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遊牧民族東胡和後來的鮮卑,長期依附於塞北或中原的各路霸主,直到大唐安史之亂之後,契丹人開始獨立發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帝國。
早在北魏時期,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又延續了93年。
遼國疆域是宋王朝的兩倍: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西歐文獻「契丹」就寫成Khitay。轉寫成俄語字母就是Китай(kitai)。所以俄文稱中國為Китай(kitai)就是來自契丹。
公元907年,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徵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公元925年遼太祖率兵親徵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
阿保機創建奴隸制國家後,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制定法律,修建都城,製造文字,此後繼續向外擴張。西打倒甘州回鶻,東滅渤海國,南佔燕雲十六州。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築起都城、市鎮。而其遊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缽(契丹語「行宮」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使漢人為其開墾農田,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製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
翁博文物公司館藏遼代純金碗
翁博文物公司館藏遼代金佛像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據史書記載,契丹原來沒有文字,建立的遼王朝後,由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曾參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先後創製了兩種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記錄契丹語。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別不是因為字寫得大小,而是因為創製時間的先後和拼音程度的強弱。先創製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備的稱大字,後創製的拼音形式比較完備的稱小字。
翁博文物公司館藏遼代文物
翁博文物公司館藏遼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