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2020-12-26 正北方網

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 記者11月17日從自治區文旅廳了解到,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2020年9月下旬至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匈奴墓群2座墓葬進行考古發掘,發現木棺、人骨、鐵刀、鐵鏃、陶罐、漆器及動物殉牲等。2座墓葬地表有圓形石頭封堆,1號墓早年被盜,2號墓未遭人為破壞,但穴居動物將木棺作為巢穴,對墓葬造成嚴重擾動破壞。

據了解,吉呼郎圖匈奴墓群是我國陰山以北草原地區發現的第一處匈奴墓群,學術價值重大。本次發掘工作初步了解了該墓群的墓葬結構及喪葬習俗,為匈奴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責任編輯:章穎慧]

版權聲明

一、凡註明來源為"正北方網"、"北方新報"、"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內蒙古正北方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二、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正北方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三、轉載聲明:本網轉載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請相關版權單位或個人持有效證明速與本網聯繫,以便發放稿費。

正北方網聯繫方式:電話: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相關焦點

  • 120座墓葬!填補空白!錫盟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發掘最新消息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位於錫林郭勒盟境內的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有了新進展根據2座已發掘完畢墓葬的結構及出土遺物特徵初步將墓葬年代定為公元1世紀左右相當於東漢前期吉呼郎圖墓群位於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
  •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公安局抓獲潛逃28年案犯|張有明|蘇尼特右旗|公安...
    全媒體記者 顏愛勇2020年3月21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公安局在上級公安機關的大力支持下,多警聯動、精準打擊,在包頭市達茂旗小文公鄉,將潛逃28年的山西籍逃犯張有明成功抓獲,這是公安部部署「雲劍」行動以來,蘇尼特右旗公安局上報的首戰落網逃犯。
  • 【民族考古】論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諾音烏拉匈奴墓地的發掘,將匈奴考古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儘管諾音烏拉大型貴族墓葬均被盜掘,然而墓葬結構基本完整,並出上了豐富的隨葬品,為研究匈奴人的埋推制度、文化面貌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特別引人注目的是,5號墓(希姆科夫墓)和6號墓均出土帶有「建平五年」等明確紀年的漆耳杯,為確定諾音烏拉墓地的年代和族屬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關於諾音烏拉墓地的發掘資料,由蘇聯學者作了初步報導。
  • 蘇尼特右旗舉辦草原快驥大賽
    8月8日,2020內蒙古馬賽、第七屆內蒙古國際馬術節暨蘇尼特右旗第三屆草原快驥大賽在蘇尼特右旗生態園盛裝舉行。開幕式現場,一幅美如詩畫的「百駿圖」在草原上繪出了別樣的美景,各個方陣精神抖擻、策馬揚鞭,依次入場向八方賓客展示馬背民族的獨特魅力。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 關於北匈奴西遷的考古學新探索
    1988年共發掘20座,所有墓葬地面上都有小卵石堆成的圓形或長圓形石堆,低的0.2~0.4米 ,較高的0.4~0.6米,墓葬形制主要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洞室墓,葬俗十分複雜,有四個類型:長方形豎穴土木框墓、木棺墓、石砌墓、洞室墓。東西向,葬具有木框(木擔架)和木棺,殉牲常見馬、羊頭蹄。
  • 中蒙聯合考古在蒙古國境內匈奴貴族墓中首次發現單體龍形器物
    M189墓中出土的2件鎏金銀龍,這種單體龍形式的器物在匈奴貴族墓葬中屬首次發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由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中外聯合考古項目工作會23日在京召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藍萬裡介紹了中蒙聯合考古項目。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記
    2020年,人大考古隊梅開二度,對古城中心的高臺遺址展開新一輪的發掘工作。本次發掘工作由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魏堅教授擔任領隊,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博士生王曉丹擔任執行領隊,參與發掘的隊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碩士生8人、考古技師2人。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3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圖說蘇尼特右旗
    用羊羔的肩胛骨雕的小兔子。1957年6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誕生。60多年來,贏得並始終保持「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崇高榮譽。2017年11月21日,習總書記給在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深情地寫到:「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 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舉辦撞球賽豐富離退休人員業餘生活
    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舉辦撞球賽豐富離退休人員業餘生活 2020-11-04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關於對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土地利用總體...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關於對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的批覆 發布日期:2020-06-30 17:14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1
    這一年,考古二字,始終熱搜。但越是熱,我們越需要回到起點,回到田野,思考來路,再望遠方。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圍!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候選項目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的參評項目31項,評選活動辦公室將組織投票推薦產生20項進入終評。江蘇省文物局組織成立以信立祥先生為組長的土山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專家組,定期召開專家組會議,並聯合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等單位數十位專家合作開展多學科考古工作。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土山漢墓考古發掘與展示利用工作,積極規劃建設「徐州土山東漢彭城王墓考古博物館」,將三座墓葬連通展示,建成集墓葬展示、文物展覽、考古體驗、研學旅遊等於一體的遺址性博物館。
  • 小考古•大外交——讀《龍出漠北顯華章》
    對河南考古隊在蒙的發掘成果,於國家文物局赴外考古工作會議現場和幾次公開講座中也分別聽周立剛博士、藍萬裡博士介紹過;在蒙期間,和周立剛博士也多有交流。因此,當這次看到《龍出漠北》以一部圖錄報告的形式,系統介紹他們的發掘收穫和考古生活時,感到非常熟悉和親切,同時也覺得這本書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以下僅就個人認知,談幾點感受。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 山西兩大考古項目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初評啟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文博部門選送的31項考古項目。其中,山西的夏縣師村遺址、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成功入選。據悉,此次初評將組織投票,最終選定20項進入終評。
  • 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
    1月11日,徐州土山二號墓列入由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名單(共31項,江蘇省2項)。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跨世紀前後歷時40餘年,是目前已發現東漢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諸侯主墓葬。該墓葬的發現豐富了東漢諸侯王陵的考古成果,為研究這一時期諸侯王墓喪葬制度、墓葬營建技術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徐州土山二號墓入列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候選項目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的參評項目31項,評選活動辦公室將組織投票推薦產生20項進入終評。徐州土山二號墓列入初評名單。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單月英:東漢至魏晉降漢匈奴人墓葬研究
    東漢時期降漢的匈奴人中,除南匈奴外,還有數量不小的北匈奴人(包括加入南匈奴的北匈奴人),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指以南匈奴為主體的降漢匈奴人及其後裔的墓葬,其中也包含有部分匈奴帝國時期降漢匈奴人後裔的墓葬。由於目前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中少見匈奴文化特色鮮明的墓葬,學界對以南匈奴為主體的降漢匈奴人及其後裔的墓葬較少關注,研究者也主要以中國學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