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個「8D魔幻城市」,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常常被網友拿來調侃——跟著導航都找不到路!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科技發達的現在,重慶在交通上從來都需要爬坡上坎、彎彎繞繞。而且在古時候,交通還無法像如今這麼便利。於是,聰明的古人修了很多山間棧道,保留下來的這些棧道便成為一大特色。
黃葛古道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上連淳樸小鎮,下接繁華都市,鬧中取靜的小世界由此而成。
今天的《山城漫談》就要好好跟大家說一說黃葛古道。
參天的黃葛古樹下,青石板路被來往行人用足跡磨得光亮。陽光通過翠綠的樹葉傾瀉到石板上,讓人感到愜意又溫柔。
古西南絲綢之路
黃葛古道距今約有800年歷史,始於唐宋,盛於明清,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從海棠溪水運碼頭,一路西行可達雲南、緬甸,曾是歷代川黔來往的必經之地。
它也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段,貨物由川江航道而來,經黃葛古道入黔、入滇,入緬,而西南運回的茶葉也由這裡到達川江航道散往全國。
這裡曾走過販鹽販茶的馬幫,他們從重慶主城通往貴州、雲南的茶馬古道。他們或許也對著流水潺潺的山澗,唱起思家的歌……
參天的黃葛古樹下,青石板路被往來人群磨得水亮,仿佛記錄著這條古道的歷史與輝煌。在黃龍公路通車之前,古道是重慶市區與黃桷埡的重要聯繫道路。
連接新舊的時光古道
與重慶市其他風景區相比,黃葛古道不僅有著截然不同的觀光價值,更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直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中期前,這條古道依然是一條交通要道。
海棠溪碼頭曾是「綦岸運道」陸路的起點,也是川鹽入黔重要的轉運集散地,馬幫和「背二哥」從海棠溪出發後,要爬的第一道坎就是南山,1000多級的黃葛古道,連接著南山頂上的黃桷埡。
「野逕行無伴,僧房宿有期。塗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據史料記載,白居易被貶謫忠州(今忠縣)作刺史時,路經渝州(今主城)被長江南岸南山的美景所感染,遂下船登岸,沿一條依山的郊野小路攀登,夜晚借宿在道路旁的一座廟宇內,應和尚所求,寫下此詩。
詩中提到的郊野小徑,便是現在的黃葛古道。而僧房應是黃葛古道旁的老君洞道觀。詩中還提到的馬蹄聲,也證實是黃葛古道上來往馱運貨物的馬幫。
那時,從龍門浩江邊到塗山古剎門前,從海棠溪橋頭到老君洞山門,朝山敬香的,觀景玩耍的,有的徒步而行,有的轎來轎往,再加上沿途擺攤叫賣酌,攔路討口的,把那逶迤延綿的石板路——黃葛古道擠個水洩不通,不是趕場,勝似趕場。
低調的三毛故居
三毛幼時的故居在南山黃葛古道旁,雖然歷經幾度修整,但從保留著的一些石板路、粗大的黃桷樹仍能感受到古道的歷史滄桑感。
「我是重慶的,黃桷埡!」1988年三毛在臺北的一次演講上用重慶話講到。《三毛傳》中曾提到,到了重慶以後,三毛用頗為地道的重慶話對記者說:「我有兩個護照,西班牙和臺灣,西班牙以出生地為籍貫,我出生在重慶黃桷埡,所以我是重慶人。」
抗戰期間,三毛的父親陳嗣慶暫別淪陷區來到陪都重慶一家銀行工作。而後母親帶著姐姐也輾轉到來,在南山黃桷埡與伯父一家組建了陳氏大家庭。1943年三毛出生,為了表達對和平的期盼,父親為她取名「陳懋(mào)平」。
我們讀三毛的文字,聽她的歌,嚮往她的流浪氣質與愛情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滾滾紅塵》,她的作品廣為流傳,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以特立獨行的作品與人格氣質,整整影響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漫步黃葛古道
很多重慶人的童年記憶都與黃葛樹、黃葛古道有關。雨天行人在樹下避風避雨,夏天行人在樹下的青石上休憩納涼、聊天。
黃葛樹揮動著片片的綠葉,送來陣陣涼風,行人在下面愜意盈懷,有的行人乾脆躺在石椅上睡上一覺才走。
黃葛古道一共有兩處入口,一處為上新街前驅路的左側,一處位於海棠溪。兩條路在黃桷埡口匯合。
古道全由青石板鋪墊而成,古道兩旁都還居住著人家,古道兩旁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在這裡還依稀可以找到老重慶的影子。
這個十字路口是一個分水嶺,左邊可以通往老君洞,右邊可以通往黃桷埡,下方可以前往文峰塔。
這幾個地方原本需要繞一大圈才能到,通過黃葛古道,可以更方便地到達目的地。再加上黃桷埡老街又是如今的網紅打卡地,黃葛古道也熱鬧了起來。
黃葛古道的每一棵黃葛樹,不知聽過多少拉遷人粗獷的川江號子;看過了多少風雲變換,帆影綽綽,浪遏飛舟。迎送了多少黑髮染白霜的行人。
不管日月怎樣更替,歷史怎樣演變,然而佇立於古道的它雖不能成為棟梁之材,卻能為世人獻上一片遮雨蔽日的綠蔭,這便是黃葛樹不卑不亢的品格;這便是黃葛樹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這一期《山城漫談》就到這裡啦,更多關於重慶老街的故事,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南岸文體和南岸旅遊。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