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2020-12-23 阿東原創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村

在1989年的春季,河北張家口宣化區西郊下的村民和家人一道去給自家的田裡面放水,進行一年一度的春季農田灌溉,按說不難,可過了大半天卻不見水位上漲,他們就到地裡去察看田裡面出現兩個巨大漩渦,水都從這兩個漩渦裡面流走了,當時村民斷了水源往下一看,居然是兩座古墓,他馬上上報當地文物保管所。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墓葬位置

經過清理,六角形墓墓門很快暴露在了考古人員面前。當時的清理工作很大,因為被灌進去的水量太大了,所有東西都被陷在淤泥裡,就算如此,考古人員很快發現這個並不大的墓室裡邊好像沒有發現棺槨,不過在清理的時候,他們在墓室靠北邊一側發現許多寫有漢字和梵文的木頭殘片,但這些殘片數量 遠遠不夠拼成一個棺槨,從位置上看,這個墓葬和1號墓相隔僅50米,從結構上判斷,這2號墓應該也是一個遼代的墓葬,可遼代文字是漢字和契丹文才對,怎麼這墓卻是漢字和梵文呢,因為遼代存在的時間不長,歷史上存在的信息不多,接下來又該怎麼去解開這些謎團呢?

木箱上的文字和尺寸

這時發掘的3號墓隊員有上新的發現,在清理墓葬時候直接就看見木箱了,木箱為長方形,長1米,寬60釐米,高60釐米,這箱子上有個特徵是跟2號墓的木質殘片是一樣的,也寫著漢字和梵文兩種文字,2號墓裡木質殘片之謎也解開了,它不是棺槨,拼合起來應該是一個同樣的箱子,打開箱子一看,箱子是一個大號的骨灰盒,不僅2號墓和3號墓這樣,考古人員在查閱1號墓的資料時發現也有類似跡象,由此可以判斷當時宣化地區人死之後火化下葬是當時的習俗。

古代火化圖

在古代唐代以前,中原地區以棺葬為主,火葬習俗只有在一些邊遠地區的民族才有,但在唐代以後,佛教開始在中原盛行,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死後留下了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舍利子,後來佛祖的弟子也紛紛效仿火化,所以信奉佛教的遼金地區很早也把火化當成了習俗,這是這三座墓的共同點,不同的是1號墓發現了人臉面具,2、3號墓卻沒有。

墓誌提供的信息

當找到2、3號墓的墓誌時候,發現1號墓跟2、3號墓是有關聯的,不僅有關聯而正因為這種關聯那個木雕人臉謎團還在擴大,考古人員打開墓誌發現,2號墓墓主叫張恭誘,3號墓墓主叫張世本,原1號墓墓主叫張世卿,他們都是一家人,有著親緣關係,其中3號墓張世本還跟1號墓同輩。

《備經圖》

經過清理,兩座墓室色彩豔麗的壁畫逐漸顯露出了它們的模樣,很顯然這些畫好描繪的是遼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東南壁上是一幅《備經圖》,畫的已有研究墓主人生前修習佛禮的場景。

《備茶圖》

西南壁是一幅《備茶圖》,對於今天來說研究遼代人的飲茶習慣這是寶貴的素材。

二十八星宿圖

3號墓的壁畫一個侍女執盞挑燈,顯然是一派祥和平淡的貴族生活氣息,最讓考古員驚嘆的是這兩座墓葬的鑿井都以放射狀的圓形畫法繪製了二十八星宿圖,還有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圖案,在當時發現1號墓張世卿的墓室頂部也有著同樣的圖案。據專家考證說,二十八星宿圖早在公元7世紀作為佛教文化當中用來佔卜的亞文化已經傳入中國,張氏家族人把這種星象圖繪在墓頂上這是因為他們相信的人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仍然可以看到生前所在的人間,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順利返回。至於其他牆壁上的壁畫則是視死如視生的觀念體現。

1993年5月展開大規模的墓葬勘探

到發掘工作結束,1號墓的森雕人臉畫具之謎還是無法破解。再過4年,考古人員在這三座墓葬附近又陸續發現了2座兩座張氏家族墓葬,有點可惜的是這兩座墓葬已經被盜了,幾乎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有一點就是,墓室的壁畫有所保存,它們的繪畫內容和風格與之前發現的3座墓是如出一轍,就因為這樣,這件事又引起上級文物部門的重視。

1993年5月開始當地考古部門在下八裡村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墓葬勘探,前後也發現了好幾座張氏家族的墓葬,其中被命名為7號、8號、9號、10號的4座墓保存完好,都是聜的磚室墓葬,當時這一發現被評定為年底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各種烹調好的菜餚水果

清理完7號墓填土後,一座磚砌木門出現在了大家面前,有一件東西讓人覺得奇怪,那就是這扇歷經近一千年的木門上竟然掛著一把封閉完好的鐵鎖,緊接著考古人員又有了一個意外發現,就是門上邊居然還留下了鑰匙,當墓門打開走進後室的時候,在正中整整齊齊擺放著兩張供桌兩把木椅,供桌上擺滿了精美器具,經過考古人員仔細辨認,供桌上擺著秋梨、葡萄、棗子、板慄和各種烹調好的菜餚。考古員在墓的牆角還發現了一個密封的雞腿瓶,經國家文物鑑定中心檢測,這個瓶子裡邊裝著900年前用葡萄釀造的國酒,而這項奇蹟也改寫了歷史記錄。

#考

相關焦點

  • 中國考古界「奧斯卡」揭曉 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憾失「十大」
    其中一座墓出土的綠釉扁身單孔雞冠壺也是遼代早期墓中常見的器物,最能反映契丹民族的習俗和特點。此次被盜石室墓的發掘,價值要大於張家窯林場其他墓葬。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 去年取得重大考古發現為此,瀋陽市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康平縣張家窯林場遼墓群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獲批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項目開展時間為2016年至2017年。
  • 遼代古墓壁畫賞析
    遼代古墓壁畫賞析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11-17 宣化是中國最古老的郡縣之一,早在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這裡屬於上谷郡,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西漢時李廣擊匈奴,都以此為重要據點唐代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在此修建雄武城。
  • 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戰國秦漢考古
    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乎從無到有的考古,在城址、墓 葬、聚落以及長城等眾多遺蹟中,發掘整理出戰國秦漢留在河北大地的豐厚遺產,匯出那個時代近700年的輝煌。 一、戰國考古 河北戰國考古主要圍繞燕、趙、中山三國都城及相關墓葬、長城資源展開調查與發掘,並發現大量一般性城邑及聚落遺址等。
  • 浙江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群 證明姑蔑之說非空穴來風
    中新網衢州12月10日電(童笑雨)「浙江衢州的西周土墩墓葬群中,無論是出土的成套青銅車馬器,還是土墩營建方式、陶瓷器製作工藝,都體現了特別的區域文化風格,與于越文化有所不同。」12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員張森接受採訪時說,這證明史書中所記載的「姑蔑」族群並非空穴來風。
  • 古「濟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還原數千年「清明上河圖」
    其中,龍山時期小、中型墓中基本都出土隨葬品,大型墓正在清理中,已清理出墓葬西側二層臺,陪葬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鬹等器物多件。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唐代墓葬,墓地規劃清晰,都為磚室墓。東西向排列三排。尤其該墓地墓葬形制特色鮮明,「扇形」、「馬蹄形」墓室為迄今為止山東唐墓僅見,「馬蹄形」形制墓室帶有明顯的河北因素。
  • 河北石家莊周家莊墓地初步推斷系商代後期貴族墓葬群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0日電(記者高博)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工作,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墓地已發掘墓葬22座,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經考古專家初步判斷,該墓地是商代後期具有一定規格的貴族墓葬群。
  •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2019年至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金中都城牆遺址西城牆、南城牆及周邊進行了考古發掘。記者今天(1月13日)從北京文物局獲悉,此次發掘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也被今人知曉。
  • 2014年,三門峽發現831座墓葬,是殘酷的人殉,還是沉睡的軍團
    墓葬群考古人員初步推測,這應該是一處部落墓葬。隨著發掘的逐步深入,考古人員否定了之前的觀點,原因就是此處墓葬的形式跟以往的大不同。河北自古屬於中原地區,中原地區的墓葬特點是在陵區從上往下挖一個深坑,然後將棺槨放入,蓋上封土,這種方式下葬的墓叫做方坑豎穴墓。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並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 遼代陶瓷及宋遼制瓷的相互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遼代中後期,佛教的傳入也對契丹器物紋飾題材起到一定影響,赤峰寧城縣出土的一件模印迦陵頻伽紋的黃釉提梁壺即為重要佐證,佛教形象中大型的塑像更是藝術珍品。   耶律羽之墓·白釉雞冠壺           唐代白釉提梁壺·河北博物院同時期幾座遼代早期墓葬如北京趙德均墓、赤峰贈衛國王駙馬墓、阿魯科爾沁寶山墓及耶律羽之墓均出土大量壺、瓶、罐、盤碗等日用瓷器,除外域輸入的耀州窯
  • 遼代帝王陵墓和其他朝代有什麼區別?
    此外,根據「南嶺」西側山脊上的石牆遺蹟,考古專家提出祖陵陵園可分為主陵區和陪葬陵區的新認識。以此為基礎,從 2007 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祖陵考古隊,對陵園內 1 號陪葬墓和陵外龜趺山太祖紀功碑樓基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2008 年又對龜趺、陵區內殿遺址及陪葬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取得了重要的學術資料。
  • 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120座墓葬!填補空白!錫盟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發掘最新消息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位於錫林郭勒盟境內的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有了新進展根據2座已發掘完畢墓葬的結構及出土遺物特徵初步將墓葬年代定為公元1世紀左右相當於東漢前期吉呼郎圖墓群位於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
  • 月馨整理:正式刊佈的唐代紀年墓葬索引(下)
    527  河北宣化        844  蘇子矜&王氏雄武軍押衙,雲麾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        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紀年唐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7期- M2。
  • 千年古墓發掘到一瓶老酒,考古專家大膽喝了口,黯然地說了2個字
    其實早在1974年,就有人曾品嘗過古墓中的千年美酒,這位專家名叫馮永謙,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1974年的夏天,在法庫縣葉茂臺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出土了一個古墓群,經調查發現,此古墓是遼丞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蕭義是遼太祖時首任宰相蕭敵魯的後人,於1105年獲封北府丞相,佐理軍國之大政。
  • 遠古墓葬群現世,其中手骨神秘移位,詭異現象令人不解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的一個名叫楊官寨的遺址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清理一座明代家族墓地時,卻突然發現了另一個奇怪的墓葬。裡邊的東西和明代墓葬的完全不同,卻和上世紀50年代的廟底溝文化風格極其接近。廟底溝文化是我國上世紀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它是遠古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時期,距今大概在四五千年左右。
  • 僅次於秦始皇墓的考古發掘——絳縣倗國大墓
    經運城市、絳縣兩級文物部門探測,這是一片以前未發現的西周墓葬群,其中不乏大型墓葬。從被盜的3號墓的情形推測,墓主人應是周代諸侯國國君級的人物。從2004年10月開始,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局和絳縣文物旅遊局組成了絳縣橫北西周墓地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工作隊,發掘工作前後分為三期。在2007年11月基本完工,2008年年初才真正收尾的3年多時間內,考古隊發掘面積達到35000平方米,發掘墓葬1326座。墓葬中出土銅、陶、蚌、貝、漆、玉以及織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級之高、價值之重大、數量之眾多,蔚為大觀。
  • 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 記者11月17日從自治區文旅廳了解到,2020年度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考古發掘結束。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寨山石城考古新發現:首次全面揭露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鑑於寨山石城與石峁遺址在文化內涵上的緊密關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府谷縣文管辦對寨山石城進行了發掘,清理了南部城牆外立面,清理長度約60米,發現兩座保存較好的馬面,初步了解到寨山城牆的年代、結構和砌築方式。墓主口部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