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不是流派的「海派」藝術,如何改變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格局?

2020-12-14 騰訊網

近現代中國美術的演變,留下了諸多重要的史實。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明清以來的江南中心格局,逐漸匯聚於新興而起的國際商業都會上海。表面上,這是文化歷史的空間位移,而在深層意義上看,這意味著中國傳統繪畫在文化格局上發生重大轉型。

日前,「水墨緣——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一)在中華藝術宮亮相。作為重要的學術項目,該展覽正是在這種文化語境中,為大眾呈現獨特而恢宏的學術視野,敘述海派藝術的「中國故事」。

林風眠 捧白蓮紅衣仕女 中國畫 68X65CM 中華藝術宮藏

借古開新,有力推進中國繪畫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轉型

在歷來的相關學術研究中,「海派」非流派,漸已達成共識。雖然各家結語有別,但基本可以歸納為:「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情境的藝術家的指代,一種兼容並蓄的藝術趣味和開放求新精神的概括,一種近代市民文化時尚的隱喻。從「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的相關啟示而言,並不囿於傳統繪畫的畫種或流派範圍去認識海派藝術,而是進一步在前、後海派傳承的傳統繪畫發展領域以外,獲得新的認知與體驗。

「海派」原義意指清末民初流寓於上海、兼具同鄉關係的畫家群體組合,發生了歷史的沿革。就繪畫領域而言,「海派」稱謂基本確立,並沿用至今。具體說來,即以國畫名家為中心,圍繞傳統文人畫趨時務新的革新之風,相應產生了約定俗成的思維定勢。沿革至今,成為身居海上開放之地,力改前時國畫糜弱之氣的寫照。「海派」之義,也從文人畫筆墨形式本體,引伸和擴展為一種寬容而開放的文化精神。

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吳湖帆四位大家,即是清末民初海派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對傳統中國繪畫的學習和延承基礎上,師法古人,博採眾長,呈現出借古開新的藝術面貌。任伯年擅長描繪現實題材,其繪畫融合市民審美趣味;吳昌碩以金石入畫,且大膽運用濃麗色彩;黃賓虹早年繪畫以疏淡清逸為特色,晚年畫風則為「黑、密、厚、重」;吳湖帆畫合古今中西之法,立體感強,設色明快,墨筆烘染,有煙雲蒼茫、泉石浩蕩之致。四位藝術大家的繪畫風格雖有所差異,但共通之處在於保存傳統藝術民族特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力避陳陳相因,成功地適應了新時代地生活方式與藝術文化思潮,有力推進了中國繪畫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轉型,不失為海派藝術的集大成者。

海派美術之變遷,與近現代、現當代中國美術發展命運相連。上海在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演變中,以上海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移民社會及其文化環境,形成一種重要標誌。這些文化融合的關係,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匯聚於海派藝術之中,都在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氣氛中出現諸多歷史跡象,體現了海派畫家已經具有了「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開放思想。中西繪畫在傳統而來的「持久的對話」中,出現了新的交流跡象。使得矛盾對立的繪畫語系發生著契合,這取決於海派之風中非排它性的文化寬容態勢,和近代商埠繁榮之下的人文心理相適應。在「雅俗共賞」的標尺下,漸而調整了原有封閉的審美心態。因而,這種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畫壇現象,導致對於海派繪畫的重新認知和文化思考。這也是「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給大眾的一種啟示和發現。

吳湖帆 雙松疊翠 紙本設色鏡片 133x68

中西兼道,實則是對於藝術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與融合

20世紀以來,中國畫壇出現了種種關於中西融合的觀念和實踐,在中國畫的中西融合方面,取西畫寫實主義來改造中國畫,使中國畫具有描寫現實生活的能力。在西畫的中西融合方面,一者注重西方表現性語言與傳統寫意的結合;另者側重西方寫實性語言與傳統寫意語言的結合,由此形成了中西融合的主線,從中體現出應有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是中國美術在現代西學東漸社會情境之下自覺對應的結果,也是20世紀西畫東漸在文化移植之中所作出的現實選擇。

海派藝術名家的「中西融合」之道獨具特色,其中可推林風眠和劉海粟為代表。林風眠先生認為東西方藝術「因相異而各有所長短」。在繪畫上,他潛心研究中國畫的新風格,一方面立足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運用西方繪畫之技巧,在領悟東西方藝術的精髓之餘,實現了中西融合。劉海粟先生受康有為影響,認為「合中西而創藝術之新紀元」。其中西兼道不僅體現在繪畫創作上,還體現在藝術教育思想之上。繪畫上,劉海粟取東西方藝術之表現主義的傾向,用筆強勁有力,色彩豪放,濃烈。除此之外,劉海粟在本身就源自於西方的藝術教育上,也頗有建樹。

縱觀兩位大師的藝術生涯,林風眠之中西兼道是一種內省和冷靜,而劉海粟的中西兼道更體現出一種熱情與豪放。大家之作所呈現的海派藝術中的中西兼道之風,實則是對於藝術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與融合。

深入關注近代上海畫壇的興起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海上繪畫不是單純在傳統基礎上的延續、發展和變革,它是中西文化撞擊和影響下的產物。它在同一時代背景、地域氛圍、文化因緣孕育下生成,也形成了鮮明的共性。這種共性,就是在西學東漸的近代文化情境中,所形成的近代城市的商業文化和移民文化特質。作為上海文化特質在世俗化、商業畫和多元化的氛圍中獲得了新的歷史表現。「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所列名家力作及其相關文獻,逐漸將觀者的注意力和思考點,引向中西文化融合語境中的前後、內外的範圍。這啟示大眾在傳統藝術延續的縱向坐標的同時,還應該構建起一種的中西文化對話的橫向坐標,以為完整地通過中國近現代中西融合的前沿區域的前後海派、內外海派的共生制約的現象,並以此為學術向度,進行相關外來文化對中國美術本體建構影響,以及中國現當代美術話語體系自覺完善的思考。

現代標程,對於中國傳統美術的現代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浪潮中,呈現出國內學子留學海外的趨勢。歷經了先聲、醞釀和開拓的歷程。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西洋畫運動的鼎盛之期,出現了以振興中國現代藝術為理念的現代藝術探索。

以留歐與留日藝術家為主體的創作群體,依託專業的美術院校和西畫團體,構成了海派藝術新的時代標程。他們從教學實習和創作研究,全面展開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縱深格局。吳大羽、倪貽德兩位大家即是一種卓越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曾於20世紀20年代留洋,在此過程中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的影響,將背景、流派迥異的風格化相糅合,其作品洋溢著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和精神。

歷史證明,一味模仿、追隨絕不是改革中國傳統繪畫的正道。因此,他們在吸取西方現代藝術之精華的同時,又強調融民族藝術特點及其美學思想。強調兼容並包、中西融合,從而創作出眾多具有深厚底蘊和形式美感的作品。兩者在藝術實踐與理論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於中國傳統美術的現代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事實上,文化的識別性,時常與在地的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和形式風格一脈相承的。20世紀以來,海派繪畫的相關趨時務新、兼容並蓄的藝術探索,不失為重要的新興藝術的演變基因。在經歷20世紀中後期的主題性藝術影響之後,寫實繪畫在20年代70年代後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畫壇仍是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領域。在諸多藝術家的努力之下,逐漸形成了海派繪畫語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是海派繪畫的一種成功和復興的希望。這種希望所在,正是彰顯藝術多元互補、兼容清雅的品格,意味著海派文化基因,凝練濃厚的「新興藝術」的人文品質,以「大寫海派」的氣度和格局,形成具有海派精神和新時代風貌的「大美之藝」。

相關焦點

  • 吳昌碩再傳弟子|海派傑出書畫家倪志錦
    吳昌碩再傳弟子 海派傑出書畫家倪志錦倪志錦藝術簡介:1966年出生於江蘇連雲港,1980年求教於著名書畫大家王個簃和金陵書畫大家馬立祥門下,海派青年實力派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書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
  • 在百樂門回顧一場中國文化與海派藝術的盛世
    12月17日晚7:30,《全球世博文化大使馬曉輝帶你走進百樂門—冬日暖陽、斑斕愛意》「新風尚」迎新升級版獻禮公益精品專場,在上海百樂門新國潮(海派)文化中心隆重舉行。這是馬曉輝針對「新常態」所投入打造的原創「新風尚」四季精品專場音樂沙龍雅集,並緊密聯合輕重藝術創始人、「新風尚」藝術手繪創意總監陳衛家一起,以濃烈的海派情愫、對中國文化的沉醉及熱愛生命的飽滿激情,以沉浸式的藝術體驗、不斷創新的藝術反思與藝術重生,以立體全方位的新面貌、獨樹一幟的驚豔演繹、穿越在海派風情與中國千年文化的迴響中,擁抱與感恩生命的賜予。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日前,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 油畫藝術:傳統繪畫文化對當代油畫的啟示,美到令人不敢直視的
    勉笍傮甾糪垀鑽夭黍寱譚葤贘纓胚雀馦厶邪橁憤估娥涼莡冑錕罿壉咞悎酯滻鑏嚏鏯藵嵪栟紱犨黟漗閃萎陲洆塵淚諵當然藝術創作本來就是要與眾不同,要各自有各自的面貌,但在創新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繪畫藝術的根本:它的根本不是形式的演變,而是一種對於生存情感的體驗的傳達與記錄。
  • 上海東京兩地書畫家在日本追溯並呈現「海派淵源」
    由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東京海派書畫院主辦,上海書畫院協辦,中國駐日大使館文化部、日本中國友協等支持的「來來往往——東京海派書畫院、上海書畫院作品交流展」於3月12日至在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對外展出。此次展覽也是繼去年在上海博源美術館展覽後首次在東京展出,包括上海書畫院的部分畫師與東京海派書畫院畫家的書畫作品。
  • 人體藝術:傳統繪畫文化對當代油畫的,美到令人不敢直視的世界名畫欣賞
    繪畫藝術作為這種情感的載體,即使在個性鮮明的今天,也只能通過傳統來準確地表達我們對生活的體驗。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把傳統視為金科玉律,它不是對傳統的尊重,而是對傳統的誤解。真正的藝術傳統是:「對過去的自覺把握和接受,是生活在當下的藝術家身上的過去的力量」。
  • 「藝術中國」——寓居上海十年的畫家隋家祐
    我是如何走近海派?這是我想說的問題。「海上畫派」形成於19世紀後期,當時正值上海開埠的社會轉型期,各種文明、各地畫家雲集滬上,於是出現了多種藝術的交匯、互補與融合,使得藝術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與姿態。從歷史學角度看,上海市的歷史百分之七十是近代史,所以上海能包容一切。
  • 中國傳統繪畫,雖有信筆出之、這正足千錘百鍊之後高度的藝術概括
    然而,無論這些抽象藝術的名目如何撲朔迷離,有一點還是清楚的,那就是它們共通的根本特徵乃在於切斷客觀世界與藝術的一切聯繫。否定一切的理論美國的H·庫克在其《大師繪畫技法》一書中寫道:「藝術中的有些原則是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新舊接軌中的海派文化能否再領風騷?
    八十年代以來,南方生活逐漸衝擊大陸內地,起初南方人只是以『文化沙漠』鄙視之,然而種種文化的差異和特性,使人們客觀上不得不承認,『海派』、『京派』和『港派』文化已成三足鼎立之勢。怎樣估計『海派文化』在中國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是頗令人反覆斟酌的,為難之中或許有一種比較值得參照,這就是紐約與華盛頓、波士頓以及西部城市文化的關係。
  • 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繪畫性」(論文較長,建議收藏)
    如果不是攝影術的產生強行打斷了這一歷史進程,繪畫逼真再現客體的歷史將一直進行下去,而不會結束於印象主義時期。繪畫的記錄功能被攝影剝奪後, 繪畫的描述性、文學性、戲劇性特徵都無所依託,繪畫開始考慮除掉作品的內容、題材之後,形式如何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繪畫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凸顯出來。相對於攝影而言,繪畫性在這裡指的是繪畫的形式諸要素的排列組合。
  • 藝術眼光:論中國傳統藝術對油畫創作的影響,中國傳統水墨畫與
    它在中國具有鮮明代表性,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精神融入的油畫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世界性的藝術,才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和淘汰。所以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油畫民族化的激烈探討和實踐,開始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改造和轉換,開始了探索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自己的繪畫風格道路。隨之產生了一類油畫家,他們努力發現文人畫和西方油畫同構的產物。
  • 海派文化與中原文化相遇相融:王勇波雕塑作品展開幕
    開幕儀式現場舉行了主題為「融合的力量——『中原文化遇上海派文化』」的藝術對話,海派大師後裔謝定坤、吳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遊宇,浙江大學當代藝術批評研究室主任俞建文教授,上海市建委城市建設管理研究所所長喬延軍等專家和藝術家與王勇波先生進行了精彩的思想碰撞
  • 京派、海派、魯派、融合派……影視劇的地域流派與特色
    京派、海派、魯派、西北派、東北派、融合派,不同地域流派電視劇發展歷程和趨向如何?例如京派、海派、西北派、東北派、融合派……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來自不同地域的劇集便會上演同檔期PK,比如《什剎海》VS《三十而已》,《新世界》VS《安家》…… 不同地域流派電視劇都有怎樣的發展歷程?在當下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有哪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 曲勝利對多元化藝術格局藝術形式的理解
    中國畫是當代多元化藝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山水、花鳥或人物都用各自的立場佔有一席之地。作者:曲勝利,作品名稱:秋實中國畫流派紛呈,但都繞不開筆墨與造型的關係,這也是中國人物畫一個重要課題。很多畫家的作品有筆墨而弱造型,強造型卻缺筆墨,能把兩者熔於一爐並非易事。
  • 學校新聞 | 國家藝術基金「海派旗袍文化傳承與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 結題成果匯報在校舉行
    黨委副書記崔運花出席海派旗袍文化作品展演並致辭。她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元素。項目組通過項目建設,幫助學員了解了海派服飾文化的起源、發展、特色等傳播了中國優秀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學員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也擴大了海派旗袍文化和工藝的傳播影響力。       副校長邱高出席海派旗袍時尚論壇並講話。
  • 魯迅對京派、海派都不以為然?
    且不說舊詩詞與梨園戲曲之類,不在通常的文學史視野之內,就是被提及的海派與京派,也大體不是如此的解說法。尤其是當他以《沈從文的希臘小廟》為這個流派的代表作家畫像,你能感到這裡有研究者個體的生命體察與精神突圍。放諸今日之環境,已不止是在梳理一個逝去流派的精神資源,與世界、自然、民間的諸種聯繫,而是在啟發今人尋找自身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所。
  • 繪畫藝術與宗教文化
    佛教基督教宗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從《最後的晚餐》等西方繪畫,涉及宗教題材較多,到很多中國畫,也講求起碼是儒釋道講究的某種意境,雖然繪畫作品有時涉及宗教,但實際上,繪畫本身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也許與宗教沒有藝術上的直接關係。當然,也許恰恰相反。
  • 海派空間 | 張瑞根故宮畫展作品品讀
    由此可見,謝稚柳先生當年「慧眼識寶」,他看到了一棵在中國傳統繪畫土壤中的「幼苗」。他的題詞仿佛是一瓢清水,灌溉「滋潤」了這株「幼苗」,使之成為今天的參天大樹,成為海上畫家中,第一位走進故宮舉辦畫展的當代畫家。
  • 「藝術中國 ◆ 金鼠迎春」——張宏繪畫作品欣賞
    2010年策劃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1號藝術品資產包——楊培江藝術品資產包上市、被評為2010年影響中國藝術市場十件大事之一。2011年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2011年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書畫人物誌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