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遼寧省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雖未最終上榜「十大」,但入圍候選名單。墓主的身份目前雖未揭開,有人提出墓群可能是遼國南院大王家族墓。
契丹族曾經馳騁於中國北方草原,在唐代末年建立起輝煌一時的大遼國,於元朝之後逐漸銷聲匿跡。在金庸小說中蕭峰助耶律洪基平息叛亂後受封為南院大王,讓我們對於契丹族有了生動的了解。
墓群中發現一座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國內罕見的金面具和銀絲網絡,並在遼墓中首次出土了白釉黑、褐彩梅瓶。
長白山遺址全景航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契丹貴族墓圖:左邊的墓為發現的結構完整、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這是墓道內半圓形額牆。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這張照片是墓門打開時的原始場景,是東耳室裡隨葬品。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於盜墓者手下搶救性發掘
墓群位於瀋陽市康平縣沙金臺鄉張家窯林場西部的長白山區域,它的發掘始於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搶救性發掘被盜石室墓一座。
2015年12月7日,當地農民發現一夥盜墓賊正準備盜這座墓,報警後警方控制現場,保護了這座遼墓。與此同時,瀋陽市考古研究所馬上介入。
考古界一般冬季入九便不再現場考古作業,但這次在三九天考古人員工作了一個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由於墓主身上穿的銀絲網絡,太珍貴了,考古人員根本不敢直接用工具取,便先送到博物館專業實驗室進行。
契丹民族發源於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上遊。唐末崛起於北方草原,由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創立契丹國。947年,耶律德光統一中國北方,改國號為遼。1125年,遼國為金所滅。遼王朝一度國勢強盛,地域寬廣,曾縱橫馳聘歐亞草原,雄踞北方二百餘年,與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三分而治。有遼一代創造出輝煌繁盛的草原文明,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推動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進程。
這是清理後的金面具。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墓主穿銀絲網絡戴金面具 推測為契丹貴族
該墓為一座近方形石築券頂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主人的葬具為木棺,骨殖上著銀絲網絡,頭北腳南,頭部戴銀鎏金面具。在當時,身穿銀絲網絡、頭戴銀鎏金面具的墓葬在瀋陽還是首次發現。
隨葬品多出土於墓室及甬道內,有銀質馬鞍橋、綠釉雞冠壺、白瓷碗、篦齒紋陶壺、磨石、鐵劍、鐵燈、銅鎏金馬具及鐵馬鐙等。墓室西北角還發現羊頭骨一具。
墓主的隨葬品中還有一件銀蹀躞(diéxiè)帶。什麼叫蹀躞帶呢?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將其官階體現出來。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帶便被稱呼為「蹀躞帶」。蹀躞帶除實用、裝飾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級,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用玉帶,是最高等級。蹀躞帶上裝飾的質料和數目的多少表示用者身份的高低,一至二品用金銙,三至六品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用銀銙。
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情況推測,該墓年代為遼代早期,墓主身份為契丹貴族。
這是一件金屬器--銀制的「禽獸萄葡鏡」,做工精巧,古樸大方。 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這是一件瑪瑙豬形器,為某帶把手器物的飾件,器身為黃色,有三處凸起帶有紅色俏色,十分精美。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此次發掘價值大於張家窯林場其他墓葬
張家窯遼墓群是1980年春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墓群位於康平縣張家窯林場境內,距康平縣城約50公裡。當時各墓可見1.5米的封土堆,上覆蓋褐紅色的碎石片,有的墓頂已經塌陷。到現場的考古人員對其中一座進行了清理,編號為一號墓。
1993年5月,沙金臺鄉文化站曾報告張家窯遼墓群被盜,考古人員發現被盜的墓葬墓頂早已坍塌,盜墓者從東側挖掘,已經挖到墓壁。但墓室內還沒有攪亂,為防止墓群再次被盜,考古人員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在對之前張家窯墓群的考古中,發現有殘碎的少量人骨,還有銅鏡、銅鐲、鎏金銅環、瓷碗、鐵器等,還有夫婦合葬墓,隨葬器物與遼寧地區發現的契丹墓無大差異。其中一座墓出土的綠釉扁身單孔雞冠壺也是遼代早期墓中常見的器物,最能反映契丹民族的習俗和特點。
此次被盜石室墓的發掘,價值要大於張家窯林場其他墓葬。
申請主動性考古發掘 去年取得重大考古發現
為此,瀋陽市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康平縣張家窯林場遼墓群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獲批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項目開展時間為2016年至2017年。
2016年,考古工作重點是柳條通墓葬區,勘探面積27000平方米,發掘面積360平方米,共計發掘墓葬6座,均為單室石室墓。墓葬均被盜掘,僅出土銅鐵器、陶瓷器等隨葬品14件。
2017年4月至11月,對該墓群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共清理遼代大型磚室墓和中小型石室墓9座,發現1座結構完整、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3座墓葬隨葬品組合完整,總計出土隨葬品500餘件,並且發現有金和銀鎏金面具、銀絲網絡、鏤空金冠、木製棺槨等高等級葬具。
出土的黃金面具、完整銀絲網絡屬國內罕見
墓群可分為三個墓葬區,以I區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發現最為重要。I區共計發現6座墓葬,方向均東南向。三座大型磚室墓均由階梯墓道、墓門、甬道、東西耳室和主室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八角形等,主室的直徑(邊長)均在4-4.5米左右,耳室的直徑(邊長)在1-1.5米左右。
出土了高等級契丹貴族的斂葬用具,金和銀鎏金面具各1個,銀絲網絡3套,鏤空金冠1個。墓葬均為單人葬,仰身直肢,頭部向東。
此次出土的完整銀絲網絡和純金面具在國內是十分罕見的,以往僅在陳國公主墓出土過。1986年出土的遼代第五世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的孫女陳國公主墓,公主就戴著黃金面具,身穿銀絲網絡。
銀絲網絡穿於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面具、套銀靴、佩首飾等。具有防止形體散亂的功用。這種風俗與契丹人意識中的祖靈崇拜和靈魂觀念相聯繫,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則神不離」的結果。同時,也是受漢人傳統禮制影響而形成,與中原漢墓中的「金縷玉衣」相似。
陳國公主的銀絲網絡全長168釐米,用直徑0.05~0.07釐米的細銀絲編制,由頭網、臂網、手網、胸背網、腹網、腿網、足網7個部分組成。網孔呈六邊形,縱橫相連。
而此考古發掘也出土了銀絲網絡和純金面具,可以推測墓主的身份十分高貴。這也讓我們對於墓主身份謎團的解開更多了一絲期待。
這是兩個白釉黑(褐)彩梅瓶,經國內專家鑑定,這兩個梅瓶為「海內孤品」(全世界僅存這兩件)。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兩件白釉黑、褐彩梅瓶均為孤品 首次於遼墓出土
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的時代範圍大致在10世紀中期至11世紀中期,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以及墓地排列等方面體現出了較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出土了一批珍稀精美的高等級隨葬品,特別是兩件白釉黑、褐彩梅瓶,為遼墓中首次出土。
白釉黑彩梅瓶
白釉黑彩梅瓶瓶體上用黑彩繪製圖案。圖案共有五隻動物,分別為一隻梅花鹿、一隻羊、兩條狗和一隻兔子,動物大小按照真實比例,鹿、羊、狗體積較大的四隻動物均勻分布在梅瓶的四個面,兩隻狗位置相對,中間有鹿和羊相隔,形成狗逐鹿和狗攆羊的場景。
兔子位於梅花鹿的下方,五隻動物均呈奔跑狀,奔跑方向一致,繪畫手法寫實生動,在動物上方和下方還繪有草葉紋圖案,以象徵草原。整體圖案構成一幅草原上獵狗狩獵的場景,畫面飽滿,造型傳神,有專家稱之為「秋山圖」。據專家初步鑑定,該器物上的圖案為國內首次發現,堪稱孤品,其價值不可估量。
此外,墓葬出土的玻璃器為研究遼代草原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線索。該墓群的發現對於遼代物質文化和契丹貴族墓葬制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於遼代墓葬的考古和科研工作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焦點問答】
解密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
1.該墓群緣何入圍201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結構完整、國內罕見金屬面具等等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專家介紹,現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的考古發掘,發現了結構完整、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墓群的時代也囊括了遼代的早中晚三個時期,並且在墓地的排列有一定規律,為研究遼代墓制提供了一些資料。並且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這其中包括國內罕見的金面具和完整的銀絲網絡,並首次在遼墓中出土了白釉黑、褐彩梅瓶。
2.契丹貴族死後為何戴面具?
源於民族獨特的殯葬文化
記者了解到,契丹貴族死後,部分人臉部覆有金屬製成的面具,質地有金、銀、銅和鎏金銀、銅五種,不同質地的面具應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級的反映,面具均按死者面型仿製。
製作程序如下:首先要按照戴面具者的臉型特徵,用木頭雕刻一個面具模型,然後把金屬薄片置於面具模型上,用槌在模型上慢慢打制,使其成型。這種金屬面具不僅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為何死後還要戴面具?有研究認為,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打魚狩獵,他們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久而久之,人們對自然產生敬畏,因此產生了契丹人獨特的喪葬習俗——樹葬。樹葬指的是人死後並不馬上埋葬,而是將屍體放在樹上,任自然風化,等屍體風乾後把屍骨重新撿起來埋葬。
在殮葬後,人們要定期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對停放在外側的屍體的美化和粉飾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遼代貴族墓葬中發現的金屬面具、銀絲網絡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了把屍體籠絡住,讓屍體變得更威嚴,而不會因為停屍時間過長導致屍體腐爛,影響主人生前的形象。
3.關於墓主身份有什麼推測?
專家推測可能是蕭峰原型南院大王
康平縣文體局黨委副書記孫會久介紹,2017年在康平縣張家窯林場考古發現的長白山東南坡的Ⅰ號墓葬區是一處大型高等級的契丹貴族墓地,極有可能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原型——契丹南院大王的家族墓。
「經過考古發現,I區為一處高等級契丹貴族家族墓地,共有大型磚室墓和中型石室墓各3座。大型磚室墓,均由階梯墓道、墓門、甬道、東西耳室和後室組成,墓門上方有高大的額牆。其中2號和4號墓發現了高等級木槨室和帶邊箱、棺箱棺槨葬具,1、3、4號墓發現了銀絲網絡,1號和4號兩座墓葬分別出土銀鎏金和純金面具。4號墓出土的白釉黑彩、褐彩梅瓶各1件,黑彩梅瓶圖案共有五隻動物,分別為一隻梅花鹿、一隻羊、兩條狗和一隻兔子,動物大小按照真實比例,動物均呈奔跑狀,奔跑方向一致,繪畫手法寫實生動,整體圖案構成一幅狩獵的場景,有專家稱之為」秋山圖「。褐彩梅瓶圖案為有五朵盛開的牡丹花,每朵牡丹花周圍有枝葉和花骨朵紋飾纏繞,整體紋飾布局飽滿、繪畫細緻、圖案精美。這兩種紋飾圖案此前從未出現,白釉黑褐彩的裝飾工藝也是首次發現於遼代墓葬中。對於遼代陶瓷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墓群三座大型磚室墓的形制規模、葬具及隨葬品等級都顯示墓主人是屬於王一級的貴族身份,按照當時的規定,沒有這個身份,即使很有錢,也不可能用這個規制。」
此外,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距離這個墓群最近的遼代城址是8.9公裡外的遼遂州城,現在是彰武縣四合城。遼史﹒地理志載「遂州,本高州地,南王府五帳放牧於此」,也就是說遼代南王府與遂州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墓群主人極有可能來源於遂州,與南院大王家族有關。「孫會久介紹,而蕭峰就是遼道宗耶律隆基時期的南院大王,那麼這個墓群也極有可能是南院大王蕭峰原型的家族墓。
4.康平在遼代處於何種地位?
有143個遼金村落遺址 是遼代經濟發達地區
康平縣文體局黨委副書記孫會久介紹,長白山東南坡Ⅰ號墓葬區的出土也進一步證明了康平在遼代是屬於經濟發達、人口繁衍旺盛的地區。「醫巫閭山以東、遼河以西都是遼代經濟發達、農業生產先進的地方,而康平就處於這個地區,所以康平在遼代並不是蠻荒之地,而是繁榮之都。」此外,康平有143個遼金村落遺址,遍布城鄉各地,現在的行政村有161個。「說明遼代康平的村落布局和規模與現在差不多。」孫會久介紹。
位於康平的遼代祺州城還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頭下軍州。頭下軍州(也稱頭下州軍,頭下又作投下),是遼朝貴族的領地。契丹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在對中原戰爭中掠獲大量俘虜,朝廷為了安置和管理這些俘虜及貴族的奴隸,設置州城,即為頭下軍州。而諸王、外戚、大臣以下不能設置頭下軍州,只能設頭下縣、頭下城、頭下堡。
頭下軍州既依附於所屬領主又依附於朝廷。頭下軍州所徵賦稅歸頭下所有,而酒稅要上繳朝廷。
5.對於墓群的保護等方面未來有何計劃?
諸多未解之謎將被解開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方面表示,目前,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與北京大學、遼寧省博物館的文保技術部門達成合作意向,將共同對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物加以有效保護。今年還將對墓群周圍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
「我們的主動考古發掘是帶著課題來做的。課題就是對遼代的契丹貴族墓葬葬俗和葬制進行了解,雖然我們目前發掘的墓葬排列存在著一定規律,而且出土了精美的遼代文物,它反映了遼代文化的一部分,這個墓地周邊有沒有墓園、有沒有祭祀的場所、有沒有守冢人的遺存,需要進一步去研究了解。墓主人的身世之謎、絕世梅瓶的的身世來歷、實驗室考古是否會有新的發現?張家窯林範圍內是否還有其他重要的高等級墓群和遺址,諸多未解之謎終將被一一解開」。
遼寧省曾入選年度10大的考古發現
從199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行每個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標準要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每項考古發掘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在發掘過程中,必須依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考古發掘,保證考古發掘的科學質量;考古新發現的內容評選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要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所謂新發現,是指這項考古發現除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之外,還要在中國考古濱學科發展上具有新的內容信息和新的認識。
我省曾獲得「十大」的考古發現
2015年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
2011年 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
2004年 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
2003年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9年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1997年 遼寧綏中縣石碑地秦漢遺址
1996年 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
1993年 遼寧綏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朱柏玲 胡婷婷
聊沈客戶端編輯 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