壩,它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34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000億度。這項工作結束之時,恰逢大躍進的高潮,三峽當仁不讓地成為躍進中的一項內容。人民日報也刊出了消息,三峽上馬一片山雨欲來之勢。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暢遊長江後,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8年初,毛澤東登上了去往南寧的專列,在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提議要修三峽工程。當時持保留態度的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提出,有個李銳是搞水電的,和林一山爭論過三峽工程的問題。毛澤東就說,把他們兩人都找來當面談一談。
林一山:(李銳)這個人很聰明,腦子非常聰明,這個人。
解說:李銳,曾就讀武漢大學機械系,投筆從戎後,一直從事中共的新聞和宣傳工作,解放後歷任水電總局局長,水電部副部長,1958年到1959年,任毛澤東的工業秘書。
李銳:(到南寧我一見到)田家英和胡喬木,他們兩個就把這個會的底牌告訴我,毛髮了脾氣,批評了周恩來同陳雲,非常緊張,告訴我,你來了是很要命了,你反對,他要幹你反對。我說,沒事,沒事,沒事。
解說:在1950年代,第一次關於三峽的大爭論,便由林一山和李銳這二人挑起,開始是在各自的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進行辯論,真正面對面的交鋒是在1958年的南寧會議上,當時,人們為李銳擔心是有道理的。毛在戰爭年代就認識林一山,又曾多次接見他,在三峽的問題上,林一山不僅掌握大量的歷史和水文資料,更是手持高峽出平湖的尚方寶劍。
而李銳,雖身為水電總局局長,但當時水電很不吃香。毛澤東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且毛自己是支持三峽的。兩人到了南寧,當晚就開會討論,毛讓他們各自發言,闡述觀點。
《鳳凰大視野》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0:02-20:3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9:0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