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三)

2020-12-16 騰訊網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三)

圖說:肖老師將這張照片命名為收藏自己,埋頭前行的老馬就是他,目標是一泓墨池。

編者按: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老師關於《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的講座由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藝術報》兩整版刊載,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此文較長,共計12000餘字,計劃以四章節發出,上一次發了第二部分,現在發布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敬請期待。

中國書法史上創新有多種途徑,從上面這個角度看,我感到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程式進入型」創新。程式進入型創新,是承續性、歸納性創新類型。譬如趙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盡仿古人」 ,以似其形而求肖其神。

由於他的文化底蘊有厚度,命運的坎坷和心靈創傷、情緒壓抑又使他世事練達皆學問,有豐厚的個人體驗,得以回溯到前人書寫的情緒狀態中。不但有融會貫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夠使之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藝術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漸寫出了自家面目。

這是一條通過對固有程式的深度進入,漸成大氣象、營構新風景的路子。

(趙孟頫洛神賦)

他是一位集大成者,集大成其實也是一種創造,但在創造的路子上終究走得不遠。還有那類「以古為新」的創新,譬如清代適應藝術的生態變化,翻箱底,出新意,由帖學轉碑學,大致也屬此類。

(懷素草書)

第二,「程式突圍型」創新。亦可稱為程式衝決型創新。

譬如歷代的狂狷書法家,都是以生命衝決禮教,以真性童心衝決社會和藝術既有的遊戲規則而實現創新的。作為一個大群體,情況又各有不同:

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坎坷的身世、苦難的命運使他真有了精神病態,在書畫藝術上卻病蚌成珠,將自己壓抑變異的心靈化為書畫藝術衝決樊籬、求異創新的生命動力,在書畫中創造了前人罕有的悲慨、荒誕境界。

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懷素、張旭,借酒激發生命、心靈和創造的才智勇氣,「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但是他倆卻都是在注重佛法基礎上,實現對程式的變易、發展和改造的。

(米芾翰牘九帖)

有的是藝術之狂,如米芾。他是在進入藝術創作的狂迷狀態後,在靈感的球狀閃電不斷照耀下的異常狀態中實現創新的。米芾主張書法要「隨意」「率性」「天真」「變格」。「忽然揮掃不自知,風去人懷天助力」,是他進入迷狂創作狀態後的真實寫照。

還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楊凝式楊瘋子,為了對付政治、社會的壓力而佯作癲狂。現實的壓抑迫使他只能在書藝中釋放生命,既可以以佯狂示人,又可得到內外兩個世界、虛實兩種境遇的平衡。所以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能夠放膽寫字的文人書家中之第一人」。

這裡,不論是病狂、心狂、藝狂還是佯狂,狂癲精神狀態都成為他們突圍常態、突圍傳統、實現創新的強大動力,而狂癲精神又使他們在藝術創作中走出了中國文化常有的平和衝淡,帶有強烈的衝決色彩甚至斷裂感覺。

但不能不注意的是,從創作準備層面看,他們都對傳統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們把前人的程式融進了心裡;從作品顯示層面看,他們卻把程式拋在了腦後;從作品質地層面看,他們又把程式化在了筆墨中。

(肖雲儒書法)

第三,「程式構建型」創新。

這一類可以于右任為例。于右任從研習北碑起步,傳統程式功力極深。法古卻不泥古,習碑既深,漸次透出本性之消息,既不死追北碑的刀意,也不過分追求蘊藉含蓄,自有一番天真瀟灑的儀態。

這以後,他更自覺地致力於傳統筆法的突破與變革。在《秋先烈(秋瑾)紀念碑記》中,楷書中時見行、隸筆意,隸筆又常以行、楷筆法寫出,平易中便自有了奇崛,大拙裡也就深藏著大巧,很是和諧自洽,雍容大度。

再一步,即出版《右任墨緣》,在27歲到54歲這個黃金年齡段,他的書法由局部創造到整體構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實現了構建新程式的大創造。他適度突破「中和」美,在爽朗灑脫中,將痛快的筆墨與沉著的質地交融一體。

他以自家的個性與功力融行、楷、草為一體,創立了《標準草書》,成為一代新程式,惠澤後世。他的許多創新,如雄渾衝淡、中鋒入紙、法體變化和經營趣味,都成為後人追慕的新「王法」 ,也就是新程式。

這三種創新類型,也可以說是處理書法程式與生命表達關係的三種方式。

一種是深研細習、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內裡找到自己的個性、生命獨特的表達方式;一種是把程式消化於心裡,然後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達,狂放地衝決程式而呈現創新氣象;再一種便是在對傳統程式的開放融匯中,理性地為自己的生命表達和藝術追求構建新的程式法度。這三種創新類型今天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每一位書家的創造活動,都無一例外是個體創造活動,但又無一例外不完全是個體創造活動。他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資源、藝術審美資源、時代情緒資源所構成的潛文化場、潛藝術場之中進行的,這些潛在因素也會通過藝術輿論和藝術市場,變成一種顯在的影響力。

如此說來,我們的創新其實是一種率性中的不率性,個體中的非個體,傳統中的非傳統這樣一種精神活動。一定的科學理性判斷是必要的。譬如,我們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個性和優長的創新路子,不能見什麼都學一手、抓一把。陳師曾在關鍵時刻點撥了齊白石,促成了齊的衰年變法,但陳自己並沒有按照他對齊白石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的風格,因為他不但有「知人之明」,而且有「自知之智」,他知道自己不能走齊白石的路。

真、草、隸、篆之中,草書大約最能傳達書者的生命衝動和書法神韻了。草書是書法藝術中最具生命感的書體。伏案寫狂草,那種成竹在胸、率意而為,不期然而然的自在狀態,那種在運動中即興組合、建構審美關係,智慧如繁花紛披的快意感覺,那種時時以情愫的律動運筆、又處處不實寫情愫的曲運暗合之智和意會神通之美,那種在符號形式與意蘊之間自由出入的通感,無不給生命提供了噴薄的機緣。

綿延幾千年的東方制度和禮教,綿延幾千年的倫理中心、家國同構、天人合一的華夏文化,綿延幾千年重血緣、族緣、地緣的村社意識,大都有意無意偏於抑窒生命的天籟去順應群體生存和社會管理的需求。

這種制度、禮教、文化,在國人心裡磨出了繭子結成了痂,厚厚地覆蓋著真生命的釋放,乃至炎黃子孫不得不在現實層面之外的模擬層面來尋求生命的自由張揚,文學藝術便常常承擔起這一功能。中國的社會實踐一般躬行儒的哲學,而藝術精神則大都奉傳道的流脈,在書法藝術中,草書更是養成和釋放生命自由的主要的渠道。

草書又是書法藝術中難度最大的,生命無羈的奔湧幾乎要同步納入精微的法度之中。法度不像篆、隸、楷那樣森嚴,而生命的變幻莫測是那麼難掌握。

書草如馭馬,要有本事騎在揚鬃奮蹄的神驥之上,奔騰自如。那連綿不絕的線條,在徐疾輕重、疏密絞纏的時間推移中,顯現出音樂的旋律節奏之美;在枯潤濃淡、正側巨細的空間布設中,又具有鮮明的畫意甚至色彩感。

可以說草書是書法藝術筆法、墨法、構圖的集大成者,是書法藝術節奏、韻律、表意的最高層次。苦心習草不只是為了把握一種書體,可以由此出發去領略中國藝術的內在規律,去體味中華美學的精神,乃至去涵養自由心態和生命真性。

書法創新一定要不斷去民間書跡中汲取營養,以大地上無比新鮮的藝術信息和藝術資源激發書家的個體創造力。文人書法從來都是在汲取民間營養中壯大、提升的。

但文人書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會出現「基因退化」現象,由虎虎有生氣逐漸變得纖弱、蒼白。這時候,便需要從民間書跡鮮冽的資源中補鈣,強化自身。由生機盎然到基因退化再到補鈣復壯,是文人書法發展過程中規律性的現象。

張旭《古詩四帖》

有時,審美生態轉移也會導致對民間書跡的重新發現、推廣。其實碑學就是民間書跡,它對帖學的衝擊與置換,實質上是對文人書法(「帖學」)基因退化的拯救和審美生態轉移的非常典型的表現。

除了在民間書刻、經生寫經、敦煌殘紙,直至簡牘、鐘鼎、甲骨文字等非藝術性的文字書寫中汲取營養、開拓礦藏,以維繫書法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如何汲取現代民間書跡資源以豐富專業書家的創作,也需要我們認真探討。

書法家還應該不斷在社會情緒和時代審美潮流中汲取營養,校正自己的創新坐標。

普列漢諾夫說,「社會狀況決定著社會心理狀況,社會的心理狀況又決定著藝術的發展狀況。」時代審美情緒的變化,藝術市場的變化,藝術家創作追求的變化,最深刻的原因都在社會變化之中。

對社會、時代、藝術思潮和市場的變化,我們不主張趕時尚、搶眼球,輕佻地去迎合,我們也不主張輕易地忽視和輕率地歧視。其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我們創新之用。譬如當代書法對娟秀、纖巧的遠離和對崇高美的追求,對文字書法實用性的淡化和對藝術性、觀賞性的強化,都無不與時代生活的變化、審美思潮的變化有關。

新媒體和網絡時代,是一個說話、讀圖越來越佔據話語平臺的時代;從書寫的角度看,當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電腦輸入與硬筆為主的書寫時代。

一方面,筆墨書寫正在現實生活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書法藝術卻在純粹藝術領域、大眾藝術領域以及文化市場中形成熱點。書法愈益成為審美的專有對象,展覽與發表、環境裝飾與市場流通愈益成為書法藝術的主要展示渠道。這一切都催動著現代書法藝術的創新。

以更大的熱情向前探索當代書法藝術的新途,而不要以傳統的標準、程式的限定對創新多加指責。

在書法創新中,我們當然要堅守東方藝術精神和中國程式主義,無此何談中國書法和中國藝術,但卻不必亦步亦趨拘泥於舊有的程式形態。一部中國藝術史證明,每個時代都可能創造出新的藝術程式和藝術法則來。

讓我們出入於千百年來中國書法的各種創新探索,走出自己的路子;出入於大生活和大生命,以生命體悟催化藝術創新。新的歷史機遇正在向我們走來。

肖雲儒

散文理論的先行者

西部文學的拓荒者

絲路文化的推廣者

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書法家。曾任中國文聯全委、陝西文聯專職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陝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陝西策劃協會主席,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津貼。

現為陝西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員,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被學界譽為散文理論的先行者、西部文學的開創者、絲路文化的探尋者。50年前提出的散文寫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觀點,影響文壇半世紀,收編進20幾種大學教材和輔導資料。

25年前關於中國西部文化的系列論文和專著《中國西部文學論》,是該領域第一部理論著作,被譽為西部文化理論體系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出版絲路專著《中國西部文化論》《西部向西》《絲路雲履》《絲路雲譚》《絲路雲箋》五部,《走過》《畫 · 說雲公》《不散居文存》等多部,肖雲儒總共發表作品688萬字,著作35部。

------------------------------------------------------------------------------------------------------------

魏連升攝像攝影記者簡介: 中國十大網記者攝影攝像:活動策劃文案;新聞資訊發布

收藏

相關焦點

  •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專著有《對視》書系(五卷本)《雩山》書系(四卷本)《八十年代文藝會論》《中國西部文藝論》《民族文化結構論》《獨得之美》《中國當代文壇百人》《獨泊》《守昧》《美》(兩人合著,第一作者)《肖雲儒文化講演集》,散文隨筆集有《獨步嵐樓》《撩開人生的帷幕》《走過一一肖雲儒藝術散文集
  • 蕭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關於散文寫作「形散神不散」的觀點,收進十幾種大、中學文科教材和當代文學史,並列為1982年全國高考試題,被學術界稱為 60年代關於散文寫作的代表性論點。漢語方塊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形、表音、表意三者同步進行表達和傳輸的文字。  以字母拼音組成的文字,則主要以表音來表意。字母雖也有形,卻只是形狀而不是形象。單個字母的形狀,本身並沒有形象意義,只有以幾十個字母為「母標」的不同組合、拼寫,才產生意義。在組成詞彙之前,字母只是音標,不是有形象有意義的圖標。而且字與詞的意義,只與聲音相關,與字母的符形並無直接關涉。
  • 肖雲儒16卷本文集《雲儒文匯》出版
    其中文化論文選3冊,文藝論文選3冊,文學評論選3冊,藝術評論選2冊,社會文化論選1冊,藝術散文選1冊,隨筆札記選2冊,書藝選1冊,《八萬裡絲路雲和月》(絲路系列)1冊,約500餘萬字。《雲儒文匯》是肖雲儒作品首度集結出版且收錄最全的文集,由肖雲儒親自遴選修訂,力求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著述儘可能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 肖雲儒差點被一本書改變人生(內含肖老讀書五字訣)
    肖雲儒,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教授,研究員。祖籍四川廣安,1940年11月生於江西贛州于都縣,現定居陝西西安。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任陝西日報社文藝部記者,陝西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研究員。
  • 中、意兩國學者梅畢娜與肖雲儒聯袂推出「外國人寫中國」作品
    《地球之虹——一位義大利人眼中的中國五十年變遷》一書是義大利學者梅畢娜與中國首位絲路文化大使肖雲儒的對談錄,於2019年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第三期擬資助書單。梅畢娜女士與肖雲儒先生對話梅畢娜是中意建交後首批來中國的留學生之一,她走過中國20多個省份,見證了中國近50年的變遷與發展。梅畢娜出入中西,往返中意,始終摯愛中國文化,為中意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是中意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被人親切地稱為當代的女「馬可·波羅」。本書始終以中國近50年的社會變遷為敘述中心,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分析。
  • 史學價值與書法意義——龍榆生藏文化名人手札摭談
    龍榆生不是院校培養出來的學術大家,能夠獨樹一幟的理由,一是學問、文化興趣,二是嚴謹的學風,孜孜以求的精神,三是四方遊歷,廣泛交友。中國式的問學、治學之路,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與龍榆生手札往來的文化名流,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的手札,可以箋證。
  • 中國書法簡史———(三)魏晉書法
    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後又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東漢統治的崩潰,使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壞,面臨著重建。一方面,以老子、莊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玄學,一度取代讖緯經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並逐漸與佛教相互融合會通;另一方面,儒學由於其政治學說的現實意義,也並沒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新的觀念、習慣,雖與漢族文化有衝突,同時兩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補,有所融會。
  • 書法是文化還是美術
    書法是更靠近文化還是靠近美術呢?書法與文化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深層地關係?書法的未來命運究竟怎樣?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中日韓等國書法的當代意義和未來走向,而且關係到書法的命運和文化呈現的價值。換言之,這些問題不僅困惑著中國書法界,也同樣困惑著韓國書法界。
  • 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
    12月5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承辦的「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對於我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以藝術的形式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白龍書法作品
    書法中的線條運動,是規範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動作和姿態。這種變化萬千的動作和姿態,便是書法所特有的流動之美。書法的審美特點在於通過穩健奔放,輕柔舒展,剛柔相濟的線條,來表達人的內心感受,抒發富有詩意的幻想。在書法中,所有的線條運動都是一種特定的語言,即書法語言。  我們在欣賞書法的時候,不但要用眼睛看那優美的書法線條,還要深入理解那含蓄的書法語言,認真體驗書者內在的豐富情感。
  • 中國好人汪太銀文: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中國十大國粹書法名列弟一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藝術,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開始,到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又到漢代的隸書,後又形成了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
  • 修表工苦練書法寫出0.8毫米字體,專家卻稱:沒有意義,不算書法
    引言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周邊國家所特有的一種文字的特殊表達形式,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陸放翁在《醉後題所作草書卷後》所寫的:「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描寫的就是書法創作的情形。
  • 中國書法字體圖片
    羲之傳         傳播文化書法精髓  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蕭翼攥《蘭亭》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曾經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貞觀」是他在位時的年號他也是一位非常喜歡書法的人,尤其喜愛晉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曾經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貞觀」是他在位時的年號)。他也是一位非常喜歡書法的人,尤其喜愛晉代王羲之的書法。他在當了皇帝之後,盡力搜羅王羲之的各種書法作品,每天臨摹觀賞。但是,王羲之有一件最好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唐太宗卻始終沒能得到。
  • 中國書法史三次大飛躍
    就中國書法而言,它的歷史與中華文明史一樣漫長,它的分類一般以朝代的更替為依據,諸如漢尚氣、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明尚趣、清尚樸等(《中國書法文化大觀》)。這對我們把握每一個時期書法特徵有一定的幫助。
  • 中國香港書法學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容浩然​為書寫中國夢•中華青少年書法公益大賽、傳承(中華)文化公益基金題字
    2015年10月22日,中國香港書法學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容浩然主席為書寫中國夢•中華青少年書法公益大賽、傳承(中華)文化公益基金題字。因此,需要將書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用以開展全方位的文化情感培養,唯有如此,學生們才能夠在書法的學習中領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藉助這樣的途徑,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 中國歷代皇帝,哪位書法寫得最好?| 中匯文化
    李世民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在北京大學設立書法研究會,率先倡導開設書法專科,其書法創作兼容並蓄,對弘揚中國書法藝術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孓民,生於「書法之鄉」浙江山陰(今紹興)的筆飛弄。據其《自寫年譜》記述:「筆飛弄是筆飛坊中的一弄……相傳右軍在此的時候,一老姥常求題扇。
  • 馬國強書法亮相中國文化創意沙龍受關注
    禪意書畫網訊(文清):2018年7月7日,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主辦,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策智專家委員會、華影文化研究院聯合承辦的「第195期萬賢會沙龍暨首屆中國文化創意沙龍」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路185號華影會舉行,七十餘位文化領域的有關人士出席了沙龍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