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與葉聖陶先生的《文心》一書,是不可多得的學作文的上品,本應該是寫給小學初中生讀的,然而深入淺出,無論是苦於不知如何下筆,還是無可奈於滿腔幽怨難以抒情,都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解答。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文即是生活,它同吃飯,說話,工作是一樣的,生活中包含著許多項目,而作文是其中一個。
葉聖陶
作文重要的是內容,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而是你在生活中的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內容,用得體的文字按自己的想法表達意思,排列起來,就成了文章。如何把自己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準確的、清晰的表達出來,是《文心》希望人們可以學到的。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謂觸發,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我們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感覺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感覺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感覺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見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們常說,讀書讀書,其實大部分是看書,看是用眼,而只用眼是不夠的。聽了是什麼感受?是不是與看是一樣的?逗號句號的緩急,用辭語氣的強弱,讀時聲調的高低,都在表達著什麼樣的情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句鼓勵大於實用的話。
讀書自然有益於寫作,但是讀汪曾祺的美食高論,只會勾起我們的味蕾,不會教會我們如何做飯,背誦一萬段如「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也沒學會深愛,更沒學會釣魚。不如去實實在在的勾搭個姑娘相識相戀痛分手來得實在,更不如下網下勾走一桿對於釣魚來的實在。
掛一漏萬破綻百出的講,讀一百本世界文學名著不如好好讀讀《文心》,後者能更快讓你獲得實用之法。知識和技能,讀中知,練中會,會中悟。讀《文心》,現學現寫,知疑補缺,找材料用材料,文章書寫成了,文章內的知識材料觀點人物情節種種知曉,才算真正了解,甚至有所感悟。
讀了總忘,往往是因為老不用。用才是真正的學,也是真正的讀書,至少是更深一層的去讀書了。
人是事中慌,事後成長。讀書是看他人怎麼說怎麼想,落筆是回憶當時如何道尋常,現在看來又作如何想,一前一後,類比見分別,分別生變化,變化即成長。若以史為鑑好使,那麼以自己的往事為鑑,同樣有用,或許更為迫切,更為務實。
記錄生活即是認真生活,書寫生活即是審視生活,真去思量了,去寫了,當時只道是尋常處,定然別是一番滋味了。
馬伯庸笑談,平日裡老幻想,假如在沙漠裡有一噸黃金給你,怎麼帶回來,找誰幫忙,用什麼工具切割?凡此種種,一路遇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幻想裡難處一一解決,故事就有了,而且這麼熬出來的故事合轍押韻百轉千回耐人尋味。
文章事亦然,天下道理常常針尖對麥芒,一個說計劃沒有變化快,一個說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寫文也是一樣的。讀書是學而思,因所見生所想,寫文是行有餘力,寫出來了,文章內的事,在你這順手了,實踐過了,再用到,更瀟灑,不費勁。
除了雙十一,參與上百億的項目,離我們太遙遠,指點江山更是妄想,東南西北靠導航,指指點點,不知江山何處,何來朕給你打下的江山?力所能及,做了,就是立地成佛,就是當下之無上智,重複做,即是好好活於當下,自然奔了個更好的前程。
每天多讀十頁好書,每天多認真思考十分鐘寫寫文章,人是日日新,前程也必然比有可為而無所作為來的更好。自命不凡,自認異於他人是人類的通病,那麼,從行為上敢於能夠做個異類開始吧,實打實的異於他人。
在這個流行網文和爽文的時代,你是否願意且能夠靜下心來,讀讀《文心》,重拾作文,梳理情緒,回望往事,勤於思考,落於筆端?有智慧的人,就是那些一直在堅持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的人。
書評有很多種,有一種往往是介紹,介紹讓你知道;還有一種是慫恿,你基本沒了解到什麼,只是被撩撥,要你生歹心。我算慫恿,也撩撥,若生了歹心,便手捧《文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