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海派、魯派、西北派、東北派、融合派,不同地域流派電視劇發展歷程和趨向如何?
文 | 茴香豆
來源 | Vlinkage
電視劇垂直化、差異化、個性化愈發明顯,一大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劇集應運而生。例如京派、海派、西北派、東北派、融合派……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來自不同地域的劇集便會上演同檔期PK,比如《什剎海》VS《三十而已》,《新世界》VS《安家》……
不同地域流派電視劇都有怎樣的發展歷程?在當下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有哪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京味劇
真實接地氣,拓寬「京味表達」維度
京派劇講述北京城北京人北京事。既囊括了帝都濃鬱的文化氣息,也涵蓋了柴米油鹽的市井生活。構建京味劇的第一步,便是場景再現:天橋、鼓樓、什剎海等「老北京」印象,鳥巢、水立方、三裡屯等「新北京」地標。在此基礎上,市井文化和風俗民情也必不可少,地道的北京話迅速帶動觀眾「入夢」。
80年代的《四世同堂》堪稱京味劇開山之作;90年代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是披著情景喜劇外衣的調侃式京味劇;21世紀初的《大宅門》奠定了宅門戲的體量與格調……
最近幾年,京味劇的主流是糅合了老北京胡同裡的大雜院溫情與人間煙火氣。比如,劉家成執導的《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情滿四合院》對準了「大雜院」與「小胡同」文化。
京味劇的演員挑選標準,更鍾情於京籍演員,《什剎海》裡的連奕名、張晞臨、牛莉、關曉彤、吳磊,《芝麻胡同》《情滿四合院》的何冰、劉蓓,《新世界》張魯一……這是因為,京味劇有大量北京話臺詞,要想更「地道」,京籍演員的加盟無疑會錦上添花。
不過,隨著北京國際化進程加快,京味劇特有的「老北京」氣息正在被「消解」。《新世界》以老北平呼喚新世界,以小人物書寫大時代。《北京女子圖鑑》聚焦北漂女性的奮鬥歷程。《小歡喜》雖定位在北京重點中學的高三,但傳統的京味元素在劇中已然無處尋覓。
從播出平臺看,大多數京味劇都青睞北京、東方衛視,並取得了不錯收視和口碑。這表明,優秀作品與優質平臺之間的相互促進與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京味劇打破了「過江難」的桎梏,成為全國人民通吃的「香餑餑」。
海派劇
話題取勝,價值觀的引領與突破
海派劇以反映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文化或風俗為特色。與京派劇相比,海派劇慣有的腔調,是傳統與現代雜糅,保守與開放碰撞,市井與小資並存。東方明珠、黃浦江、陸家嘴、外灘等極具設計感的上海地標是海派劇的重要標識。
今年已播出兩部海派劇,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東方、北京衛視雙臺收視率破2,江疏影、童瑤、毛曉彤主演的《三十而已》,東方衛視收視破1。
《安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魔都的美景和海派建築風情:深坑酒店、3.8億的史詩級老洋房、堪比小故宮的圖書館……《三十而已》中顧佳的豪宅、王漫妮的出租屋、梁正賢在上海的根據地等等引發了關於「上海特色」的討論。
海派劇大多不以體量而以話題取勝:《三十而已》以三位都市女性展開,劇情走向和角色行動成為觀眾實時評議的焦點話題;《我的前半生》讓觀眾圍繞全職太太、閨蜜情、重返職場、應聘歧視等諸多領域的話題延展,引發了強烈社會反響。
自帶社會性話題的《歡樂頌》擁有龐大的觀眾基礎,引發了觀眾友情、愛情、親情、職場與夢想等多重話題的廣泛探討。
由此可見,緊扣時代脈搏,捕捉社會敏感點,抓取大眾議題,戳中社會痛點,是海派劇引發討論熱潮佔領輿論高地的秘密武器。無論是《蝸居》《雙面膠》《雙城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還是《安家》《歡樂頌》《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都在極力展現都市人關心的議題,有的話題甚至只存在於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北上廣深」。
值得一提的是,地域特色濃厚會吸引受特定地域的受眾,從而形成一定的受眾壁壘:相比京味劇的「南北通吃」,海派劇如何攻下北方市場一直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我的前半生》《安家》都在東方衛視與北京衛視聯播,但兩部劇在東方衛視的收視率,都遠超北京衛視。
魯劇
歷史厚重感與兼具人文主義風採
一直以來,魯劇都是品質、口碑的代名詞。魯劇大多是正劇、主旋律,題材嚴肅、表達含蓄、風格厚重。早期的魯劇,如《孔子》《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沂蒙》《南下》,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孝悌文化、儒家遺風是它的特徵。
近些年來,《生死線》《青島往事》《紅高粱》《父母愛情》《大染坊》《闖關東》等一批品質劇作,擴大了魯劇的事業版圖,成就了「新魯劇」的輝煌。從豆瓣口碑來看,「山影出品,必屬精品」的口號名不虛傳,幾乎每部作品都是8分以上的口碑佳作。
魯劇發展中,湧現了無數優秀創作者。老一輩有滕敬德、王俊洲、陳敏等,中生代有張新建、趙冬苓、王文杰等,更加年輕的則是孔笙、侯鴻亮、張永新等。山影經歷了核心團隊相繼出走,侯鴻亮、孔笙、李雪等人成立「正午陽光」之後開始走向式微。
從儲備劇來看,山影以《安居》《大運河》《我們的秘密》《驚天嶽雷》等多部劇都是以主旋律正劇為主。相比之下,獨立門戶的正午陽光,具有很強的創作主導能力,也是魯劇品牌的繼承和發揚者。同時,正午陽光也逐漸脫離了山影,樹立了自己的招牌。近年推出的《知否》《都挺好》《大江大河》《我是餘歡水》等劇,不再有濃厚的「魯劇」特色,而是走向了「兼容並蓄」。
西北派
貼近生活,類型化趨勢明顯
西北派雖不是電視劇地域派系的領軍者,但卻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崛起力量。西北劇有著濃鬱的地理風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展現西北地區雄奇而壯麗的自然景觀,厚重的黃土地文化,粗獷、古樸的人文氣息。
這些作品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優勢,成為西北派走向全國的排頭兵:以《關中刀客》《關中無極刀》《關中匪事》《西安虎家》《關中秘事》等為代表的陝派作品;以《聶榮臻》為代表的革命歷史人物系列;以《大西北剿匪劇》為代表的的戰火系列;以《大秦帝國之縱橫》為代表的大秦帝國系列;改編自經典文學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全景式展現鄉土社會與生活。
目前播出的西北劇,收視率最高的是孫儷、陳曉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東方衛視收視率破2,江蘇衛視收視率1.7。劇集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對於西北美食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涇陽肉夾饃、涇陽甄糕……
無獨有偶,《白鹿原》除了真實的場景還原,還讓觀眾領略了大西北的人文風情和生活美食。劇中出現的油潑麵、葫蘆雞、水晶餅等關中美食,更是讓觀眾一解「眼饞」。不得不說,美食是眾多地域題材打開觀眾心門的一把鑰匙。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長安十二時辰》用爆表的還原度捧紅了古都西安。無論是長安108坊的布局建造,還是大唐時期的民俗民風,都精準還原了唐朝長安的面貌和社會的煙火氣。這部劇的成功也說明,大西北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電視劇創作可勘挖掘的無盡富礦。
其他派系
東北派獨樹一幟,融合派悄然興起
東北話有著神奇的魔力,和東北人一樣幽默風趣充滿喜感,東北劇如出一轍。東北劇創作歷史悠久,成績斐然,從《劉老根》《馬到帥》到《鄉村愛情》,每一部都擁有堅實受眾基礎。《鄉村愛情》系列已經了12季,且每一季的收視、口碑都還不錯,堪稱國內少有的季播劇成功案例。
東北劇的創作理念一般以平凡生活、接地氣的小人物為主,農村題材、喜劇居多。就拿《鄉村愛情》來說,土到盡頭就是潮的服裝,大白話又富含人生哲理的語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習俗……東北劇成為了不少「社畜」在繁忙工作、生活中的「解壓」神器。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地域類型劇正厚積薄發。融合劇指的是多地域、跨地域融合與碰撞的劇集。《小娘惹》就可以算作是當下新興的融合劇。《小娘惹》輾轉中國、馬來西亞兩國取景,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講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撓的奮鬥史的故事;《我的北京等你》《遇見王瀝川》等劇也擁有跨國拍攝、取景的「混血基因」,為劇集內容增添了異域風採。
小結
影視劇作品要有「時代特徵」,而「地域文化」是作品呈現「時代特徵」的重要元素。地域類型劇的創新與嬗變,代表著國產劇的新風向。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劇集不斷「推陳出新」,打破地域壁壘,激活創作活力,是電視劇市場發展的必要需求,也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創作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