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鎮痛硬膜外麻醉穿破硬膜的概率很高,硬膜穿破後頭痛(PDPH)的風險也很高。PDPH和隨後的硬膜下血腫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似乎尚不清楚。這項隊列研究使用了美國醫療保健研究機構(U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和國家質量再入院資料庫(Quality National Residence Database)中記錄的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娩的女性的出院情況。納入標準包括因分娩入院,且有2個月的隨訪數據,且沒有接受診斷性腰椎穿刺術。
國際頭痛分類診斷標準對PDPH的定義如下:頭痛於硬脊膜穿破(ADP)發生後5天內出現;頭痛部位在前額和枕部;直立位15 min內頭痛出現或加重;臥位15 min內頭痛減輕或消失;1周內自發緩解或經硬膜外自體血填充治療後48 h內緩解;可伴有頸部僵硬、耳鳴、聽覺減退、畏光、噁心等症狀。
將產後2個月內有硬膜外麻醉相關的PDPH婦女與無PDPH婦女進行比較。主要結局是產後2個月內的顱內硬膜下血腫。次要結果包括院內死亡率和神經外科手術的發生。
共納入22 130 815例患者。平均年齡(SD)為28.1(6.0)歲,有68 374例PDPH,總發生率為10萬分之309(95%CI,302~316)/10萬。硬膜下血腫342例,發生率為10萬分之1.5(95%CI,1.3~1.8)。硬膜下血腫的患者中,100例為PDPH產婦,PDPH產婦血腫發生率為每10萬分之147例(95%可信區間,111~194)。PDPH未經調整的硬膜下血腫絕對風險每10萬人增加145例(95%可信區間,117~174例)。在調整混雜因素後,PDPH發生硬膜下血腫的優勢比為199(95%CI,126~317;P<0.001),調整後的絕對風險每10萬人增加130例(95%CI,90~169;P<0.001)。
與無頭痛相比,分娩時硬膜外麻醉後出現PDPH與顱內硬膜下血腫的風險的關係有統計學意義,但差異較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這種關聯是否因果關係。
來源:看麻醉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