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的春季,河北張家口宣化區西郊下的村民和家人一道去給自家的田裡面放水,進行一年一度的春季農田灌溉,按說不難,可過了大半天卻不見水位上漲,他們就到地裡去察看田裡面出現兩個巨大漩渦,水都從這兩個漩渦裡面流走了,當時村民斷了水源往下一看,居然是兩座古墓,他馬上上報當地文物保管所。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經過清理,六角形墓墓門很快暴露在了考古人員面前。當時的清理工作很大,因為被灌進去的水量太大了,所有東西都被陷在淤泥裡,就算如此,考古人員很快發現這個並不大的墓室裡邊好像沒有發現棺槨,不過在清理的時候,他們在墓室靠北邊一側發現許多寫有漢字和梵文的木頭殘片,但這些殘片數量 遠遠不夠拼成一個棺槨,從位置上看,這個墓葬和1號墓相隔僅50米,從結構上判斷,這2號墓應該也是一個遼代的墓葬,可遼代文字是漢字和契丹文才對,怎麼這墓卻是漢字和梵文呢,因為遼代存在的時間不長,歷史上存在的信息不多,接下來又該怎麼去解開這些謎團呢?
這時發掘的3號墓隊員有上新的發現,在清理墓葬時候直接就看見木箱了,木箱為長方形,長1米,寬60釐米,高60釐米,這箱子上有個特徵是跟2號墓的木質殘片是一樣的,也寫著漢字和梵文兩種文字,2號墓裡木質殘片之謎也解開了,它不是棺槨,拼合起來應該是一個同樣的箱子,打開箱子一看,箱子是一個大號的骨灰盒,不僅2號墓和3號墓這樣,考古人員在查閱1號墓的資料時發現也有類似跡象,由此可以判斷當時宣化地區人死之後火化下葬是當時的習俗。
在古代唐代以前,中原地區以棺葬為主,火葬習俗只有在一些邊遠地區的民族才有,但在唐代以後,佛教開始在中原盛行,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死後留下了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舍利子,後來佛祖的弟子也紛紛效仿火化,所以信奉佛教的遼金地區很早也把火化當成了習俗,這是這三座墓的共同點,不同的是1號墓發現了人臉面具,2、3號墓卻沒有。
當找到2、3號墓的墓誌時候,發現1號墓跟2、3號墓是有關聯的,不僅有關聯而正因為這種關聯那個木雕人臉謎團還在擴大,考古人員打開墓誌發現,2號墓墓主叫張恭誘,3號墓墓主叫張世本,原1號墓墓主叫張世卿,他們都是一家人,有著親緣關係,其中3號墓張世本還跟1號墓同輩。
經過清理,兩座墓室色彩豔麗的壁畫逐漸顯露出了它們的模樣,很顯然這些畫好描繪的是遼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東南壁上是一幅《備經圖》,畫的已有研究墓主人生前修習佛禮的場景。
西南壁是一幅《備茶圖》,對於今天來說研究遼代人的飲茶習慣這是寶貴的素材。
3號墓的壁畫一個侍女執盞挑燈,顯然是一派祥和平淡的貴族生活氣息,最讓考古員驚嘆的是這兩座墓葬的鑿井都以放射狀的圓形畫法繪製了二十八星宿圖,還有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圖案,在當時發現1號墓張世卿的墓室頂部也有著同樣的圖案。據專家考證說,二十八星宿圖早在公元7世紀作為佛教文化當中用來佔卜的亞文化已經傳入中國,張氏家族人把這種星象圖繪在墓頂上這是因為他們相信的人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仍然可以看到生前所在的人間,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順利返回。至於其他牆壁上的壁畫則是視死如視生的觀念體現。
到發掘工作結束,1號墓的森雕人臉畫具之謎還是無法破解。再過4年,考古人員在這三座墓葬附近又陸續發現了2座兩座張氏家族墓葬,有點可惜的是這兩座墓葬已經被盜了,幾乎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有一點就是,墓室的壁畫有所保存,它們的繪畫內容和風格與之前發現的3座墓是如出一轍,就因為這樣,這件事又引起上級文物部門的重視。
1993年5月開始當地考古部門在下八裡村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墓葬勘探,前後也發現了好幾座張氏家族的墓葬,其中被命名為7號、8號、9號、10號的4座墓保存完好,都是聜的磚室墓葬,當時這一發現被評定為年底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清理完7號墓填土後,一座磚砌木門出現在了大家面前,有一件東西讓人覺得奇怪,那就是這扇歷經近一千年的木門上竟然掛著一把封閉完好的鐵鎖,緊接著考古人員又有了一個意外發現,就是門上邊居然還留下了鑰匙,當墓門打開走進後室的時候,在正中整整齊齊擺放著兩張供桌兩把木椅,供桌上擺滿了精美器具,經過考古人員仔細辨認,供桌上擺著秋梨、葡萄、棗子、板慄和各種烹調好的菜餚。考古員在墓的牆角還發現了一個密封的雞腿瓶,經國家文物鑑定中心檢測,這個瓶子裡邊裝著900年前用葡萄釀造的國酒,而這項奇蹟也改寫了歷史記錄。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