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老年人發病率高致死率高
100個出現硬膜下血腫的老人
就會有2個人因此離世
發病初期極易被人忽視
所以被人稱為「隱形殺手」
它就是硬膜下血腫
據統計,硬膜下血腫,是老年人常見的顱腦損傷,發病率大約佔老年人腦顱外傷的30%左右。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病殘率和致死率遠高於青年人,其病死率為1.3%~2.5%。
今天,華中阜外醫院神經疾病中心副主任崔月梅教授與您談一談硬膜下血腫的防治秘籍。
什麼是硬膜下血腫?
崔月梅教授介紹說,人體的腦組織表面覆蓋著三層膜,從外到內依次是硬膜、蛛網膜和軟膜。
當硬膜和腦組織之間的血管發生破裂後,就是我們常說的顱內出血,形成了血腫,這個部位的血腫就稱為硬膜下血腫。
當只有少量血腫時,患者可能沒有症狀,往往被人忽視,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
隨著血腫越積越多,就會引起頭痛、行為改變、頭暈、噁心、嘔吐、淡漠、癲癇發作、嗜睡等症狀,如果血腫使顱內壓力極度升高,患者會喪失意識甚至死亡。
事實上,硬膜下血腫對正常人不算很大問題,部分症狀輕的患者甚至可以不去醫院,出血可以自行停止並恢復。但家裡的老人,一旦撞頭碰出個硬膜下血腫,就要格外小心了。
症狀表現及治療
硬膜下血腫是指出血積聚於硬腦膜下腔是顱內血腫中最常見者常呈多發性或與別種血腫合併發生。
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的顱內血腫之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
硬膜下血腫與顱腦外傷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急性和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多在傷後數小時或數日出現臨床症狀。
慢性硬膜下血腫常在傷後兩周以上出現症狀。部分病人無明顯外傷史,部分病例可因劇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過程障礙引起。
急性、亞急性硬膜下血腫與外傷有密切關係,常不易誤診。慢性硬膜下血腫常不能及時診斷,貽誤病情。
硬膜下血腫臨床表現以顱內壓增高為主,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等。
年齡不同的硬膜下血腫病人,其臨床表現可各有特點。青壯年由於血腫的壓迫,使腦靜脈回流發生障礙,引起腦水腫,產生顱高壓症狀。而老年患者,因腦萎縮顱人間隙相對增大,顱高壓症狀相對較輕。動脈硬化患者,容易出現神經及精神症狀。
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常將輕微的頭部外傷史遺忘,臨床上僅以顱人高壓增高為主,局限性腦功能障礙出現較晚,因此,診斷常造成一定困難,易誤診為腦腫瘤。
硬膜下血腫的治療主要是消除血腫,摘除囊壁,以利於受壓腦組織復位。因此手術愈早腦組織受壓愈輕,腦功能恢復則愈快,因而,早期診斷硬膜下血腫至關重要。
如果出血量不多,可以藥物保守治療,阿託伐他汀鈣片是神藥,可以治癒出血量不多的硬膜下血腫效果非常好。
生活中怎樣避免硬膜下血腫?
關鍵在於預防。儘可能減少頭部受傷的機會,例如佩戴頭盔,開車時系好安全帶,適量飲酒,定期檢查視力等。
日常應注意休息,在從事可能造成外傷的活動前諮詢醫生,按醫囑服藥,做重要決定前跟家人商量。
不要大量飲酒,注意一些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華法林等。
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在生活中,一定要當心,老人家去哪裡,最好有人陪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