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
拒絕餐飲浪費,從我做起
新天水·記者 安蓉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日,記者走上街頭,採訪了一些市民對於「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拒絕舌尖上的浪費」都有著怎樣的看法?
勤儉節約是一種可以傳承的家風
1938年出生的馬淑珍老人,今年已經82歲高齡。她告訴記者,她對缺糧最深刻的印象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年剛好自己的二兒子出生,還在月子裡的她根本沒有吃的東西,就吃一些蜀秫面和薺薺菜活在一起弄稠點就喝了。「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味道,剛出月子沒多久我就得了膽結石。孩子更可憐,那時候因為沒有營養,也沒有奶,就一天餵麵糊糊,臉色也不好,一看就營養不良。」
馬淑珍老人回憶起那段日子眼眶有些溼潤,她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經歷過那樣的歲月,所以她才更加珍惜糧食。那時候只有春節才能吃頓白面,她給孩子蒸點白面饃饃孩子們別提吃的有多開心了。後面生活慢慢好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每到臘月她就會去辦年貨,買一些肉炸些丸子、裡脊,做些夾板肉,裝成扣碗然後將扣碗凍起來。等孩子孫子春節回來大家坐在一起吃她做的「大餐」,每到這個時候她就覺得很幸福。
馬淑珍老人有4個兒子,孫子孫女有4個,馬淑珍老人從小就教育他們要節約糧食。老人說:「孩子們都很聽話,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在他們家勤儉節約就是他們家的家風。」如今,空閒時孩子們都會回來,一家人聚餐總是做很多菜,但她都捨不得扔掉。「雖然孩子們說吃剩飯不好,但她只要看到飯菜還沒壞掉,就會放到冰箱裡下來熱著吃。」
同樣,70歲多歲的王阿姨表示,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也越來越看重營養搭配,吃飯的花樣越來越多,浪費的現象也多了。「我們小的時候哪有糧食能讓人浪費呀,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年輕人要居安思危。」王阿姨說,她家做飯除了控制量之外,也不許孩子浪費,「節約糧食就要從小孩子教起!」
制止餐飲浪費,要從小孩子教起
在採訪過程中,許多市民紛紛表示,家庭和學校應當進一步加強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宣傳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孩子的節儉意識,讓勤儉節約深入到每一個家庭。
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和孩子家長,天水市實驗小學的魏磊告訴記者,他會組織孩子在主題班會課上,讓孩子們分享自己在家裡是如何做到三節三愛的,包括他們在校園內外看到的與三節三愛相悖的現象,並鼓勵他們提出積極的修改建議。「浪費可恥,節約為榮。」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上,最重要的還是要落實在行動中,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開展『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的主題班會,也是希望孩子能在生活中感受節約,並通過自己學到到節約知識去影響自己的家長,讓節約意識融入到每一個家庭。我也會提倡我的學生可以和家長一起做飯,不僅能增強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體會做飯的不易,側面來珍惜當下珍惜食物。」
已經是孩子奶奶的丁麗萍表示,在生活中,家長要做好榜樣,儘量做到不剩飯不剩菜。孩子天性愛模仿,也會學習家長不剩飯不剩菜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形成節約的意識,養成節約的習慣。
轉變觀念 拒絕浪費從我做起
今年25歲的安立峰,喜歡吃各種美食。在生活中,他平日對於舌尖上的浪費沒有太大感覺,每次剩的不多或者口味不合適就會扔掉,但最近從手機上看到天水日報社公眾號上關於「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系列報導後,他突然對曾經的行為感到很慚愧。「一個人浪費一點沒覺得多,但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如果所有人都浪費糧食,那加起來就會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還是轉變思想吧,食物來之不易。每粒糧食的背後,都是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浪費食物,也是對他們勞動的不尊重。」
和年輕人相比,更年長的一代對於糧食浪費有更深刻的認識。家住秦州區赤峪路的郭小春表示,她在生活中一般不會浪費,有剩飯也會在不變質的情況下繼續吃,「我覺得我沒有浪費糧食,我都是做的夠吃就行。」對於杜絕食品浪費,她提議餐廳對浪費過多的顧客服務員可以提醒。在食堂吃飯也是自己能吃多少要多少。
今年50多歲的柳秀芳是秦州區西關街道環西社區的網格員,她告訴記者,對於「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在他們深入轄區居民家中和餐飲行業進行宣傳的時候就深有感觸。「其實,這幾年我們從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吃不完顧客會要求餐廳進行打包。像原來還覺得不好意思,現在『打包帶走』已經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了。」
柳秀芳說:「我以前是在農村長大的,看到農民、上一輩的種田很辛苦,所以我自己做的米飯,都會一點點地吃光、吃乾淨。」
我市的眾多餐飲企業和餐飲行業工作者,也在用實際行動的踐行著「拒絕餐飲浪費」。秦州區大酒店的店長張海峰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餐飲行業的從業者,更應該從我做起,傳遞餐桌文明。大桌用餐做到推薦執行N-1點餐原則,即每桌人數少一人的點菜原則;小桌用餐,做到幫助客人科學搭配,節約用餐,減少浪費;用餐結束會溫馨提示提示顧客打包,並主動幫助顧客打包,減少浪費。
小餐桌大文明,將厲行節約融入每一個家庭
今年9月以來,天水日報社推出了「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系列報導,報導也引起了很多市民和網友的點讚和轉發。
在看了天水日報社刊發的這些報導後,今年年近六旬的孫繼紅還把兩篇報導轉發到了他的微信朋友圈,希望他朋友圈的朋友都看到。「現在糧食問題很重要,今年又趕上疫情,希望大家都明白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孫繼紅說。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小餐桌大文明,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現代文明的體現。
秦州區西十裡社區副主任李剛表示,如今,全面開展「珍惜糧食行動」,堅守「糧」心,「文明用餐、節儉惜福、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已經成為社區宣傳的主旋律。他說:「對個人來說,要爭做厲行節約、拒絕浪費的踐行者;對社會來說,應傳播新理念、營造新風尚,努力營造愛惜糧食、節約用餐的良好社會氛圍,將厲行節約融入每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