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壽橋:花椒成林 蝦田成片 魚兒成群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12-26 中國網

近年來,潼南區壽橋鎮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以「輸血」+「造血」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各村發展特色產業,精心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較強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蝦稻「聯姻」一田雙收


「尹老闆,搞快點喲,十點鐘之前要送到重慶渝北區。」  


「沒得問題,還有幾箱蝦裝上去就可以出發了。」


「這兩天小龍蝦需求量很大,平均每天都是兩車蝦送到周邊地市,我正在裝的這一車就是今天發的第二趟。」蝦農尹經友告訴記者,現在的賣蝦量其實對當地的蝦農來說不算多。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鋪陳出田野中最美、最靈動的畫卷——這是壽橋鎮稻蝦生態養殖模式的生動寫照。該鎮有平灘河、觀音河等5條溪流貫穿鎮域全境,形成谷寬坡緩、河田交錯的自然地勢,具有發展生態養殖業的水源和優良地理條件。由於氣候等因素影響,壽橋的小龍蝦上市時間早於湖北,錯峰售賣讓當地的小龍蝦不僅價格賣得俏,而且銷路更是不用愁。


尹經友曾經是貧困戶,一心想脫貧的他在2012年得知壽橋鎮黨委、政府要大力發展稻蝦種養,他毫不猶豫地就發展了15畝,當年收益達16萬元。第二年,嘗到「甜頭」的尹經友將種養殖規模擴大到60畝,年收入超過80萬元。依靠稻蝦種養產業,尹經友現在蓋起了新房子,開起了小轎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眼瞅著尹經友從貧困戶變成富裕戶,當地群眾也「眼紅」起來。由於小龍蝦養殖對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快速發展,大家紛紛把自己的水稻田改成了稻蝦田,搞起了稻蝦種養產業。


不僅個人養殖,村集體也養起了小龍蝦。曾經的貧困村之一的碉樓社區依託小龍蝦的資源優勢,探索「稻蝦種養」這一產業脫貧路子,為群眾「量身打造」增收模式,建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入股,同時幫助他們就近就業。  


「現在小龍蝦養殖已經在壽橋鎮各個村社鋪開,全鎮共有200畝以上的規模養殖企業11家,8個專業合作社,50畝以上的養殖大戶25戶,帶動了60餘戶貧困戶養蝦,小龍蝦養殖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好門路。」壽橋鎮鎮長羅紅剛表示,近年來,壽橋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乘勢而為,把小龍蝦產業發展成全鎮特色產業,通過「稻蝦種養」模式,成功實現「一田兩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使農田效益倍增。


如今的壽橋鎮,龍蝦嬉食的水田連接成片,託起了群眾的「致富夢」,累計發展了6000多畝小龍蝦,年產蝦900餘噸,產值60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約15%,為群眾致富增收找到正確道路。


魚遊淺底 處處「錦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多人喜歡飼養觀賞魚,在水族館、花鳥市場等地,各色各類的觀賞魚比比皆是。觀賞魚養殖也是壽橋鎮的特色產業之一,通過觀賞魚養殖龍頭企業與困難村結對幫扶,為水產養殖戶的增收開闢了新途徑。 


當記者走進重慶革文金魚養殖有限公司的觀賞魚基地時,恰逢養殖戶正在把觀賞魚進行分類。在187個整齊劃一的水池裡,一對對紅色、粉色、藍色的觀賞魚愜意地在水中遊動、覓食。基地負責人徐革文一邊貼近魚池仔細觀察,一邊不停地在本上記錄。


徐革文對觀賞魚的養殖效益、市場前景可以說是瞭然於胸。從最初從事家魚養殖到涉足觀賞魚養殖經營,他看中的就是觀賞魚養殖巨大的利潤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去年,精明果敢的他一下子被壽橋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吸引,果斷決定在染坊社區設觀賞魚養殖基地。 


「我們公司在染房社區,流轉土地及河灘地200餘畝,建立起觀賞魚孵化、苗種養殖池150餘畝。目前主養金魚、錦鯉、錦鯽等多個觀賞魚品種,生產苗種700—800萬尾,早在5月份的時候已經開始出售,估計年產值可達500—600萬元。」徐革文告訴記者,他們的技術人員已從事觀賞魚繁養20餘年,養殖經驗豐富,養殖技術過硬。目前採用的是「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農戶可在稻田養殖觀賞魚,畝產值可以達到1.5萬元。


據了解,壽橋鎮從2006年開始發展觀賞魚養殖,目前已經發展到230多畝,在整個西南地區來說也排在前列,定向培育的觀賞魚優良品種在市場上廣受追捧,使基地經濟效益大幅增加。每年產觀賞魚三千多萬尾,收入超400萬元,解決當地就業16人。


椒香四溢 增收有力


山下蝦田成片,山上花椒成林。這是壽橋鎮產業發展的具體思路,今年壽橋鎮花椒喜獲豐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樹鬱鬱蔥蔥,綿延在四周的小山坡之間,一粒粒青色花椒早已綴滿枝頭,一陣微風拂過,椒香便撲面而來。  


「我們花椒基地大概是200多畝,都已經掛果了,現在人工採摘的話,大概有四五十個人。」壽橋鎮花鋪村花椒基地負責人尹許,指著不遠處的花椒林對記者說。


在花鋪村的花椒基地裡,工人們三五成群戴著遮陽帽,背著背簍,一邊在地裡聊天,一邊靈活地揮動著手中的剪刀採摘成熟的青花椒。椒葉青青、烈日當頭,隨著「卡擦卡擦」的清脆聲響,一簇簇帶著青花椒的枝丫應聲掉落,村民們背上的背簍很快便裝滿。此時正在花椒地裡務工的建卡貧困戶尹術明勁頭十足,他熟練地剝開 一簇簇花椒枝,隨著雙手起落,花椒也跟著掉進框裡。  


「一直都在花椒基地務工,平時剪剪枝修修葉,到了採收的季節就過來採花椒,銷量大的時候過來採收的頻率就要大一些。現在天氣熱了,就是上午過來做一會兒,就能掙五六十塊,這工作幹得有勁。」尹術明一邊繼續採摘,一邊樂呵呵地向記者說道,「原來大家都靠做點傳統的農活維持生活,集體經濟成立之後,便和其他附近的村民一道開始在這裡做零工,凡是有活路都優先考慮我們貧困戶,除草、平地、施肥、修枝、採摘,一年四季都有活路做。」


尹術明算了一筆帳,和他一起在這裡參與花椒種植務工貧困戶30餘人,人均年收入都能增加約9000元左右,再加上自己流轉的5畝土地租金,花椒基地為他一家增收近萬元,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如今,全鎮種植花椒3000餘畝,主要分布在染房社區、花鋪村和三教村,年產量約720噸,年產值達400餘萬元。通過科學規劃,不定時邀請農技專家指導,逐步淘汰老樹種,不斷引進高產新品種,確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同時,依託致富能人、花椒種植大戶,不斷做優做強花椒產業,加快產業發展升級。(印茜 王浪)


相關焦點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振興|種花椒養蘆花雞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汝濤 何慶哲)汶上縣楊店鎮立足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助推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眼下,汶上楊店鎮彩山村二百多畝花椒迎來收穫季。「種的是大紅袍和獅子頭,今年才開始採摘,後年就進入盛果期了。」村民張豔紅對記者介紹。
  • 拉瑪·興高: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 讓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報 記者陳思伊)日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拉瑪·興高率隊赴祿勸縣中屏鎮調研三江口溫泉旅遊度假項目建設時指出,要依託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人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 河南寶豐:一村一品強產業 增收致富再發展
    央廣網平頂山9月16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柳真真 郭亞旭)近年來,寶豐縣石橋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實施鄉村振興,緊緊牽住「產業興旺」的牛鼻子,以「農」字為核心,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結合地理區位優勢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 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年來,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永城市芒山鎮後堯村打造苗圃特色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原標題:永城市芒山鎮後堯村打造苗圃特色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近日,記者走進永城市芒山鎮後堯村景觀樹苗圃基地,看到一株株海棠、石楠、彩頁樹等苗木長勢喜人。
  • 129個大戶抱團發展 成立行業協會定規範 「潼南花椒」如何後來居上
    、潼南檸檬、潼南小龍蝦、潼南油菜等一個個潼南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在全市都具有引領示範作用。而原本規模、產業鏈條都並不出眾的潼南花椒產業,如今也成為潼南「五朵金花」之一,面積超過7萬畝,助農增收成效明顯。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重慶日報記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這與潼南將129戶花椒種植大戶聚攏,採取抱團發展的方式,並成立行業協會提升產品質量的做法密切相連。
  • 立足優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打造品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立足優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打造品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12-19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港市港南區:富硒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近日,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大李村駐村工作隊根據富硒土壤豐富,特色產業多樣化等實際情況,鼓勵和引導貧困戶發展富硒紅薯、木瓜、蔬菜,養殖黃沙鱉、肉牛等特色產業。大李村的富硒香米在當地相當搶手,全村有100多畝富硒稻發展成訂單農業。
  • 馬華:把鳳岡打造成烏江流域花椒產業重點縣
    3月29日,鳳岡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華率隊到綏陽鎮、土溪鎮調研花椒產業時強調,要順勢而為,堅定信心,以市場為導向,搞好深加工和產品研發,把鳳岡打造成為烏江流域花椒產業重點縣,真正實現建花椒基地10萬畝,帶動10萬群眾致富增收,達到10個億的產值。    鳳岡縣政府副縣長任勝,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貴州鳳岡經開區、農投公司相關負責人等參加調研。
  • 書香潼南·閱讀相伴 潼南區圖書館流動圖書服務走進壽橋 為讀者...
    {"title":"書香潼南·閱讀相伴 潼南區圖書館流動圖書服務走進壽橋 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tongnan/tongnanxinwen/2020-06-02/2471562.html", "image":"", "smalltext
  • 六盤水市鐘山區金盆苗族彝族鄉天生橋村小魔芋激活群眾致富
    近日,在位於金盆鄉天生橋村的眾鑫垚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魔芋種植基地裡,村民正在採收魔芋。通過幾年的發展,魔芋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源動力」。近年來,天生橋村積極探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眾鑫垚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統一規劃種植,改變原來零散和傳統種植魔芋的方式,鼓勵合作社流轉農戶土地,農戶到合作社務工、學技術等,並參與合作社魔芋種植,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真正讓小小魔芋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 田林浪平鎮:小松茸做成大產業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2020年,浪平鎮多方調研,結合塘合村實際,決定將塘合村姬松茸產業基地打造為浪平鎮扶貧車間,該基地採取「公司+村民合作社」的方式,引進企業與塘合村村民合作社合作發展姬松茸產業,即村民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建設大棚、生產種植等各個環節以及吸納貧困勞動力到基地務工,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姬松茸收購、銷售。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近日,區委書記辛國榮前往石灘鎮調研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產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全力繪出生態美
  • 新疆于田縣:「芳香」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新疆于田縣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發展玫瑰花產業的同時,積極與新疆農業大學合作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玫瑰花單產,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眼下,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花香四溢,3000畝玫瑰競相綻放,村民們都忙著採摘鮮花,一派繁忙景象。
  •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原標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但在南樓鄉廂同村高端設施農業示範園的溫室大棚裡卻是滿眼蔥綠、暖意融融
  • 廣西貴港港北區:打造瑤山雞全產業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兩鎮因地制宜打造港北區村集體經濟瑤山雞產業園,發展瑤山飛「雞」產業,有效實現了深度貧困地區「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放養的瑤山雞。梁仲益攝圍繞產業園建設,港北區以港豐農牧有限公司黨支部、雙古村黨支部、六臺村黨支部等為主體,組建農業實用技術農家黨校,將產業園打造成一個示範培訓基地。
  • ——隴南市武都區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紀實
    境內溝壑縱橫、垂直差異明顯、立地條件差,讓「七山二林一分田」的武都區長年扣著「貧困」的帽子。  60萬武都群眾生活在綿延的秦巴山區,缺錢少地沒產業。2013年底,武都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1萬,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 勤政公心贏公信 發展產業促增收 —尼西鄉新陽村村主任上吹批
    不僅如此,上吹批還帶動全村上下實現了村莊亮化和綠化,建設了村民活動室,推動人畜分離工作,進行「廁所革命」……發展產業才能脫貧致富對上吹批來說,僅僅服務好群眾是不夠的,長久的發展之計才能讓大家真正脫貧致富。但推動群眾增收致富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7年的時光裡上吹批深有體會。
  • 特色產業託起小康夢——沅陵縣盤古鄉發展產業助民增收紀實
    近年來,該鄉在脫貧攻堅戰中,著力產業先行,為貧困戶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如今,透過一個個頗具地方特色的產業項目,盤古正用特色產業託舉群眾的小康夢。產業先行 群眾心安小澎村系沅陵縣五強溪庫區移民大村和懷化市深度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