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攜帶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攝修求加持三十八攝頌:

2021-02-08 妙吉法雨遍清涼

願: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吾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溫馨提示:建議在環境下觀看!

《菩提道次第廣論》
攝修求加持三十八攝頌:
 
1: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2: 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勿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3: 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4: 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5: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
 
6: 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墜惡趣不自由。
  若墜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7: 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8: 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9: 此生勤修白業因,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願出輪回求加持。
 
10:有海漂流不自由,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複依於煩惱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11.業惑增上成流轉,結生相續系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勤希解脫求加持。
 
12.為脫有苦依三學,出家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如護眼球求加持。
 
13.但求解脫雖可得,惜於自力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14.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15.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16.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17.若知有恩猶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18.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19.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20.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21.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22.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23.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24.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25.為令發心長不退,念其勝利日六修,
   斷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26.成就利他發弘誓,為速圓滿此誓願,
  進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學求加持。
 
27.身命資具三世善,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佈施,舍心增廣求加持。
 
28.別解脫等諸律儀,捨命不犯眾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羞恥防護求加持。
 
29.人及非人四大種,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嗔恚不與較,觀業忍受求加持。
 
30.既為利他求菩提,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著精進鎧求加持。
 
31.念知堅固除沉掉,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隨意得止求加持。
 
32.以分別智觀法性,即由觀力引輕安,
   複從輕安發深觀,願生此慧求加持。
 
33.由施攝眾成眷屬,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四攝利他求加持。
 
34.己修共道成法器,當求貝德阿闍黎,
   為入秘密勝上乘,受四灌頂求加持,
 
35.所受真言諸密戒,若善守護易成就,
   不守決當墮地獄,捨命珍護求加持。
 
36.密部肝心二次第,達精要己起勇進,
   一日四座無間斷,依師教修求加持。
 
37.示茲妙道善知識,如理燻修同行人,
   願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38.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每日讀誦一遍三十八攝頌,相當於每日讀了一遍廣論。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護持帳號:

二龍山寺公用帳號:
開戶名:蒙自市文瀾鎮布衣透二龍山寺
帳號:135621340749
開戶行:中國銀行,雲南省紅河州支行

原使方便帳號:
二龍山寺銀行帳號:中國建設銀行紅河州分行:
4340  6139  1008  1760 
戶名:姜華


轉發功德無量!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寺院法師聯繫微信號:58287898

15987786834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P396-398)
    又莊嚴經論及無著菩薩,於菩薩地大乘對法攝決擇分解彼意趣。又攝決擇分於止觀二法,指聲聞地,故聲聞地解釋最廣。又此諸義,中觀修次論及慧度教授論亦曾宣說。又辨中邊論說,由八斷行斷五過理,修奢摩他法,今善觀彼等諸心要義,略示一二全無杜撰。現在修靜慮者,且無此等之名。又有一類先學論時,雖知其名,然未善其義,後修行時,見無所須棄而修餘。
  • 日常法師--修行的次第《三十八攝頌》
    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最後這個願妙極了!「願我生生遇明師」,我們整個的修行,必定要依靠大善知識,如果沒有大善知識,根本不可能成就。在《廣論》甲三的聽聞軌理中說,聽法之前要生六種想,當中病想就特別說明了我們在無明當中,唯一真正能夠引導我們的,一定是要得到智慧的明眼人。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文版002-90-01-21-BT開示修學佛法次第
    事實上,佛法不是像那些只相信的人他們所想像的那樣,一定要抓住他的核心是什麼!如果沒有抓到核心的話,到最後就是——要麼就是謗法,要麼就是利用佛法這樣,相當危險!譬如說,我們講這部《廣論》,這部《廣論》以這個題目來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菩提」,在藏文就叫「搶丘」,「搶」就是淨化,這個淨化是淨化什麼?
  •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錄音(序)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餘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論雲﹕「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
  • 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菩薩,要利他方便只有這個四攝——智敏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上士道(1167)
    又四攝事可攝為二,謂以財攝及以法攝。「又四攝事可攝為二」,四攝又可以分為兩個:財攝、法攝。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菩薩,要利他方便只有這個四攝,所以是「共道」,是共同的,大家都要走這個道。 如云:「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 攝大乘論本
    此中二頌: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此說此餘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復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
  • 菩提道次第廣論(P420-422)
    繁體字版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八第三諸中觀師如何答覆。若諸法性空,生死涅槃所有因果不可安立,龍猛菩薩謂此諍論是中觀師破他之過,今向自擲應遮回耳。中論二十四品云:「汝將自諸過,欲轉為我過,如現乘馬上,而自忘其馬。若有見諸法,是由自性有,則汝見諸法,皆無有因緣。」又云:「若此不皆空,應無生無滅,則四聖諦等,於汝應皆無。」
  • 【金剛菩提海】—黃教(密宗道次第論)概要
    「密宗道次第論」乃西藏黃衣教始祖宗喀巴氏巨著之一,堪稱為佛教密乘學道之程序。宗氏另一巨著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乃精釋佛教顯乘學道之程序。因之,從實質上說,習黃教者,不應僅稱為黃教密宗,應為顯密同爐,相互融攝之西藏黃衣佛教也。如此,方符大師創教之原意。宋大師係元末時人,原砵依阿提沙尊人。渠係一印度王子,約在宋末元初時入藏宏法,時稱為噶舉(譯音)派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P205-206)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寳性論雲﹕「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龍猛菩薩雲﹕ 「諸佛闢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大綱---三十八攝頌略釋
  • 菩提道次第廣論(P104-105)
    正攝法經雲﹕「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由知差別而皈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皈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 菩提道次第廣論(P466-468)
    入中論釋引佛母云:「長老須菩提,豈無所得無所證耶,須菩提曰﹕長老舍利子,雖有所得亦有所證,然非二相之理。長老舍利子其得證者,是依世間名言而立。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亦依世間名言而立,若勝義中無得無證。」須如是許,豈謂入中論釋所引為自續派之經耶,如是諸了義經加勝義簡別者,實亦繁多。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寶鬘論云:「言有我我所,此於勝義無。」
  • 《攝類學》講義001
    生活機能和交通方不方便?有沒有捷運?」為什麼要問這麼多問題?(學員:因為那是我要住的啊。)即便不是自己要住的,而是孩子要住的,我們也都會問,是不是?即便我們只是一個投資客,我們會不會問?(學員:會。)所以這跟自己要不要住沒有直接的關聯。我們之所以會問那麼多問題,理由是什麼?這件事情很重要。
  • 《攝類學》講義005
    所以在初期應該學習四聖諦;如果你的時間充裕,可以進一步地學習《道次第》。透由學習四聖諦或《道次第》,我們可以掌握佛法的大綱,可以了解佛法的中心思想,進一步地反觀自心:「我是否有四聖諦或《道次第》中所說的那些問題?」如果你覺得那真的是你的問題,基於我們有離苦得樂的本能,這時你就會想要改變;既然想要改變,你自然會設定一個目標。
  •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廣說業
    彌勒菩薩説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醜八、廣說業2 寅一、業雜染2 卯一、唯惡行攝2 辰一、釋體義3 巳一、出體2 午一、舉不善身業★復次一切不善身業﹑名為惡行;★午二、例語意二業★如説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
  • 《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
    而且各經論在詮釋道次第時所架構的思想體系也有簡繁、局部或全面等種種差異,故在比對時只能儘量做大方向的統整。這裡主要以《阿含要略》、《清 淨道論》、《俱舍論》、《釋禪波羅蜜》、《瑜伽師地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 與《摩訶止觀》做對照。(如圖三)
  • 《攝類學》講義003
    而《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甚至有很多《量學》的觀念,都是學習《中觀》的基礎課程。  但這個問題我覺得因人而異,是不是每個人學佛的目標都一定會設定在成佛或解脫?不一定。那我們要如何得知自己學佛真正的目標為何?對此,我提到我們應該學習四聖諦;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有充裕的時間,應該學習《道次第》。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業雜染決擇
    ※或貪或瞋等者:如下自廣分別應知.(陵本六十卷六頁4863)※★辰五、由方便究竟別★方便究竟者:即於所欲作業隨起方便﹑或於爾時﹑或於後時﹑而得究竟.★辰二、不與取業道★不與取業道事者:謂他所攝物.想者:謂於彼彼想.欲樂者:謂劫盜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起方便移離本處.※移離本處者:謂他所攝財穀等事.或於聚落中,或於閑靜處,若積集、若移轉故.義如本地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