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思良將:毛澤東在1962年嚴重困難時期重新起用陳雲

2021-01-15 黨史頻道

編者按:《世紀風採》發表文章《毛澤東與陳雲》。文中記述在國家嚴重困難時期,毛澤東重視陳雲的意見,並在經濟建設中起用陳雲,摘編如下。

從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由於大躍進造成了經濟比例失調,加上嚴重自然災害和蘇聯逼債,使中國進入了三年嚴重困難時期。

嚴重的教訓使毛澤東猛醒,他開始認識到: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是正確的,同時他也認識到,批判反冒進是一個失誤,陳雲關於經濟建設的主張是有道理的。1960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聽取工作匯報時說:「現在看來,建設只能逐步搞,恐怕要搞半個世紀。」他對大躍進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並且認定:三年困難的「人禍」,不是敵人造成的,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1961年初,他在指導經濟建設中,實際上已經按照陳雲過去採取的辦法,把各方面指標都調低了,並且說:今年可能是就地踏步,休養生息。從這一認識出發,他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共同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建設方針。此時,毛澤東重新倡導實事求是、調查研究。

為了系統地總結經驗,統一全黨的認識,1962年初,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再次作了自我批評。毛澤東在會上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盲目性。社會主義經濟,對於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拿我來說,經濟建設工作中間的許多問題,還不懂得。工業、商業,我就不大懂。別人比我懂,少奇同志比我懂,恩來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比我懂。陳雲同志,特別是他,懂得較多。他的辦法是調查研究,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這一次,我說請他講話,他說不講,我說你哪一年講?他說過半年可以講。對於農業,我懂得一點。但是也只是比較地懂得,還是懂得不多。」「我注意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係方面的問題。至於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

毛澤東在這段講話中特別提到了陳雲,他說:特別是他,懂得較多。國難思良將,毛澤東開始重視陳雲的意見,並在經濟建設中起用陳雲。

對於陳雲在指導經濟建設上的正確意見,此時中央領導層已經有了共識,大家都認為,還是陳雲歷來主張的保持平衡、穩妥可靠地發展經濟,是正確的方針。由於毛澤東和黨中央有了這個共識,此後的經濟工作基本上都遵照陳雲的意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陳雲也敢講話了,他在七千人大會陝西省全體幹部會議上講話時,講了恢復國民經濟的辦法,還在大會上講了解決困難的措施。

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劉少奇在中南海西樓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西樓會議」),會上,劉少奇專門請陳雲講了話。陳雲在講話中分析了目前財政經濟方面的困難,同時提出了六條克服困難的意見。劉少奇非常贊同陳雲的意見。接著,中央決定,召開有各部委黨組成員參加的擴大會議,主要請陳雲講話。在2月26日召開的這次會議上,陳雲發表了《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辦法》的講話,李先念、李富春也就財政和工業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發表講話。三個講話,以陳雲的講話為主,實際上,陳雲在講話中提出了中國今後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問題。劉少奇對這三個講話十分讚賞。在他的提議下,中央批轉了這三個講話。

當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志認為,應當恢復成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主要領導人的一致意見,是讓陳雲當組長,但陳雲一再推辭,說自己身體不好。因此,一開始議定由李富春當組長,周恩來、陳雲等為成員。但實際上,陳雲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核心。這個小組所確定的關於中央領導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都是按陳雲的意見制定出來的。3月7日,陳雲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講話,提出了調整經濟的基本方針,突出強調了綜合平衡問題。這個講話,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一致贊成。劉少奇將陳雲講話印發給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成員。不久,劉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提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還是由陳雲來當組長,劉少奇的這一提議,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成。當時在外地的陳雲聽說後表示,不變為好。劉少奇說:大家都同意你當,你就當。就我個人來說,全力支持你,支持到底。陳雲只好聽從安排。就這樣,他擔任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組長。

1962年3月16日,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專程飛赴武漢,向在那裡的毛澤東匯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情況,並把陳雲、李先念、李富春的講話稿交給毛澤東看。毛澤東仔細閱讀了這三篇講話稿,表示完全同意。他尤其對陳雲的講話稿十分讚賞,他決定把這三篇講話稿都批轉給省軍級幹部參閱,同時表示同意陳雲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組長。劉少奇回北京後立即辦這件事。3月18日,中央發出《關於批發陳雲等同志講話的指示》,4月19日,中央下發了關於陳雲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通知,4月26日,中央又決定擴大傳達陳雲等同志講話的範圍。

劉少奇對陳雲的主張尤其重視,他提議並指示他的秘書鄧力群把陳雲幾年來有關經濟工作的一些意見整理出一個摘要。當劉少奇就此事徵求陳雲意見時,陳雲不同意。但劉少奇說:可不廣泛印發,只印發給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同志,陳雲才同意。鄧力群下了很大功夫,整理出了陳雲經濟工作意見摘要,劉少奇認為這個材料非常好,他把這份材料送給毛澤東看,毛澤東也十分重視。那一時期,陳雲關於經濟建設的意見,受到了黨內高層的重視,也得到了全黨同志的擁護。

 

相關焦點

  • 毛澤東批陳雲「反冒進」:一反就洩了氣
    現在的毛澤東是「國難思良將,家貧念賢妻」,對於經濟工作,他最佩服的人是陳雲。所以七千人大會怎能缺少陳雲的聲音呢?偏偏就是陳雲不肯講話。陳云為什麼不講?他所說的理由是真的嗎?根據陳雲在大會前的情況以及大會閉幕後,僅隔14天(並非他說的半年),就在西樓會議開口講話的情況分析,陳雲所說「現在還沒有把握來講」,不是他真正的理由,而是一種婉轉的拒絕。
  • 陳雲反冒進被毛澤東批離右派只差50米
    1954年9月6日,陳雲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中南海紫光閣  原載於《翻閱日曆》2009年第9期1956年9月13日,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對於陳雲這個候選人,毛澤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陳雲同志,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好人,比較公道、能幹,比較穩當,他看問題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到要點。所以,我看陳雲同志行。」  然而此後不久,在經濟建設速度上,穩當的陳雲與求快的毛澤東之間產生了分歧,陳雲遭遇到其財經生涯中極為困難的一段時期。
  • 謝富治1968年批陳雲:只想多賺錢炒肉片
    實際上從1962年開始,由於黨內的「左」傾錯誤發展越來越嚴重,他已很少起到黨和國家事務的決策作用。但是,林彪、江青、康生等一小撮利用這場大動亂爬上最高權力寶座的野心家,還是沒有忘記向他潑來一盆盆的汙水,射來一支支毒箭。第一個起來攻擊陳雲的是康生。1966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 陳雲與黨的七大
    [5]P774-776陳雲在會前,對黨的幹部政策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解人,氣量大,用得好,愛護人」的「用人之道」[6]P109,使毛澤東會上強調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方針的落實有了政策抓手。從1938年起,中組部在陳雲領導下,努力在全國推動黨組織發展和幹部隊伍建設。
  • 周恩來在四年調整時期的重大貢獻
    周恩來指出,主要是由於我們自己工作中的失誤,加上自然災害,目前全國經濟困難非常嚴重,農業大大減產,輕工業生產自1960年起下降,重工業硬撐到去年也不得不往下掉,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不少農村餓死人,城市供應嚴重短缺,浮腫病在蔓延。我們必須全黨動員,盡最大努力克服困難。
  • 1962年林彪如何讓毛澤東感覺是「患難逢知己」?
    這一時期的林彪,對如何迎合毛澤東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他的筆記裡,凡提到毛澤東時,都用「一號」、「姨毫」、「老東」等字樣代替。林彪對自己,也用「一零一」、「老巴」之類的代稱。在葉群記錄的林彪談話中曾這樣記載:「黑格爾說:何謂偉大人物?偉大人物就是公眾利益的代表者。一零一說:何謂當代偉大人物?一號利益的代表者(應聲蟲)。」
  • 楊尚昆與三年困難時期精減城市人口和職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中的富餘勞動力一部分重新進入城市,更多的人被吸引到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貫徹「八字方針」,壓縮城市人口  楊尚昆說:「現在50歲左右的人對三年困難時期恐怕記憶猶新。那時幾乎人人吃不飽飯,許多人身患浮腫,一些地方出現餓死人的現象。那幾年,困難到什麼程度?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是什麼都要憑證,全面計劃供應。
  • 「庚子疫」雜感:國難思良將 板蕩識誠臣!病毒猖狂已無幾何
    庚子鼠年,楚地大疫,一時風起華中,蔓延全國。適值春節,億萬蒼生靜音,路上人車流斷。滯他鄉者,租房旅店為伴,歸故鄉者,宅家為幸。以鄰為壑,道路以目,口巾覆面,人臉疏途者,不知凡幾。嗚呼!盛年光景之不在,親族鄰裡不以為親,人聲鼎沸之為靜息,豈因一蕞爾病毒猖狂!
  • 陳雲關於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的論述及其當代意義
    他曾說道:「中國共產黨是勝利了的執政黨,是毛澤東同志領導我們黨取得了偉大勝利」,「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我們黨很可能還在黑暗中苦鬥。」[5](p.242)從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間,陳雲曾經先後7次找《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的負責人談話,重點談了毛澤東的功績。他說:「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威望,是通過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建立起來的。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11月15日,周恩來就中印邊界問題給亞非25國領導人寫信,闡明中印邊界問題和反對印度侵佔中國領土的正當立場,以及軍事衝突發生後仍堅持平等談判、協商解決的合理態度,使世界上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是非曲直。 1962年10月12日,中國和巴基斯坦就邊界問題開始談判。
  • 1945年中共高層乘蘇聯軍機失事:彭真、陳雲等奇蹟生還
    1962年1月,彭真與周恩來、陳雲等人(資料圖) 狹窄的公路淹沒在中國北方八月末的秋色之中,兩支武裝相距三百米在公路上對峙著。這些窮苦人家的子弟,自他們投身共產黨軍隊的那天起,就未奢望過搭乘任何一種交通工具,他們的奔襲轉戰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他們沒有輜重,除了一支步槍、少量的子彈和幾顆土造的手榴彈外,最重的就是乾糧袋,因為在他們出發的時候,根據地的百姓往乾糧袋裡塞了不少可供路上充飢的食物。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曾克林和唐凱的隊伍到達瀋陽。
  • 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對陳獨秀的評價
    在報告中,毛澤東告誡全黨要汲取1927年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導致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他指出:「1927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的革命歸於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 在抗日戰爭時期,像這樣以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為鑑的論述,毛澤東還有許多。
  • 在調查研究中提高本領—讀《陳雲與調查研究》有感
    當時,陝甘寧邊區加上晉綏邊區共有150萬人口,卻要養活5萬脫產軍民,財政極端困難。物價飛漲,1942年比1941年上漲了3倍多,1943年又上漲了20多倍,邊區人心不安,群眾拿著邊幣搶購物資,對當時的大生產運動,是個巨大的衝擊。陳雲到任後,迅速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後確定了發展生產、加強外銷、減少印幣的總體思路。
  •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澤東|蘇聯_歷史|...
    為此,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很快又作出了疏散在京老同志和高級幹部的決定, 如朱德去廣州, 葉劍英去長沙, 陳雲、鄧小平、王震去南昌, 陳毅去石家莊。據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回憶, 毛澤東事前對他表示:要把陳雲、王震他們放在交通沿線, 來去方便;萬一打起仗來, 要找的時候, 我還離不了這些人呢。10月14日, 毛澤東本人乘專列離京到達武昌, 入住東湖客舍。
  • 1958年大躍進期間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分歧
    1961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二年;也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下人禍的顯露階段。從1957年起,神州大地開始發生政治大「地震」,先把50多萬人打成「右派」。一年後,就是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開始研究設計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據說周恩來和分管經濟工作的陳雲一同磋商,提出控制建設速度,適當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保證重點,提防腦子過熱。當他把這個報告提交中央會議上討論時,毛澤東說話了:勁可鼓不可洩,應當鼓舞士氣。合作化一搞,有人叫得不得了,說搞多了,要砍掉10萬個。
  • 中美航母60年交鋒:毛澤東曾智退美國航母
    他甚至力主放棄金門、馬祖,因此與蔣介石產生了嚴重的矛盾。毛澤東通過炮擊金門這種特殊方式,巧妙擊退了美國航母的威脅。實際上,炮擊金門只是試探性、有限度的聲東擊西行動,意在掩護解放浙江沿海諸島的準備工作。1954年11月1日,解放軍空軍開始轟炸浙江大陳島,海軍出擊浙江東部海面,一舉擊沉國民黨軍隊「太平」號驅逐艦。
  • 毛澤東是如何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的?
    這是1934年1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所作結論的一部分。毛澤東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當時複雜和殘酷的革命鬥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蘇區工作者們均按要求踐行著好作風。1933年4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和中央軍委遷到江西瑞金城外的小村子沙洲壩。
  • 緬懷|新中國成立後44次親臨,毛澤東這樣指導了上海的社會主義建設
    1976年9月9日,44年前的今天,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毛澤東的一生與上海結下了深厚情緣。在黨的創建時期,他曾12次到上海,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輝足跡。毛澤東從穩住上海才能穩住全國的高度來把握上海的問題。經他同意,上海市軍管會於6月10日一舉查封上海證券大樓,抑制銀元漲價風,確立起人民幣通貨地位。不久陳雲受命坐陣上海,召開全國財經會議,研究部署克服財政經濟困難工作。投機商於1949年7月到次年2月又先後三次發起以「兩白一黑」為主的漲價風。
  • 陳雲一生敬佩魯迅 曾匆匆見過一面
    書中選取了陳雲不同歷史時期的題詞、文電、報告、批示和書信等70多幅手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手跡背後陳雲的生平故事、情趣愛好,解讀他的思想主張和品格風範。陳雲之子陳元為該書撰寫題為《字裡行間的教誨——憶父親送我的兩幅書法作品》的文中提到,陳雲一生極為敬佩魯迅先生,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唯一見過魯迅先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