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獨特品格和民族氣質,體現各族人民群眾的審美追求、生存智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趣味。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分為: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幾個大範圍,其中傳統手工藝以技藝與美術、文化內涵兼併的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不管何種手工藝,從起源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但是生活在不斷進步,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讓絕大多數手工藝都處於不死不活的低迷狀態,國家提供一定的資金讓非遺項目繼續維持著,但非遺真正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當代價值的重現,如何走入現代人的生活?第五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於9月11日在成都拉開帷幕,今年的非遺節圍繞「現代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著力在非遺傳承和節會活動的創意創新上尋求突破。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郝淑萍,13歲考入蜀繡班,學成歸來直接入職成都蜀繡廠,成為了一名繡娘。「那時候蜀繡廠有幾百多號工人,那時候我在廠裡主要繡床單、被面等生活用品,還有服裝廠定製的蜀繡旗袍。我們進廠不久文革就開始了,蜀繡廠再沒招過新員工,生意日漸奚落,直至70年代蜀繡廠才開始恢復正常生產。」她擔任蜀繡廠廠長期間,蜀繡廠再度回歸往日的繁華,2000年以後她選擇提前退休,機械化生產的衝擊讓蜀繡廠不到四年就宣布倒閉。如今,成都各個文化街區上的蜀繡工作室絡繹不絕,蜀繡又一次散發了藝術光彩。從「心不在焉」到「終生相伴」,郝淑萍與成都的蜀繡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見證了成都蜀繡藝術興盛衰落再興盛的起起伏伏。
▲《芙蓉十二鯉魚》蜀繡
蜀繡講究「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的技藝特點,一根絲線的1/16粗稱為「一絲」,將線「劈絲」成毫釐著實考驗著繡娘的功力。郝淑萍雙手一挽,一縷絲線就被快速分開,捻針、穿線、銀針上線穿梭,一氣呵成。
蜀繡技法分十二大類,共計132種針法。在五種基本針法裡表現線條的有:滾針與接針;表現色彩的為暈針、鋪針與沙針。其中最具蜀繡特色的古老針法即:錦紋針。成都自漢代即置錦官,織錦技術在這裡非常繁榮發達,產生了豐富而美麗的織錦紋樣,這些紋樣對刺繡的紋樣也有影響,以刺繡的方式模仿織錦的紋樣和紗線肌理來表現花型的針法就被叫做錦紋針。錦紋針又分為編織錦、拉花錦、拴花錦及繡花錦等種類,不畫底稿、不做設計,郝淑萍隨手一拉就能拉出多種錦紋針法。「蜀繡前輩曾經說過『有多少種蜀錦紋,就有多少錦紋針』,蜀錦廠文革前曾總結出錦紋針有70-80多種針法,但有多種針法都已消失。」
「非遺」之所以為「非遺」恰是因為它與當代人的距離變得疏遠;當下生活對非遺的需求日漸萎縮,導致一些傳統的手工藝逐漸退卻在當代生活中,甚至導致一部分優秀技藝的消失。如果非遺中的手工藝能繼續融入當下生活,非遺就不再需要所謂的保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秘書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李錦認為,手工藝的發展需要市場和人群的需求。
在古老的藏族文化裡,很少能在日常用具中見到瓷器的身影。藏族屬遊牧民族,長期的遷徙生活方式讓瓷器這種易碎品在這個民族裡顯得不太適合,因此藏族的生活器皿最初是以木製品為主。但是木製品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開裂,發展到後來有了冶金技術的發展後,藏族人民就在木製的酒杯、碗盤外表做上鎏金、鎏銀,防止木製器皿的開裂,這種鎏金技術後來在造型、紋樣上逐步美化,再結合鑲嵌等技藝,形成了藏族特有的藏銀、藏金手工藝特色。時至今日,藏民族的遊牧生活已經改變為定居生活,金銀器皿因為高昂的價值也由日常用品變成了以欣賞為主的審美裝飾品。這是社會需求導致的手工藝與現代人生活關係之間的變化。
藏族的遊牧文化裡還有一種精美的藏族皮靴手工藝,但這種工藝正逐漸淡化在當代人的視野裡。高原地區冬天極其寒冷,過去藏民就用犛牛皮手工縫製各種精美的皮靴,再用羊毛墊在靴子裡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但是,柔軟的皮革並不具備良好的防水性,遇水又容易裂開。隨著現代生活的進步,各種防水、保暖功能良好的機器加工靴陸續進入藏區市場,這項手工藝也因社會需求的缺失退出人們的生活。這一部分手工藝的保護可以通過視頻、資料、實物的保存,收錄在博物館裡,作為文化遺產留存。李錦認為,非遺保護工作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的東西是註定要退出日常生活的,並非所有非遺都適合走入當代人的生活。
當下亟待解決的是選擇適合當代人生活的非遺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挖掘手工藝當中的當代傳承價值,通過工業設計、商業包裝等途徑的建設,讓非遺回歸到老百姓的生活,提高非遺的當代價值。在滎窯砂器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葉驍看來,判斷一項非遺是否適合當代傳承的因素應該是具備時代需求的,比如時下城市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幾個詞彙:健康、環保、純天然、手工、歷史傳承、原始美等等,具備這幾大因素的非遺項目都有可能與現代生活再度發生關係。
▲滎窯砂器
比如滎窯砂器,自公元前300多年出現,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葉驍認為,砂器最大的特徵就是健康。「滎窯的砂器一直以來都是做中藥罐聞名,滎經砂器是全世界燒制溫度最高的陶,有1300度甚至以上。高溫的燒制使得滎窯砂器比一般的陶器硬度更高,其重金屬和有害物質也可得到高溫消解,這樣更能夠保證它的健康性。其次,砂器的製作原料裡有30%~40%的碳,把碳碾磨成粉以後與滎經當地的白山泥混合在一起,進窯燒制時材料裡的碳會進行二次燃燒,這就形成了砂器上的天然孔隙,海量的孔隙會讓水中的氧原子更加豐富。目前當代人所需要的就是從身體到內心的靈魂上的健康狀態。」
葉驍最近關注的亞丁藏陶亦是通過挖掘土陶技藝本身最適合當代傳承的部分,將其放大後再進行的價值保護。亞丁蔵陶是藏區原始的阿奇土陶,過去是用做酥油茶的民用器皿,由於燒制溫度較低,它的美觀度、牢固度和實用性都相對較差,但其中最優秀的傳統技藝是鑲嵌技術。據葉驍介紹,亞丁藏陶的鑲嵌技術是在黑色的陶上鑲嵌白色的瓷片,因其工序粗糙和低端,一直不能登所謂的大雅之堂。
葉驍發現這項鑲嵌工藝符合當代人對手工審美的需求後,決定挖掘亞丁藏陶的附加值與藝術價值,去掉它的功能化,不再做實用性的器皿,而是以藏族地區優秀的藏傳佛教文化,用藏族人喜歡的貴金屬、寶石類、珊瑚、硃砂、蜜蠟取代白色瓷片來鑲嵌,再以藏傳佛教故事或內容為主要圖案內容,再加上活佛高僧的開光,使得亞丁藏陶進入另外一種價值體系。目前,亞丁藏陶也被稱之為「立體的唐卡」,葉驍用土陶當中符合當地的文化中最優良的土壤基因「復活」了這項藏民族優秀手工藝。
除了發掘當代價值,良好的品牌運作與市場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足夠的市場需求才能構建循環有序的健康流程,非遺才能拜託需求萎縮的「非遺」困境。中國非遺保護在貫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精神基礎上對不同類別、不同存續狀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採取了以下幾種「分類保護」方式:立法保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其中,生產性保護話題一直是近年來非遺人士熱衷討論的話題。
據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龔建介紹,成都最具特色的手工藝項目是成都非遺「五朵金花」——銀花絲、蜀繡、蜀錦、成都漆藝、瓷胎竹編。龔建認為,生產性保護第一,培養大量的從業人員,保證手工藝產品在市場能夠大規模地流通,從而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同時保護非遺的傳承機制延續下去。就拿蜀繡來說,郝淑萍每每與雅昌藝術網談論蜀繡時,都會提及師父對自己學習蜀繡的重要指導,每一位教過她蜀繡的師父她都如數家珍,目前她最擔心的也是傳承人問題,願意從事非遺手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在非遺單位的支持下,郝淑萍現在在成都的一所高校開設了蜀繡專業,培養了一批較有思想的大學生加入蜀繡事業。
2010年,為了對成都蜀繡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郝淑萍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等6家蜀繡實體給予扶持,成都市文化局將這些從事蜀繡傳承、發展、保護和生產的大師工作室、企業等納入「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目的就是為了爭取各級政府對蜀繡項目的財政扶持和保護管理,讓傳承人安心從事蜀繡的傳承和發展。納入傳習所項目的各級傳承人有通過各種途徑毫無保留的傳播自己所掌握技藝的義務和責任。
▲《虞美人》 成都漆藝
再者,建立脈絡體系,命名傳承人、命名傳承基地,設立生態保護實練區,都是保護非遺的眾多手段。龔建說:「生產性保護就是『打組合拳』,對有市場前景,能夠進行市場產業開發的,進行有渠道的產業開發,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生產性保護並不是過分的工業化大生產。」比如成都漆器廠就是非遺項目的生態保護實練區之一,據成都漆藝的國家級非遺傳人尹利萍介紹,成都漆藝的工藝獨特、製作耗時綿長、作品精緻華美、圖彩典雅、質感光澤細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文化特徵。2006年,成都漆藝憑籍「髹飾八法」和「三雕一刻」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然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與審美方式的變革,傳統漆器逐漸走出人們生活,成為收藏品和陳設品。如何讓大漆漆藝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處理好傳統手工藝和現代藝術的關係?近幾年來,成都漆器工藝廠積極與外界相關品牌及企業、機構展開緊密合作,大膽創新,在成都漆藝產業化發展道路上進行了諸多有效探索。如:為成都川菜配套設計的漆器『攢盒』;脫離繁瑣和陳設性質的漆器圖案,順應現代審美、年輕化的生活理念,將自身產品向「以小見大」的日常生活用品類轉型;將漆藝中的器型、顏色、圖案、工藝、文化內涵加以提取,植入到筆、筆記本、明信片等日常用品當中,甚至與電子消費品發生關係等等。通過這樣的手段,成都漆器廠逐漸形成了一條現代漆藝路徑。
「生產性保護是強調在生產性的市場化過程中,通過市場途徑對非遺進行一種原生態的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讓非遺進入我們的生產、生活、市場。」成都市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辦公室主任劉洪告訴雅昌藝術網,第四屆成都國際非遺節的主題就是生態性保護,從成都目前的生產性保護案例來看,通過現代的資金、現代的設計、現代的創意與傳統的非遺結合之後,傳統的項目煥發了新的生機,手工藝產品的形態發生一定的變化,但它的工藝還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這樣的手工藝產品更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也更受市場歡迎。
到目前為止,滎經的所有砂器都仍然堅持「純手工、老窯燒」,「老的砂器市場上,一個砂鍋的價格僅有二十元左右,工人做一個砂鍋只能拿到5毛錢的工費,這就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人才流失。」葉驍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當代設計,增加砂器的附加值和文化價值,這就保證了砂器的產業化規模運作。葉驍認為,所謂的生產性保護或工業化保護並非大眾所誤解的機械化的工業模式,手工藝的商業模式與房地產、金融體系是截然不同的。從臺灣、日本手工藝案例上的經驗來看,這是一種「文創模式」的生產性保護。
另外,在開發砂器的健康理念上,葉驍也有一套自己的文創手段——開啟滎窯砂器美學生活館,顧名思義就是結合砂器中的美學價值與生活價值,推出「滎窯燉品」概念,把現代人關注的器皿本身的健康用到生活中來,讓大眾享受文化與藝術的同時體驗健康,他認為,這種民生項目反過來也可以支持藝術和文化的高度性建立,是一種複合型的形態,打破一般的業態之間互不關聯的弊端。
劉洪說,當非遺這個概念進入中國,文化部門開始推動保護工作的時候,首先強調的就是高度原生態,對手工藝的保護必須是原汁原味的,強調非遺不可變動,「如果對傳統的東西妄加改造,非遺就失了本真。」因此對於非遺適應現代生活這一話題,劉洪的建議是相對謹慎的。
郝淑萍告訴雅昌藝術網,著名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獨特的針法、紋樣讓蜀繡擁有著區別於其他三大名繡的獨特魅力。過去蜀繡常出現在服裝、床單等生活用品上,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相較於機械化印花、刺繡的服飾、床上用品、桌布等,大量的耗時耗力讓蜀繡失去了現代化的競爭力。郝淑萍從當代審美出發,結合繪畫藝術,將蜀繡嫁接在繪畫、屏風上,但卻保留了蜀繡最古老的132種針法,尤其是蜀繡中最獨特的錦紋針,這樣就保證了在手工藝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
龔建認為,從市場的長遠角度來看,一味地向市場妥協,只會讓手工藝變成旅遊產品,貶低手工藝的價值,打擊手工藝的積極性,造成市場秩序的惡性循環。傳承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創意提升手工藝本身的價值,再通過手工藝價值資助手工藝繼續傳承,形成非遺保護體系的良性發展。
總之,傳統手工藝中最優良的基因是不可改變的,創新的只是符合當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非遺保護既要傳承手工藝的技藝和文化基礎,又要有當代化的提升和變化,這是一種辯證。在這辯證關係中,重要的是把握好手工藝的核心,即使做任何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都要保證傳統手工藝的精良技藝與文化價值,讓非遺真正回歸生活。
作者:陳偉靜
編輯: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