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茨中教堂:見證瀾滄江峽谷脫貧巨變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雲南迪慶10月25日電 題:百年茨中教堂:見證瀾滄江峽谷脫貧巨變

  作者 繆超

  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瀾滄江,向南流淌至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茨中村,被褶皺的橫斷山脈擠壓,河谷深邃、水流湍急……

  在茨中,繁衍生息的藏、傈僳、納西、漢等民族,受限於瀾滄江峽谷地形,長期與世隔絕、貧困落後。15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來到茨中,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百年間教堂身旁的茨中變化緩慢,直至百年後,中國開啟脫貧攻堅。

圖為茨中教堂周圍的葡萄田。賈翔 攝

  近日,記者走進茨中村,這個有上千人的多民族聚居村莊掛在瀾滄江邊一處緩坡上,一座西式建築風格與中國漢、藏、白等民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教堂坐落村中。

  「教堂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1909年重建,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茨中教堂神父姚飛告訴記者。2008年,家鄉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姚飛,從北京啟程前往茨中教堂。

  他從北京搭乘飛機至雲南昆明,2000多公裡僅僅用了3個小時,但從昆明到迪慶茨中,800多公裡卻花了4天時間。「汽車翻山越嶺,越走山越高,越走人越少。」

  4天後,汽車駛入瀾滄江峽谷,水泥路變成土路,顛簸數小時幾乎暈厥之際,茨中村浮現在姚飛眼前,「藏族、傈僳族的民房散布在峽谷兩岸,水稻和葡萄包圍著村莊,江水清澈、空氣清新,各民族熱情好客。」

圖為茨中教堂附近的公路大橋和茨中村民居。賈翔 攝

  置身茨中的田園風光不久,姚飛就發現了這裡的另一面。「有人問我,吃飽是一種什麼感覺?」他回憶,當時的茨中,耕地極少,人們溫飽成問題;地理封閉,患上重病只能等死;貧困落後,不少孩子輟學在家。

  在茨中周邊,還有四個小教堂,姚飛時常要去拜訪,這幾座教堂都掛在峽谷上,由崎嶇的羊腸小道相連接,「我是從平原過來的,來到茨中,出門就是山,爬山兩三個小時,腿直發抖啊。」

  2010年雨季,他在泥濘的羊腸小道上腳一滑,把手給摔斷了,縫了20多針,至今留有一道長長的傷疤。「就這樣危險的路,村民們還常常背著重物穿行。」

  在茨中,千百年來如同日出日落一樣恆定的貧困,在2015年被打破。當年,中國開啟脫貧攻堅,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貧困戶脫貧。

  姚飛回憶,2015年前後,政府派出脫貧工作隊和扶貧幹部進駐茨中村,挨家挨戶調查村民生活狀況,據此建立詳細檔案,「他們記錄下村民們住什麼樣的房子、吃的是什麼、家裡有幾口人、年收入是多少、有什麼產業、有沒有在外上學和生重病的……」

  因為姚飛熟悉茨中村民,扶貧幹部也向姚飛諮問一些貧困家庭的情況。掌握情況後,當地政府將貧困戶區分為因缺產業、因災、因病、因學致貧等情況,因人施策,精準幫扶。

  近年來,姚飛明顯感覺基礎設施變化巨大,瀾滄江岸邊的土路變為了水泥路,連接各村莊的羊腸小道也變成硬化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基礎設施改善的同時,在政府幫扶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茨中村發展起核桃、葡萄、藥材、花椒、土雞養殖、生豬養殖等產業。姚飛說,「我知道的一戶人家就在政府幫助下養了800隻雞,在山上辦了一個很大的散養廠。」

  2019年,茨中村全村出欄豬490頭、牛116 頭;收穫小麥62800公斤、青稞35875公斤、稻穀61200公斤、玉米152860公斤;種植中藥材530畝……全村農業所得總額達15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年人均收入達1.26萬元,全部4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村民富不富,看看他們家門前停著的汽車。」姚飛對記者說,「2008年,全村只有4輛小麵包車和幾輛拖拉機,現在家家戶戶至少有一輛汽車。」(完)

相關焦點

  • 【茨中】藏傳佛教的腹地,卻以天主教堂而聞名
    茨中教堂位於雲南省德欽縣燕門鄉。 在瀾滄江峽谷中有一個依山面水, 美麗幽靜的小山村,茨中村, 這裡是藏傳佛教的腹地,
  • 中國最後的秘境,大峽谷最佳觀景村寨,遙望三江併流奇觀
    從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鄉到雲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庫,怒江在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夾峙下,形成三百多公裡長的大峽谷,我們從雲南保山逆流進入峽谷後,在福貢縣從怒江的左側過橋轉到了右側,沿碧羅雪山九曲十八彎爬到半山腰,便是傳說中怒江的最佳觀景村寨了。
  • 【新時代迪慶新氣象】德欽縣燕門鄉茨中村:產業+旅遊鋪就茨中村...
    鳥瞰茨中村。 享有「小香格裡拉」美譽的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燕門鄉茨中村,坐落在瀾滄江峽谷兩岸的一個緩坡上,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茨中教堂,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生相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村民生活和諧美滿的村落。 葡萄種植園。
  • 百年一瞬:每年一張照片,見證廣州177年的滄桑巨變!
    《廣東省城圖》清代廣州風貌下面這些珍貴的老照片將從1844年開始年復一年見證廣州170多年的滄桑巨變百年一瞬或是如此相信看完之後1880年珠江上的海珠石與石室教堂相對。這段廣州「外灘」,一直充滿著中西合璧的韻味。聖心大教堂於1863年6月18日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故命名聖心大教堂。歷時25年始建成
  • 這個被稱為風之谷的地方,位於哥倫比亞邊境,有最美峽谷教堂
    這個小鎮沒啥玩的,只有幾個看上去還挺漂亮的教堂。這個教堂沒有標名字在地圖,教堂是白底藍邊的,挺有少女心。南美的很多教堂都是這樣的少女心爆棚的色彩,總讓我流連忘返。廣場上最有名的應該算Catedral de San Pedro Mártir,粉紅的教堂,和白色的雕塑。也是最熱鬧的地方,人來人往,生機勃勃。
  • 濰坊的歷史故事——「坊茨小鎮」的歷史傳說
    坊茨小鎮「鎮長」馮義厚如是說道。而「坊茨小鎮」的興衰發展也是一段坊子百年歷史的縮影。名字的由來據傳,故驛道一般自州縣向外十裡為亭,二十裡為堡,三十裡為坊。坊茨小鎮以膠濟鐵路坊子段為中軸線兩側發展,曾經是德國和日本的殖民地,也是一個「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獨立城區。據說,坊茨小鎮本名「坊子」,「坊茨」是德國人的音譯,可能是西方人對「子」咬字不清,才把「子」讀成了「茨」。而出於對歷史的尊重,「坊茨小鎮」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 | 「紅色畢摩」家族見證結盟地巨變
    新華社成都2月16日電 題:「紅色畢摩」家族見證結盟地巨變  新華社記者吳光於
  • 河南廣播電視臺關於紀錄片《百年巨變》的聲明
    【河南廣播電視臺關於紀錄片《百年巨變》的聲明】所謂「《百年巨變》攝製組」於2020年5月8日,以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河南省檔案局、河南廣播電視臺為聯合攝製單位的名義,發布「《百年巨變》紀錄片新聞發布會邀請函」,稱將於2020年5月10日9時30分在位於金水路16號中青大廈1308室的「攝製組運營中心」
  • 百年古樟見證時代變遷
    百年古樟歷經風雨,見證了蘭溪村的滄桑巨變。 蘭溪村是省級貧困村。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扶貧掛點駐村單位省司法廳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蘭溪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70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讓村民告別了破舊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並新建了衛生室、文化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場所,安裝了節能路燈,通組路硬化率達100%,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 烏蒙見證 || 新華全媒頭條:「貧中之貧」烏蒙山片區翻身記
    這裡有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國跨縣易地扶貧搬遷的最大安置點;過去「路不通、業不興、民生艱」,現在立體交通新樞紐崛起、產業發展……  脫貧攻堅讓大涼山發生巨變,某色拉博是見證者和受益者。  某色拉博工作在古裡拉達峽谷的「天空之谷」營地,營地下方是「懸崖村」。過去,架在懸崖上的藤梯是進出村唯一通道。
  • 《徵程——紅色甘肅 百年巨變》第1集:漫漫長夜
    《徵程——紅色甘肅 百年巨變》第1集:漫漫長夜 文藝隴原 今天 開欄的話: 一百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人民,走出深重苦難,實現小康夢想!
  • 書寫山鄉巨變 見證偉大奇蹟|《決戰武陵山:新華社記者貴州掛職扶貧...
    新華社記者歐甸丘在書中記錄了其掛職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對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大主題,作者從新聞視角觀察,用文學手法呈現,從編輯角度看,應該說《決戰武陵山》稱得上是一部抵近脫貧攻堅最基層最一線的精品力作。在波瀾壯闊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上,貴州大地英雄輩出,貴州人民雄姿英發,貴州故事精彩紛呈。
  • 視覺澤州:大箕鎮 聖母玫瑰教堂
    清末民初是一個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代,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經歷了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變。
  • 吉隆坡百年茨廠街恢復營業 體驗華人文化的打卡地
    7月12日,馬來西亞吉隆坡茨廠街獲準重新開業,與吉隆坡開埠幾乎同步的茨廠街是以華人商販為主的一個百年老市場,也是馬來西亞知名旅遊景點,被認為是世界各國遊客體驗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重要「打卡」地標。馬來西亞疫情暴發後,茨廠街已關閉三個多月,其負責人坦言,茨廠街面臨一百多年來最大挑戰。記者探訪該地看到,這裡商販陸續整理店鋪,重迎客流。
  • 見證祖國滄桑巨變,點讚人民幸福生活
    見證祖國滄桑巨變,點讚人民幸福生活 國慶節
  • 百年京張鐵路,見證民族復興徵程
    從時速35km到350km,百年京張鐵路不僅記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史,更是演繹出一部近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史。 百年京張,變的是建設工藝,不變的是必勝決心。百年京張,變的是旅客體驗,不變的是智慧創新。青龍橋附近的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
  • 從「新京張」看百年巨變_觀點評論_財經_中金在線
    從「新京張」看百年巨變 關注中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