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智賢:只有兩岸統一,才是對臺灣最大的好處
作者:影覓編輯:枯木最近召開的第3屆兩岸一家親臺灣學術研討會上,臺灣著名主持人黃智賢發表了的講話,她指出,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就必須實現祖國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岸民眾更好的助推中華民族復興重任,而臺灣民眾也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與光榮。
-
黃智賢:只有兩岸統一,這才是對臺灣最大的好處
,臺灣著名主持人黃智賢發表了的講話,她指出,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就必須實現祖國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岸民眾更好的助推中華民族復興重任,而臺灣民眾也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與光榮。臺灣民眾需要清醒的認識到"臺獨"的危害。因此,她努力的在臺灣島內宣傳統一的重要性以及"臺獨"會給他們帶來的危害性,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了解到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的真相。
-
兩岸統一對臺灣好處多,臺名嘴一番話吐露心聲,蔡英文真該聽仔細
前段時間,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兩岸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
-
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
和平統一有什麼好處?這是臺灣同胞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主編的《中國臺灣問題》一書作了原則性的答覆:「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有利於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於兩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的長期繁榮穩定,也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何堅定主張統一?黃智賢:對臺灣好,對兩岸好
黃智賢堅定支持大陸統一黃智賢表示,如果島內綠媒罵她是正常的,如果他們不罵可能覺都睡不好。其表示,她正在做正確的事情,兩岸也必定會統一,她也希望可以早日實現兩岸統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她理所應當出來講話。黃智賢之前在參加海峽論壇時也說到,她清楚如果回到臺灣肯定會被攻擊。
-
「兩岸統一」好不好?黃智賢道出真相!
在這次研討會中,臺灣地區著名主持人黃智賢發表了相關講話,她認為兩岸之間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必要條件,也是一個關鍵的起點。而臺灣地區在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研討會結束之後,香港相關報社對於黃智賢進行了專訪,黃智賢表明,兩岸統一對於兩岸來說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情,不僅可以讓臺灣地區減少一些損失,同時也非常利於大陸的長遠發展。
-
黃智賢:民族復興的門檻是兩岸統一
臺灣知名主持人、北京聯合大學客座教授黃智賢日前在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上說,「如果兩岸不統一,中華民族是沒有辦法復興的。民族復興的門檻是兩岸統一,民族復興的開始也是兩岸統一,我深深的相信臺灣是所缺的非常小但非常重要的那一部分。」
-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
作者:年負「臺獨」試圖分裂祖國,分裂兩岸人民的做法,絕對是會被歷史所摒棄的。兩岸同胞親如一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才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都在關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從實際利益上來看第一點就是顯而易見的開疆拓土,而且因為臺灣島嶼的性質,這份開疆拓土更為重要了。從陸地面積上看,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當然了,因為臺灣臨海的緣故,繞著臺灣一定面積的海域也是中國的主權領土,就是領海。在此之外,還有一個海洋專屬經濟區,所以如果兩岸統一,算上專屬經濟區,中國可以開疆擴土至少五、六十萬平方公裡。
-
兩岸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
「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成為本次年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圖為年會現場(中國臺灣網 李柏濤 攝)中國臺灣網北京12月5日訊(記者李柏濤、王婉涵) 2020註定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無法被遺忘。年初的臺灣選舉中,民進黨再次拿到執政權,與此同時,美西方勢力加大對臺海局勢的幹預力度,民進黨當局見風使舵、鋌而走險,將兩岸逐步推入兵兇戰危的境地。局勢的惡化,造成民意的對撞,大陸網際網路上武統聲浪此起彼伏,兩岸網民在虛擬空間「交火」,一場無休止的舌戰已率先打響。「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兵戎相見是當前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後選項嗎?
-
臺灣人民共產黨林德旺總理來到秦安戰略智庫,談兩岸統一觀點
今天下午,臺灣人民共產黨理林德旺總理和臺胞愛國青年王裕慶來到秦安戰略智庫,交流建立臺灣人民共產黨的初心,以及對當前促進兩岸統一的具體看法。林德旺總理「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好日子」的想法,非常感人,他頂著民進黨當局的威脅,堅持推進兩岸統一的努力,值得14億中國人民大力支持,進而凝聚成為促進國家統一的強大力量。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2020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祖國大陸積極應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邁進,2021年的臺海局勢將格外引人關注。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其中的兩岸話題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
臺灣青年王裕慶: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實力統一」不靠譜!
【本文為作者王裕慶參加《環球時報》2021年會的發言】今天很榮幸參加2021環球時報年會,並談到這個「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不論是王在希老師的「武統和統都不應對立」,或邱毅老師提到的完成「和平統一」必須給於臺灣當局壓力等論述,都與筆者在今年8月3日於崑崙策網發表《淺析島內統派在統一工作裡的共舞態度》很多觀點有不謀而合。甚至,積極追求統一的有志之士,大家都非常有共識了解到完成「和平統一」是必須加上有「武力壓力」的捍衛條件。
-
臺灣又一名「反獨大將」逝世,臺灣支持兩岸統一的人,還有多少?
郝伯村先生是臺灣地區行政部門前負責人,生前一直為兩岸統一努力,對此許多愛國人士都表示哀悼。始終堅持兩岸統一,致力於「反臺獨」張彬介紹,在郝伯村先生百歲大壽當天,郝伯村先生也發表了一本書,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不管是從歷史方面還是從血緣方面、文化方面來看,臺灣都屬於中華民族,因此「臺獨」完全就是死路一條。
-
臺灣有個致力於兩岸統一的黨派,2018年「破殼而出」,一下子有18人...
33歲前往大陸打拼事業,直到54歲,陳柏光才回到臺灣這塊他出生的土地。因緣際會下,他接任臺灣地區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完成了從臺商到黨主席的人生大轉彎。島內政局跌宕起伏的2018年,對臺灣中華民族致公黨而言則是「破殼而出」的一年,第一次投入臺灣地方選舉,就在縣議員、鄉鎮民代、村裡長席次中大有斬獲,18人當選公職,其中包括1名縣議員,因而逐漸為民眾所認識。「我們的宗旨是『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公為天下世界大同』,目標是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陳柏光表示,這是他想清晰表達的理念。
-
臺灣促進和平統一大會: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
來源:央視網「2019臺灣各界促進和平統一大會」6日在臺北舉行,與會臺灣各界代表對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手段感到憂心,對和平統一的願景充滿期待。來自臺灣各界的50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暢談和平統一願景。與會代表認為,蔡英文當局拒絕九二共識、去中國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以致於臺灣經濟倒退、百業蕭條、民怨四起。臺灣青年菁英協會理事長 謝坤宏:民進黨不止一直是在「去中國化」當中,同時他們也是要將臺灣走入「臺獨」的死胡同。臺灣沒有「獨立」的本錢,尤其兩岸是密不可分的,兩岸不只是一家親,兩岸同時也是一家人,是打斷骨頭都連著筋的親兄弟。
-
民進黨持續執政後的兩岸關係 專家:臺灣「被統一」正在加速
蔡英文(圖片來源:網絡)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周天柱日前在《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臺灣的統一與「被統一」》。周天柱認為:未來4年,蔡英文可能不會動那部承認一中的「憲法」,但必將會把其下的法律體系用切香腸的方式統統修改個遍,讓它們更加契合一個「獨立的臺灣」的要求。遺憾的是,島內選民並未意識到選舉結果對自身生活、特別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深刻影響,沒意識到這種危害要比他們所預見的大得多。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正導致兩岸統一方式發生裂變,從過去的共議統一、協商統一,走向臺灣「被統一」。
-
臺灣鐵娘子洪秀柱一語道破為何臺灣這麼難統一
最近臺灣迎來了大日子,據消息透露目前離選戰僅剩幾天,在這最後的幾天裡各陣營都非常把握這最後時間的進行積極拉票。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發出臺灣應回到祖國和平統一等積極言論本月11日臺灣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往桃園,期間她表示希望兩岸能夠統一,因為分裂對臺灣來說沒有好處。
-
大陸對臺展現誠意,新黨:兩岸終將統一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兩岸關係低迷,新黨主席吳成典昨表示,兩岸終將統一,而「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其實是大陸展現誠意,臺當局卻否定,這就像大陸煮一碗好吃的面,臺灣還沒有吃就喊有毒。吳成典也說,「九二共識」一詞本來也是臺灣向大陸提出,如今臺灣卻不要「九二共識」。吳成典指出,如今美國希望臺灣與大陸對立,但這對我們有何好處?若沒了與大陸的ECFA,將損失幾百億美金,而且我們跟韓國、日本、東南亞、美國都沒有「自由貿易協議」,哪都去不了,國際貿易怎麼辦?臺灣高度依賴出口,經濟怎麼辦?
-
為兩岸統一、民族復興奮鬥一生——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追思會...
從發起「保釣(魚島)」運動到與「臺獨」勢力抗爭,王曉波先生心懷民族大義,矢志不渝推動祖國統一。他長期旗幟鮮明反對「臺獨」,反對島內「去中國化」歷史教育,積極為兩岸和平統一鼓與呼,被稱為「臺灣統派的一面旗幟」。
-
臺灣政治人物迷失方向了嗎?王衛星:兩岸必須必將必然統一
王衛星:兩岸必須必將必然統一,是大勢所趨,希望民進黨當局認清這一點其他黨派,以及島內的政治人物,出於各種原因考慮,均採取作壁上觀的態度,用冷漠態度,冷眼旁觀民進黨當局的做法,能發聲堅決支持統一的人寥寥無幾,從而也說明島內政情民情社情的複雜性,因此引發「武統」聲音,如果島內這些政治人物不從迷夢中清醒過來,直面兩岸必須統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