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非遺通草花

2021-02-19 揚州通草花

通草又名通脫木,寇脫,離南,大通草,是中國的原生植物,其主幹中的白色莖髓可入藥,《本草拾遺》中記載「內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為飾物」。

通草的白色莖髓經手工轉削成片,類似紙張,名為「通草紙」,匠人把通草紙溼潤後,通過剪,刻,染,捻、捏、揉、壓,搓,上色等多種手法或工序,製作成各種高度仿真的工藝花卉稱為「通草花」,又名「通草紙花」、「通花」、「扎草花」、「綁花」。

最早的文字記錄《中華古今注》秦始皇時期,通草花用於宮中簪花,至今已有2279年歷史。通草花是北京、江蘇、福建廣東等地的非遺技藝,在臺灣,日本也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和譜系。

(上圖:通草菊花 1850年英國皇家邱植物園藏品)

   

(上圖:通草花大麗菊作者:黃德河臺灣)

 

(上圖:通草花荷花作者:黃德河臺灣)

(上圖:通草花  曇花作者:陳建華臺灣)

(上圖:通草花  臺灣通草學會)

 


(上圖:通草花梅花  作者:日本通草花藝術家  攝影:楚楚)


(世界上第一朵摺紙通草花作者:阮雄強越南  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花水仙作者:莊文山  福建泉州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菊花  作者:錢宏才江蘇揚州)

(上圖:通草菊花  作者:錢宏才江蘇揚州)

 

(上圖:通草花盆景作者:張立繩廣東梅州)

 

(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玉堂富貴  作者:戴春富江蘇揚州  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花瓊花  作者:戴春富江蘇揚州    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花紫藤盆景  作者:戴春富江蘇揚州攝影:朱欣)

(上圖:通草花廣陵春深  作者:錢宏仁江蘇揚州    攝影:一凡)

 

(上圖: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頑石與菊   作者:錢宏仁江蘇揚州)

(上圖:傲霜秋葩   作者:錢宏仁江蘇揚州    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花秋豔  作者:周春濤江蘇揚州)

(通草茶花作者不詳雲貴地區)

 

(上圖:通草花  作者:王寶祥江蘇揚州攝影楚楚)

 

(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通草花牡丹作者:一凡、宋安北京攝影:宋安)

(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通草花梅花盆景作者:一凡、宋安北京攝影:宋安)

(上圖:通草錦鯉  作者:楚楚  揚州  攝影:楚楚)

(上圖:通草菊花   作者:朱欣、崔芳凝等)

(上圖:通草玉蘭  作者:朱欣)

 

(上圖:通草臘梅盆景  作者:崔芳凝)

(上圖:通草臘梅髮飾  作者:朱欣)

(上圖:通草菊花髮飾  作者:崔芳凝)

 

(上圖:通草桃花  作者:一凡)

 

揚州通草花工作室

揚州通草花工作室位於揚州非遺集聚區內,兩位通草花大師戴春富,錢宏仁都已近80高齡,仍舊堅持在工作室帶徒授課,傳授通草花技藝,兩位老人都是江蘇省級工美大師,通草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人並不是拜師學習過通草花的普通學徒,需要經過多年實踐,技藝精益求精,在通草花製作領域獨樹一幟,多次獲得工美非遺等國家認可獎項,再由政府行政部門遵照政策法規嚴格篩選評審出的代表人物。

截止2020年3月揚州共有3位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是:戴春富,錢宏仁,周春濤。揚州以外地區也有多位傳承人健在,均為男性。

(通草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戴春富江蘇省工美大師)

 (通草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錢宏仁江蘇省工美大師)

(通草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春濤揚州市工美大師   錢宏仁戴春富的共同大徒弟)



 


(上圖:揚州通草花工作室三位通草花技藝傳承人及部分徒弟合影)

(前排:戴春富錢宏仁  宋安)

(後排:崔芳凝於東欽朱欣陳玉蓉周春濤  楚楚袁歡一凡崔穎)

兩位大師的徒弟有揚州本地的,也有從湖南,北京,河北,黑龍江,雲南等地遠道前來拜師學藝。其中錢宏仁戴春富兩位大師共同的徒弟周春濤,自98年開始研習通草花技藝,後拜師系統學習,從藝至今二十多年,在省級國家級工美比賽屢獲殊榮,通草作品中不但花草精緻入微,入畫的螃蟹,螳螂,昆蟲等也都用通草製成。

 (錢宏仁戴春富大師共同的徒弟:周春濤作品局部,螃蟹,螳螂都是通草做的)

 


(錢宏仁大師徒弟:宋安、一凡  相關展覽獲獎證書獎盃)

 

(戴春富大師徒弟:朱欣  相關展覽及證書)

(戴春富大師徒弟:崔芳凝  相關展覽及證書)

(戴春富大師在工作室教徒授課以及工藝美術展覽活動)

(上圖:殷璨城戴春富崔芳凝朱欣於東欽)

 

(戴春富大師在工作室教徒授課以及工藝美術展覽活動)

(上圖:朱欣  戴春富崔芳凝)

 

2016年拜師的王靜新和錢宏仁大師

(上圖:李學鳳錢宏仁黃春蘭屈春美楚楚毛復香崔穎攝影:一凡)

 

通草花文化交流

錢宏仁大師徒弟宋安、一凡收集整理民間通草花資料,收藏各地民間作品,整理傳承脈絡,參加通草花展覽,舉辦講座,互動體驗課程,傳播通草花技藝,每年有多場公益講座為教育院校及社區送課。

(運河文化中外交流活動北京站)

(宋安在懋隆藝術館介紹通草花)

(中國園林博物館,宋安講解通草花作品)

 

(宋安為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州青年美術家協會及文化研究專家講解通草花)

(臺灣通草學會會長陳建華一行與傳承人錢宏仁、戴春富合影  )

 

(宋安接受中央電視臺節目採訪)

(宋安講座同濟大學)

(宋安講座  景山公園)

 

(講座活動:宋安通草花分享沙龍  北京安藝術館)

 

(一凡的通草花體驗課,製作教學)

 

通草花製作過程:

通草的白色莖髓經手工轉削成片,類似紙張,名為「通草紙」,將通草紙溼潤後,通過剪,刻,染,捻、捏、揉、壓,搓,上色等多種手法或工序,製作成各種高度仿真的工藝花卉稱為「通草花」

(大通草攝影:宋安  )


(臺灣撩草師傅純熟的轉削撩草技術圖片來自網絡)


(通草紙,通草片)

 

(通草紙的前期處理)

(通草花瓣染色)

 

(通草做的花蕊)

(通草做的葉子)

(通草花組裝)

(通草牡丹花成品)

 

註:通草花製作手法因人而異,上圖是@一凡通草花  製作牡丹時拍攝的部分過程照片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傳統手工藝如何回歸現代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分為: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幾個大範圍,其中傳統手工藝以技藝與美術、文化內涵兼併的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不管何種手工藝,從起源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 恆久開放的美麗——通草花
    許嵩編撰的史料集《建康實錄》中記載道:「晉惠令宮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這是我國現有的關於人造花最早的文字資料,而其中提到的通草花,是產生於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的一種精巧的技藝,在人造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形態逼真、造型多樣,可長久保存的優點。
  • 曲陽石雕傳統手工藝研究所籌備會議在曲陽召開
    12月30日上午,曲陽石雕傳統手工藝研究所籌備會議在曲陽召開,本次會議由曲陽石雕傳統手工藝研究所發起人之一和海龍主持,發起人、所長劉建偉
  • 富察皇后:通草絨花,不御珠翠
    《清史稿后妃傳》中記載富察皇后低調節儉平日裡「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古時候人們常常以鮮花做頭飾,而鮮花不易保存,受時令所限,容易枯萎,尤其是牡丹,花期很短,只有二十多天。這時,絨花的出現及時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 廣州舉辦龍舟非遺文化展 非遺傳承人現場秀技藝
    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現場雕刻龍頭 程景偉 攝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記者 程景偉)25日,「紙尖上的端午」龍舟非遺文化展在廣州越秀公園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開幕,展出了一批以端午節為主題的通草畫以及龍舟龍頭、龍尾、船槳、鑼鼓、旌旗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滎經黑砂——傳統手工藝傳承千年
    古城村的村民們從小就對黑砂的製作技藝耳濡目染,許多人還肩負著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使命。66歲的曾昭樹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曾昭樹說:「我大概7、8歲就跟著老人學了。一、二十歲要參加農業生產,就沒繼續學。改革開放才繼續學的,就一直做到現在」。
  • 上海設計周上,傳統非遺如何成為當代生活美學
    裝置藝術作品《百鳥林》以藍印花布、丹寨蠟染、阿壩羌繡、苗族百鳥衣四種非遺元素,營造了一個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鳥林。一年一度的上海設計周注重時尚感和設計感,打頭陣的這件《百鳥林》卻出自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再設計」。
  • 通脫木,通草畫
    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來自於五加科,通脫木屬,別名通草,天麻子。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幼時密生黃色星狀厚絨毛,後毛漸脫落。葉大,集生莖頂葉。花淡黃白色,密生白色星狀絨毛,果實球形,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分布廣,北自陝西,南至廣西、廣東,西起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臺灣。
  • 中國美院舉辦當代手工藝學術提名展,叩問當代手工藝處境
    這次展覽擯棄以往工藝展以展會為主,重展品、輕策展,強調策展理念,探討當代手工藝發展的不同面向及其產生的美學、工藝與藝術、邊界、繼承與重組、人與人造物的關係等。「目前看似繁榮的手工藝在逐漸失去本來的實用意義,發展陷入一種『悖論』。」
  • 「非遺+文創」還能怎樣?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勞作技藝(以下簡稱「非遺手工藝」)融匯了歷史傳承、民族習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業化生產無法替代的文化溫度。振興非遺手工藝產業既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復興,又關乎「三農」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南非遺手工藝資源豐富獨特,擁有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項目26項、省級項目70項。
  • 中國傳統手工藝:糖人的故事
    中國傳統手工藝關於「糖」的文化多種多樣,今天的故事主題是關於中華傳統手工藝-「糖人」的起源故事。據說糖人技藝盛於明末清初,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糖人」技藝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製作過程「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
  • 義大利如何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義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義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 清朝貴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1位老人會做,免費收徒卻無人學
    清王朝的貴妃們便十分的喜愛在頭上佩戴特殊的花——通草花。通草花的歷史由來已久,並不只是從清朝開始盛行的。宋蘇軾在 《四花相似說》中寫道:「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在這句話中蘇軾採用了四個「似」可謂是很巧妙地說出了通草花的形態。
  • 通草的功效與作用
  • 【分析】通草走勢分析
    在我國分布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其在我國應用已有數千年歷史,李時珍曰:"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別名寇脫、離南、活莌、倚商、通脫木、蔥草、白通草、通花、花草、大通草、通大海、泡通、五加風、寬腸、大通塔、大木通、五角加皮、通花五加、大葉五加皮。小通草來源為旌節花科植物中國旌節花、喜馬山旌節花和山茱萸科植物青莢葉的乾燥莖髓,別名為實心通草、通草棍因形似通草但細瘦而得名,主產於四川、湖北等地。
  • 通草是什麼草?
    通草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別稱寇脫、離南、活莌、倚商、通脫木、蔥草、白通草等,分布於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目前中國市場多用川木通、白木通、通脫木代替,日本則使用五葉木通、三葉木通,臺灣市場多使用川木通、長序木通
  • 手工藝之——【通草花】
    用通草(通脫木)製作的花。 宋蘇軾 《四花相似說》:「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
  • 第一屆「黟客」非遺文創主題市集 | 非遺與藝術的碰撞
    在這個秋天,你我共同感受非遺文化與靈魂的碰撞。- 攤主招募- · 招募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5日· 招募對象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傳統藝術表演類、現代非遺文創產品類、青年創意攤主、手工文創產品、民宿配品類、食品類· 招募類型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鯽魚、通草、章魚……這些通乳的傳統食材可以有新吃法
    通草 黨參花生通草墨魚湯 材料:鮮墨魚250克(或幹墨魚1小隻),瘦肉50克、花生50克、通草10 克、黨參20克、大棗 豬蹄花生通草湯 材料:豬蹄1 只, 花生50克、通草10 克、生薑5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