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2021-01-08 紅霞美妝秀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書法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一支瑰麗的鮮花,既是形成這些藝術精神的一個部分,本身又具體體現著這些藝術精神,與其他文學藝術相比,又自然地具有著共通和特殊之處。這裡僅就幾個突出方面加以論述。

文學藝術書法

創新精神。創新是我國文學藝術對於自身發展的普遍要求,也是普遍具備的一種藝術品格。

梁朝肖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指出,「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如果沒有創新和變化,便不能稱雄於一代。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更說:「秦漢而學六經,豈復有秦漢之文?盛唐而學漢魏,豈復有盛唐之詩?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敘小修詩》。

文學批評史上體大思精的《文心雕龍》也專列《通變》篇,著重論述文學創新的問題。同樣,在書法藝術領域,也貫穿著強烈的創新和求變意識。

清人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體變》中說:「天地江河,無日不變,書其至小者。」

就是說和自然界一樣,書法也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並且和自然界的滄桑變化比起來,書法的變化已經不算什麼了。

文心雕龍

很有必要指出的是,恰如對創新的要求一樣,繼承是書學理論十分強調的傳統。藝術的進步需要創新,但創新卻不是異想天開,更不是膽大妄為。只有繼承前人積累的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所創新,對於技藝性很強的書法藝術來說更是如此。縱觀歷代書家,越是有創新的大家,越是注意廣學各家,兼撮眾法,王羲之是這樣,歐陽詢是這樣,蘇東坡也是這樣。釋亞棲的那段《論書》,雖然其落腳點在於通變,在於自立,但其某變某體的敘述中便已暗藏了代代相沿的繼承關係,只不過這種繼承的目的以及最後結果是變,是創新而已。

唐人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輯有《傳授筆法人名》一篇,中有「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羲之傳之王獻之,……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之徐浩、顏真卿」等語。

其根據未必確鑿,所強調的繼承思想卻無疑是正確的。

法書要錄

追求純美精神。我國傳統文藝觀的一個基本特點是重道輕藝。在文學理論上,從漢代的《毛詩序》開始,便著重強調文學的思想內容和社會作用,並且這種強調往往又是同封建政治教化聯繫在一起的。這以後重道輕文的論調一直佔據上風,到了宋代的道學家和理學家那兒更加排除文學自身的藝術特性,只要求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以明道。

至明初的宋濂還說:「大抵為文者,欲其辭達而道明耳。吾道既明,何向其餘哉」(《文原》)

當然,從實際來看,歷代都有文學家在文學的形式技巧上進行探索,我國的古典文學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也正與他們的辛勤探索分不開。但也正因為重道輕文是歷來佔統治地位的基本理論,這些歷代致力於文學形式技巧、藝術特性的文學家或文學流派,便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排擠和輕梘,如研究創作規律的陸機,講求詩文聲律的沈約、沈朱,研究文學風格的司空圖,講究創作技巧的江西詩派,等等。甚至於有些比較注重形式規範的文體也受到輕視,揚雄《法言●吾子》就將漢賦稱之為「童子雕蟲篆刻」,說什麼「壯夫不為」。

毛詩序

儒家思想是古代社會的思想,其重道輕藝的影響必然會波擊同樣處於封建社會之中的書法藝術。但是,正是在這種影響和實際衝破這種影響的矛盾中,中國書法藝術勇於追求純美的精神充分地體現了出來,當然,這當中是不乏一些有趣的現象的。

最有意思的是唐太宗的《論書》:「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理懈怠,不能專精耳。」

唐太宗極喜愛書法,本身是一個大書家,這段話也是旨在勸學書法的,但他仍不得不先表個態。

唐太宗的《論書》

書法本非急事,只不過偶爾留心總比什麼也不幹好。「書學小道」也就無異於揚雄所說的「雕蟲小技」。接著便大講勤學書法以及學習的方法,兩者之間毫無聯繫,甚至是恰恰相反。唐代另一書家徐浩《書法論》中反映出的內心活動同樣十分微妙,只不過寫法上顛倒了順序,先開小差後戴帽子:「餘年在齠齔(童年),便工翰墨,忘寢與食,胼胝筆硯,而性不能逾。區區碑石之間,砣砣几案之上,亦古人所恥,吾豈忘情耶?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殷鑑不遠,何學書為?必以一時風流,千裡面目,斯亦愈博奕,亞於文章矣。」

明明自己從童年時起便開始廢寢忘食地專精書藝,並且也樂於坦白這一點,卻又偏偏要為自己開脫、辯解、找理由,說什麼知道這是古人所恥,自己並未忘情於此,尚記得「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古訓,只不過覺得這也不失為一時風流,千裡之外見著墨跡亦覺如見其面,這雖然趕不上文章,總比擲骰子下圍棋要好些吧!就是不敢理直氣壯地正面肯定書法藝術本身的價值。甚至連專門研究書體當點、創作技法和創作經驗的書法史上極負盛譽的書學名著《書譜》也未能免於此套,說什麼「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豪釐(思想沉湎於筆墨),淪精翰壘(精神埋沒於書法)者也。」從這些字裡行間都不難感覺到重道德輕藝術的封建傳統思想,是籠罩在書法家心靈上的陰影。

書法論

小編感覺雖然如此,但唐太宗、徐浩以及《書譜》作者孫過庭等人卻自幼留心翰墨,極慮專精於書法藝術,書法家們在實際上是擺脫了這種不利於藝術發展的傳統思想影響的。書法是一門技法性很強的藝術,它既不同於用文字表現生活的文學,甚至也不同於有具體畫面存在的繪畫,它完全是用變幻無窮的點畫與線條經過巧妙的搭配和安排訴諸人們視覺和情緒的一種藝術。小說還有故事情節可以分散讀者對於創作藝術的注意力,繪畫也可以用畫面內容來吸引觀者,而書法所剩下的就只是全部的風格與技法。有人分藝術為兩類,社會的藝術和純美的藝術,毫無疑問書法就是純美藝術的典型代表。古往今來,歷代都有無數的書法藝術家們孜孜不倦地實踐著,又孜孜不倦地總結著,耗盡了畢生的精力。正是他們,使得中國書法這門純美的藝術得以走向成功。從那些墨水滿池、頹筆成冢、畫被洞穿的感人事例中,從本書已曾論及的那些繁多的執筆法、運筆法、結字法、布白法中,不是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嗎?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史》

相關焦點

  • 濰坊高密市:品評書法藝術,弘揚傳統文化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7日訊近日,高密市書法愛好者自發舉辦社園雅集——李儲恩遊翁先生書法藝術研討會,以李儲恩先生八十年人生歷程與當下書法狀態比較為主題,品評書法藝術、弘揚傳統文化。在研討會現場,80歲高齡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李儲恩,結合展廳陳列的書法作品,就自己學習書法的歷程、感悟和書法創作的理念、狀態,對書法愛好者進行了耐心的分享。他表示,當前的作品還不足以表達他的所思所想,願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書友們也從社會、歷史、哲學、人生、藝術、文化等角度,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李儲恩先生現階段的書法作品進行品評。
  •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裡,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 當代中國文化,書法藝術,書法時代精神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一定時代人在一定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下的創造,書者自覺也好,不自覺也好,必然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當今,書法除為實用外,已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許多書家有了把握時代精神的強烈願望,有了尋求時代價值的自覺。
  • 蕭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在組成詞彙之前,字母只是音標,不是有形象有意義的圖標。而且字與詞的意義,只與聲音相關,與字母的符形並無直接關涉。拼音文字的形和義是不掛勾、不同步的。所以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是需要轉譯的符號。它更傾向於聽覺藝術。  這是漢字與其他文字的本質差別,也是漢字所以成為中國文化和中國思維、華美學和書法美學最早源頭的真正原因。語
  •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文化拾萃】書法藝術的甘肅風景  趙望來  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甘肅誕生了一批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家,從東漢、兩晉至明清、近現代,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熠熠生輝。他們在書法道路上探索求變,發揚蹈厲,成為甘肅書法藝術的開拓者、傳承者;他們高揚的書法精神從黃沙漫漫的古代邊塞,走向現代文明浸潤的甘肅,形成了甘肅書法文化的獨特風景。他們就是張芝、索靖、朱克敏、魏振皆等。
  • 訪談丨 梁文源:學習書法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書法的土壤 書法作品離不開文化和國學的「根」「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的源頭在中國的文化和文學上」梁文源始終人物書法的「根」在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上,「古代沒有專業的書法家,古人認為書法是文學之餘事。
  • 曹湧:用書法打開傳統文化之門
    在數十年的書法習練和創作中,曹湧既獲得很多成就,也有很多感悟。 「書法是一門藝術,對人性情的陶冶是向上的、積極的。書法能提高人的審美水平,書法教育能帶動一群人、一代人提高審美意識。」 「書法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能自然地和其他文化形式相融合,如與繪畫、詩詞、歷史等相輔相成。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創作與臨摹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雖然絕對意義上的創作是「無中生有」,但落實到書法藝術上,如果沒有對古代經典法書臨摹的實踐,沒有對書法風格審美鑑賞的能力,率爾操觚、恃才使性地大膽揮毫,以為就能寫出好的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
  •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它以特有的形態,將中國人或規範或瀟灑的人格價值,中國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傳出來。在線條的飛揚和變化的布局中,你會時不時感覺到中國人平衡與欹側、協調與矛盾、統一與變化、齊整與錯落等等獨特的哲理氣息和思辨方式。
  • 文化書法的精神魅力——王嶽川教授訪談錄
    我就想到我們以藝術代宗教,儘管書法可以說是九牛一毛,不能救世也不能救國,更不能救人,但它起碼可以對很多孩子形成一種良性影響。第二,領導人也重視藝術教育。以美育代宗教不僅是一個老師要做的事,如果國家不支持不努力,那麼最後整個國家的人文生態還是會惡化下去,精神生態還會出現空前的弊端。
  • 書法是文化還是美術
    我的觀點是,只有具備真正的文化涵養才能搞書法。以西方的藝術觀念來理解書法的話,是沒有前途的。可是目前在韓國(我不知道中國的狀況),一些美術系畢業的不算書法家的書法家,他們誤導書法,這是韓國書法界的一個相當大的問題,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想,應該由懂中國或韓國傳統文化的人來引導書法,才是比較可行的。
  •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三)
    編者按: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老師關於《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的講座由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藝術報》兩整版刊載,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此文較長,共計12000餘字,計劃以四章節發出,上一次發了第二部分,現在發布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敬請期待。
  • 張曉燕書法作品選 || 中國楹聯學會傳統文化研究院網絡展
    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首屆「西狹頌」全國書法大展、第七屆全國書法新人新作展、第四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展、首屆中國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敦煌杯」全國書法大賽、全國書畫小品展、中華龍文化全國書法大展、「驪靬」杯書法藝術驕子。
  • 勝利賓館舉辦書法知識講座 弘揚傳統文化
    ,豐富職工業餘生活,勝利賓館於近日組織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打造書香賓館」為主題的書法知識講座。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勝利書法藝術促進會會長王運昆先生應邀進行專業授課,賓館幹部職工70餘人參加了培訓。
  •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書法,嘉通集團「致遠書畫社」成立啦!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書法,嘉通集團「致遠書畫社」成立啦!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集團文化建設,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提高集團系統職工的書畫藝術水平和審美品味,營造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為集團「內涵發展」貢獻力量,嘉通集團於近日成立了「致遠書畫社」。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眉山東坡修文小學:弘揚書法藝術,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網11月30日訊(李榮)推進「三蘇故裡,詩風雅韻」項目化活動的開展,深入學習「三蘇文化」,感受詩詞的魅力,弘揚書法藝術。近日,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中心小學舉行了「三蘇故裡,詩風雅韻」現場書法比賽的項目化活動。
  •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縱觀五千年中國文化歷史,可以說文字始傳於刻,有刻才有文字,刻字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推進了刻字藝木的不斷創新,使刻字藝術走向成熟與輝煌。其中匾額就是刻字藝術的傑出代表,匾額作為綜合藝術也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被世人矚目和喜愛。
  • 中國傳統文化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 退伍軍人潘由之:弘揚傳統優秀文化 為貧困生學習書法免單
    追隨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首任會長、中國書畫人才研修部主任.中國楷書網創始人田英章老師學習多年。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楷書網註冊書法教師、青島市歐陽詢書法研究會理事、膠州市益林書社社長。二十年來,潘由之醉心於歐陽詢楷書,修藝悟道,臨池不輟。其楷書出於歐而博採眾長,骨氣勁峭法度嚴瑾,於平正中見險絕,規矩中見精神,達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