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時期 李銳如何說服毛澤東放棄建設三峽工程

2021-01-15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李銳回憶說,毛澤東當時拍板,說三峽問題這是個長遠問題,這項事情由總理你來辦,李銳的意見好。在那個全國上下頭腦發熱的大躍進年代,毛澤東竟然聽進了一個小人物的忠告,停下了向三峽進軍的腳步。或許,堅信人定勝天的毛澤東,在長江面前也心存敬畏。

鳳凰衛視6月7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2011年5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而此段時間,長江中下遊的罕見大旱,也讓輿論集中在三峽工程上。大旱背景之下聚焦三峽,可以視為是對《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一種輿論回應,而官方正視三峽工程的影響,無疑是為這個此前較為敏感的話題「祛魅」。

回顧當年,三峽工程在科學論證和決策上馬的過程當中,的確是留下過太多未竟之問,這也註定這座大壩要經受長久懷疑目光的擦試。沒有人希望歷史成為負擔,但歷史終究留下太多遺憾。

解說:三峽之夢,始於孫中山,夭折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描述了對三峽資源的利用開發,營造了中國人的第一個三峽夢。1940年代,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國民政府開始了三峽大壩的勘察建設計劃,終因戰局動蕩不得不最後終止。隨著蔣介石政權的潰敗,又一個時代開啟了。

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第一次使三峽具有了濃重的詩意,一曲高峽出平湖,成了全中國人的集體暢想曲。1953年,毛澤東第一次視察長江,他提示當時的長辦主任林一山,三峽工程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地解決長江的問題。在此後的五年間,他曾七次接見林一山,對三峽可謂情有獨鍾。

林一山(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談完了以後,他們都走了,主席叫我上樓上他自己的住宅。我到他這個住宅來了以後,他也是先談談,首先去了他馬上就問我。他說,你看啊,你能不能找一個,找一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幫助你修三峽,修三峽大壩好不好啊。李先念在旁邊(說),這個大壩長我都想幹。

解說:林一山曾就讀北師大歷史系,戰爭時期,有過輝煌的戎馬生涯。解放後,歷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辦主任,馳騁長江上下幾十年,被毛澤東戲稱為長江王。

李銳:(前中組部常務副部長):他(林一山)四個字吧,能說會道,口才很好,而且是很能海闊天空。

解說:1950年代中期,對三峽的勘測及設計準備工作全面鋪開。三年後,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長辦拿出了初步設計,這是一個200米高程的大壩,它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34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000億度。這項工作結束之時,恰逢大躍進的高潮,三峽當仁不讓地成為躍進中的一項內容。人民日報也刊出了消息,三峽上馬一片山雨欲來之勢。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暢遊長江後,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8年初,毛澤東登上了去往南寧的專列,在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提議要修三峽工程。當時持保留態度的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提出,有個李銳是搞水電的,和林一山爭論過三峽工程的問題。毛澤東就說,把他們兩人都找來當面談一談。

林一山:(李銳)這個人很聰明,腦子非常聰明,這個人。

解說:李銳,曾就讀武漢大學機械系,投筆從戎後,一直從事中共的新聞和宣傳工作,解放後歷任水電總局局長,水電部副部長,1958年到1959年,任毛澤東的工業秘書。

李銳:(到南寧我一見到)田家英和胡喬木,他們兩個就把這個會的底牌告訴我,毛髮了脾氣,批評了周恩來同陳雲,非常緊張,告訴我,你來了是很要命了,你反對,他要幹你反對。我說,沒事,沒事,沒事。

解說:在1950年代,第一次關於三峽的大爭論,便由林一山和李銳這二人挑起,開始是在各自的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進行辯論,真正面對面的交鋒是在1958年的南寧會議上,當時,人們為李銳擔心是有道理的。毛在戰爭年代就認識林一山,又曾多次接見他,在三峽的問題上,林一山不僅掌握大量的歷史和水文資料,更是手持高峽出平湖的尚方寶劍。

而李銳,雖身為水電總局局長,但當時水電很不吃香。毛澤東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且毛自己是支持三峽的。兩人到了南寧,當晚就開會討論,毛讓他們各自發言,闡述觀點。

《鳳凰大視野》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0:02-20:3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9:00-09:35

相關焦點

  • 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從1958年冬發現「大躍進」的弊端,一直到晚年,他在不同場合不下50次談論這場運動的錯誤和教訓。毛澤東的反思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這些教訓要牢牢記住,要經常向人們講」;「搞了俄國的革命熱情,沒有搞美國的實際精神」;「不要以我們這些人的壽命來考慮事情」;「馬克思主義者永遠不許剝奪勞動者」;「現在看來,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要那麼十分急」,等等。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少講一點(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60—561頁。)。湖南省委負責人希望他為韶山灌區題詞,得到的回答是:要高產才算,靈了再寫。(《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95頁。)這些撤火的話,與毛澤東「大躍進」運動時期的勁頭,簡直是判若雲泥,反映出他內心世界似乎有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餘悸。
  • 三峽基金與三峽工程
    在解放之初,黨中央就提出了研究三峽工程問題。1949年,長江流域相繼解放,而當年夏季就發生了大洪水,引起中央高度重視。1950年1月,中央決定在武漢成立「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任務是研究編制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治理規劃。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他的著名詩篇《水調歌頭·遊泳》中,描繪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
  • 1958年大躍進期間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分歧
    周恩來不是三年「大躍進」中的得志者,卻是「大躍進」後的苦行者。他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大運動中,卻一直處在挨批評的地位。這是他漫長的政治生涯裡少有的長時間的失意。早在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有一年就要完成,冒進的苗頭開始顯露出來的時候,他就發現經濟建設速度過快,突飛猛進的背後似乎預告著某種災禍,驚人上漲的數字不一定是個好預兆。他開始考察、思考,進而感到不安。
  • 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湖北的發展穩了!
    文/檀扒爺今年11月1日,水利部、發改委宣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並表示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以航運來說,船閘設施03年完工,07年完成驗收,期間是4年,這只是整個三峽工程中的一個「單位工程」。而由一個又一個的「單位工程」完成驗收後,整個三峽工程才能宣布完成驗收。那麼問題來了,是哪個「單位工程」拖了三峽工程的後腿?答案是航運。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毛澤東曾在私下談過,他與史達林打了個平手,但與赫魯雪夫還略佔上風。這當然不是僅就政治而言的。這次從莫斯科回來,毛澤東感到壓力很大,性情也顯得急噪起來。畢竟,口號是公開喊出去了。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難道比打敗蔣介石的800萬軍隊還困難嗎?我不相信!"
  • 「大躍進」時期「新民歌運動」的興衰歷程 (3)
    「大躍進」時期「新民歌運動」的興衰歷程 (3) 江 波(安徽)
  • 胡喬木:大躍進怎麼提出來的?
    這時「大躍進」的高潮開始在一些省份掀起。會上,毛澤東雖然多次談到要留有餘地、壓縮空氣,但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總的方針是「鼓足幹勁,氣可鼓而不可洩」。到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5月5日至23日),一方面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改變八大一次會議關於國內主要矛盾的提法,一方面正式通過毛澤東倡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肯定「大躍進」標誌著我國正在經歷「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
  •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黨整風、開展反右派鬥爭,黨中央認為,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政治思想路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都已取得偉大勝利,廣大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經濟建設應該搞得更快一些
  • 1962年林彪如何讓毛澤東感覺是「患難逢知己」?
    他現在所關心的不是如何儘快使國民經濟走出困境,如何總結經驗教訓,找出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使國家繁榮富強,而是想辦法要抓住和利用一切機會,來獲得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從後來搜交出來的林彪、葉群的「筆記」上看,上述判斷並不是我們強加於人,而是有所根據的。這一時期的林彪,對如何迎合毛澤東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
  • 三峽工程論證20年閃回 9專家拒絕籤字
    時任中科院國家計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的郭來喜本是三峽建設的積極分子,但在參加幾次論證會後,變成一個「慎重態度」者。  在具體意見中,論證報告給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開發性移民」方針,但也坦承「目前尚無系統的經驗」。由於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的重中之重,論證組的專家規模相當龐大,唯一沒有籤字的專家是時任國家土地管理局建設用地司總工的李玉光。
  • 國難思良將:毛澤東在1962年嚴重困難時期重新起用陳雲
    編者按:《世紀風採》發表文章《毛澤東與陳雲》。文中記述在國家嚴重困難時期,毛澤東重視陳雲的意見,並在經濟建設中起用陳雲,摘編如下。 從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
  • 發動「大躍進」的1958年南寧會議
    「不要提反冒進這個名詞」 1957年9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對1956年經濟建設的反冒進方針首次作了公開批評,認為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慢騰騰,而是應該冒一點,「大躍進」運動由此拉開序幕。同年11月,毛澤東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前往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慶典活動,並出席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
  • 全面建設時期鄧小平探索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成果
    不久,在 11月上旬召開的鄭州中央工作會議上,他主持修改《十五年社會主義建設綱要四十條(一九五八至一九七二)》時,特別重新改寫了原第三十六條的內容,提出「人民公社應當根據必要的社會分工發展生產,既要增加自給性產品,又必須增加用以交換的產品」。在討論這一修改時,毛澤東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擴大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系列意見。
  • 回憶「興建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兩件提案,這位副國級領導想起了...
    林一山同志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水利專家、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奠基人,被譽為水利泰鬥,毛澤東主席稱讚他是「紅色專家」、「長江王」。他1931年上中學期間,就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
  • 吳芝圃與大躍進
    解放戰爭時期,吳芝圃先後擔任中共豫皖蘇區黨委書記、豫皖蘇軍區政治委 員、豫皖蘇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行政公署主任。1948年冬開封解放後,吳芝圃擔任開封市委書記兼市長。1949年3月,吳芝圃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9月起,吳芝圃陸續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第二書記,1955年2月任河南省省長。臭芝圃主持河南省黨政工作期間,認真 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揭中蘇決裂:赫魯雪夫攻擊大躍進觸毛澤東痛處
    過去幾十年間,眾多相關文章談到了控制與反控制、大國沙文主義與爭取獨立自主、爭當馬列主義正統等矛盾,其實還有一條重要原因是對中國「大躍進」道路的爭論。1997年12月,根據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指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了「中蘇關係破裂原因」座談會,參加者多是當年中蘇大論戰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人。
  • 共和國迴響(二):二五計劃——大躍進,大倒退
    由於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波動,「二五」實際上分成兩個階段:1958年~1960年為「大躍進」階段;1961年~1962年進入調整時期。決 策實施背景「二五計劃」開始時期,國內經濟狀況較好,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得以建立,三大改造的相繼完成使得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基本確立。
  • 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 | 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
    請看下文——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作者:高迅芝 李敖 孟英傑 夏智宏 孫元三峽工程,百年夢圓。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公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自1991年開始提供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起,氣象部門服務保障這一「國之重器」已近三十載,在建設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防汛抗洪、蓄水發電是發揮三峽工程經濟社會效益的重中之重。湖北氣象部門堅持趨利避害,為三峽工程防洪蓄水取得實效奠定堅實基礎。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領導人的知識欠缺不是導致大躍進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問:您這麼一說,還真讓我也覺得這是個問題了。現在想想,我看過的各種書,對大躍進發生原因的解釋都有點表面化,只強調毛澤東當時急於求成,至多是認為當時的領導人在自然科學方面知識有較多欠缺。答: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可以了解,領導人在自然科學方面或經濟建設方面的知識欠缺肯定不能被視為大躍進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