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
記得小時候,過年最大的樂趣就是正月串門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熱情好客,你來我往,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孩子們在房前屋後呼朋引伴地追趕、嬉戲,表姐表弟、堂兄堂妹,都是差不多的年齡,一起偷瓜摘棗、頑皮打鬧。
時光飛逝,孩子們漸漸大了,上學、工作、成家、立業,各奔東西,昔日的玩伴和親戚,除了過年,很難再聚在一起,有工作在外地的,幾年都見不上一面。
即便節假日親戚之間互相走動,也是遵照父母的意思,舅舅姨媽、姑姑叔伯家看看,拜訪一下長輩。至於平輩和下一輩,自然走動得越來越少。
一代親: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是手足之情,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無論小時候怎樣打鬧和嫌棄,長大後遇到事情,最先想到的是親人,受了外人的欺負,兄長就是自己強大的後盾。
很多生二胎的家長,都有一個深情、動人的理由:父母走了之後,孩子還有另一個親人陪伴,就不會孤獨。
我母親,兄弟姐妹七人,在父親面前說話,那是相當有底氣,她的底氣來自:娘家有人!確實,誰敢欺負她,舅舅和姨媽們不會答應。
一代親,指的是相互扶持的兄弟姐妹,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任何時候都割捨不下。
二代淡:兄弟姐妹因為有父母的紐帶、血緣的關係和親情的加持,當然是相親相愛一家人。可是,等他們的孩子長大之後,表姐妹、堂兄弟的第二代,關係就漸漸淡下來了。
如果沒有工作和生活上的交集,二代的親戚幾乎只能在過年或者一些家族的大型聚會上看到,即便遇見,也不過是寒暄幾句,留個最新的聯繫方式,然後告別,不知何時還能再次相遇。
就是我的堂兄表妹,只有一個聯繫方式,但互相之間,幾乎不聯繫。
三代不管飯:親戚到了第三代,真的連普通朋友都不如,普通朋友相聚,還會一起吃個飯聊聊過往。而很多第三代的親戚,真的就不再走動了,有些甚至連名字也叫不上來。
也許只有在翻翻族譜,或者聽祖輩說起時,才依稀記得有這麼一個人,有這麼一門親戚。至於聽他們的過往和生活,就跟聽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沒有區別。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
時代變遷,拉開了貧富差距。隨著進城潮的興起,很多農村的孩子通過讀書、工作、買房留在了不同的城市,很多親戚一年甚至幾年都見不上一面,彼此疏於聯繫,自然關係就斷了。
現在的農村,幾乎很少有年輕人居住,不像以前,誰家有紅白喜事,整個家族乃至全村人都來幫忙。
人的代代相傳就像大樹的開枝散葉,而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家族觀念越來越淡薄,就像網上有人問:「爺爺的爸爸叫什麼名字?」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答不出來。
城市生活忙忙碌碌,哪有時間走親訪友,而且貧富懸殊大,富親戚傲氣,窮親戚自卑,自然就少了來往。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只是,深山的遠親如何能攀得上富裕的親戚呢?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老家,就是因為一回去就會被做比較:在哪裡工作?混得好不好?車是什麼檔次的?年薪多少?等等。
親情被獻媚和鄙夷取代,只留下尷尬和陌生,再加上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三觀不同,很多親戚,慢慢便沒有了來往。
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