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2021-01-18 09:27 來源:澎湃新聞
在藝術家眼裡,什麼是海派文化?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看來,「海派文化受吳越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其精髓就是比較秀麗、典雅、故事性強,有人文性,好似江南水鄉,有一種緩緩流淌的感覺。」
丁申陽(中)現場寫「福」字
「腔調。海派文化就是腔調。」這是海派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的答案,「海派文化的集成,是一種提煉,將本區域的文化和外來文化變成一個大城市的文化,這種環境造就了個人誠信、自信、可塑性的品格,用上海話講,就叫做『腔調』。」
「年輕、朝氣。」在著名舞蹈家、上海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黃豆豆看來,「海派」和上海這座城市,越發展越年輕。
1月15日,首期「海•尚」藝術沙龍在亞振海派藝術館舉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亞振海派藝術館,共同推出海派藝術傳播傳承系列活動,包括線上沙龍與線下視頻,聚焦海派藝術傳播與傳承,推動藝術融入生活、藝術走進大眾。
今日的上海,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洋,時尚與懷舊,各有各的精彩,展現了海派文化的魔力和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上海的藝術家雖然活躍在各自的領域,內裡卻打上了「海派」的共通烙印。
「上海一直是書法的重鎮,根據上海的城市特點,註定鑄就了上海是一個有西洋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人,容納各種書體,所以也出了很多大家。」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從海派書法的傳承談起,講述了既能吸收江南文化精髓,又能容納各種書體、博採眾長的海派書法特徵。「海派文化受吳越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其精髓就是比較秀麗、典雅、故事性強,有人文性,好似江南水鄉,有一種緩緩流淌的感覺。」
李守白(右)現場展示海派剪紙藝術
「什麼是真正的海派,只有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才深有體會。」李守白是一名海派剪紙藝術家。提到民間剪紙,很多人會想到北方的窗花,但李守白認為剪紙其實是「東方的素描」,如何在簡單的藝術語境裡把故事講好,需要創作和設計,將其用於城市傳播,應該有上海人的方法。李守白的方式是從上海標誌性的建築石庫門裡弄入手,用剪紙講述上海的故事,「作為一名上海人,又是藝術工作者,更要用自己的藝術載體表現這座城市,講這座城市的故事。」在日復一日的探索中,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海派剪紙」藝術語言,「越做越有味,越做越有勁。」
黃豆豆(前)現場互動,教觀眾跳《閃閃的紅星》片段
黃豆豆12歲才來到上海學舞蹈。一晃32年過去,黃豆豆在上海奠定了自己的舞蹈地位,也曾為上海城市精神創作舞蹈作品。作為一名「新上海人」,他對海派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我們用青春去奮鬥,慢慢的我們成熟了、成長了、穩定下來了,但這個城市卻是越發展,越有年輕的朝氣。」
「海派藝術視頻」是上海市文聯「破圈」的一次嘗試。據文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派藝術視頻」聚焦海派代表藝術家訪談,展現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民間文藝等不同藝術門類在海派文化中的映射和印記,探討海派文化的內涵和發展。目前已拍攝6期,丁申陽、李守白、黃豆豆、民協主席吳新伯、美協副主席殷雄、新藝聯副主席張軍參與了拍攝,未來還將拍攝更多藝術家。據悉,錄製完成的海派藝術訪談視頻將通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在國際各大文化交流平臺播出,推廣上海的城市名片。線下活動「海•尚」藝術沙龍未來將不定期舉辦,邀請海派藝術家和大眾線下互動,進一步增強文藝的創造力、傳播力、感染力,讓海派藝術真正走進生活,走進大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海派文化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