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黨整風、開展反右派鬥爭,黨中央認為,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政治思想路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都已取得偉大勝利,廣大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經濟建設應該搞得更快一些。為此,黨中央、毛澤東醞釀並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並在這個過程中相繼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當時被稱作「三面紅旗」。它們的提出和推行,表明黨試圖在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開展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反映了曾經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在站立起來之後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幾年內接踵而至的勝利使人們認為,中國富強的目標完全有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但當時黨和人民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及其客觀規律認識不足,以為「大躍進」運動是迅速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趕上發達國家的最好途徑;以為人民公社是通往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最好組織形式。歷史證明,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有其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一面,而「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則都缺乏從客觀實際出發的充分依據。由於決策本身產生的失誤和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偏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本文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