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窯筆記‖遼代契丹銘文玉雕大肚彌勒佛像

2021-02-19 印象本溪

庚子大疫,華夏全民禁足,全球水深火熱。6月9日晚19點,跟往常一樣,山東萊州的小曲準時在朋友圈推送展示圖售賣藏品,每個藏品只展示一張圖片,我飛快地翻看每個藏品的圖片,挑選喜歡的藏品,再把看好的藏品圖片發給小曲問價、進一步看圖片確認要否、轉款,整個過程不會超過1分鐘。小曲朋友圈買貨的粉絲很多,動作慢了、猶豫了、甚至你信譽不好,東西就出手了,你就沒有機會在朋友圈買到喜歡的藏品。這種環境鍛鍊了我在網絡淘寶的快速反應能力,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忽然,一個石雕的大肚彌勒佛像映入眼帘,佛像的鏤空底座十分精緻古樸,看包漿氣韻起碼是明代的雕像,我馬上將藏品傳給小曲,問價、看圖。由於是老朋友交易很多次、彼此建立了默契和良好的信譽,小曲每次都能首先回復,並發來4張不同側面的圖片,我十幾秒鐘便確認轉款購買了這件藏品。

過了4天,我收到了小曲從山東發來的快遞,便漫不經心地打開包裝,把佛像和底座放到桌上,仔細端詳著令我傾心的佛像底座。只見灰色的玉石上鏤空的五個山形相互垂連,似千萬年鐘乳石大氣磅礴,似大唐石窟神秘幽遠,似佛家蓮瓣聖潔靜謐。底邊右側早年受損,稍有殘缺。底部中心有一長方形的開口,便於存放穩固,兩側是前面石窟的延伸,後面平素無紋但右側似乎有字。我馬上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果然有4個字,跟漢字筆畫很像,卻一個字也辨不得。字的結構雖然較為鬆散,但筆畫刻寫堅實有力,字口氧化風化生成的白漿與底座表面吻合一致,是原刻無疑。我連忙拿著底座讓隔壁的藏友小劉辨認,看了半天,小劉也不認得,最後他恍然大悟地說,這應該是契丹小字。我再看這幾個字,用手機上網搜索契丹文字詞條對照,果然是契丹文字。

玉石底座發現了契丹銘文,頓時,我對這尊大肚彌勒佛像另眼相看起來,佛像跟底座是一起的同時期的,很顯然,這是一尊極為少見的遼代玉石佛像。起初,由於佛像頭後部開裂粘合、鼻子、右手和衣服下擺不同程度殘損,我並沒有看重這尊佛像,反倒格外珍視底座。我把佛像捧在手裡,看得凝神靜氣。只見一個圓光智慧的大腦突出了前庭,一雙福氣的胖耳垂過雙肩,半圓祥和的雙眉如燕在飛,喜氣燕尾紋的眼角向耳後伸展,半圓橫伸的蛙嘴含笑微張,飽滿的兩腮連著圓潤的下顎,可惜鼻子和眼睛殘損。左手持手釧,右手持布袋,身披交領長袍,坦胸露出大肚,開懷盤坐,衣袍圍襯身邊,呈慈祥快樂之法像。背面是簡單的一道衣領橫紋、兩道衣袍的豎紋。此像肥頭胖耳,開臉吉祥,胸膛寬闊,衣裙邊襯蜿曲如蛇,具有典型遼代佛像的寫實性。這與明清大肚彌勒佛像的笑口大張、胸膛壯碩、大肚突出、右手持釧、伸腳閒適的形態還是區別很大的。

意外得到了契丹銘文的大肚彌勒佛像,我深知此像的珍貴和意義非同一般。經萊州小曲介紹,山東萊州地區的百姓自古信奉佛教,一般家庭客廳正面的邊牆都砌有一個方形的壁龕,龕裡面擺放著佛像,龕外用紅布遮擋著。每月的初一、十五,主人都會把佛像請出來放到供桌上,擺上供品,燒香祭拜,納福納財,祈求平安。這尊大肚彌勒佛是從山東省萊州市路格莊一個70多歲的老漢家裡收來的,老漢在家裡一直供奉著這尊佛像。小曲還說,這尊佛像的玉質是萊州玉,就是當地出產的玉種。萊州玉質地細膩,有滑感,有褐紅色、黑色、黃色、綠色、灰色、綠中泛黃色等,呈蠟狀光澤,質地較軟,硬度為1-2.5度。這尊佛像高8.2釐米,長10.1釐米,寬4.6釐米。從佛像底部中心位置可以看出玉質的原色是綠中泛黃,由於歷經漫長時間的氧化和風化,佛像的外表已變為黃褐色,局部失水鈣化呈現白斑。用手稍作盤摸,酥糯的質感螢光透潤。佛像底座長11.7釐米,高5.4釐米,寬4.7釐米,原本是灰色,表面氧化風化形成一層白漿,鏤空的凹處積滿了灰塵。

為了弄清契丹銘文的含義,我把佛像的圖片傳給了本溪博物館副館長梁志龍。他說,這尊佛像罕見,銘文不認識。當時,梁館長在桓仁考察,約好2天後回溪聯繫專家解讀。很快,梁館長聯繫了遼寧師範大學教授、中國遼金史學會副會長、遼金史契丹文字的專家都興智。他回覆說:「梁館長,這幾個字不敢認。契丹字有兩種,肯定不是契丹小字。如果是契丹大字,一個不識。」這樣的結果令我有些茫然。梁館長隨後說:「都興智是省內權威,他認不得這尊佛像銘文,那只有找國內的權威劉鳳翥,但我聯繫不上,劉教授是目前唯一識得少數契丹大字的專家。」

公元907年契丹王朝建立以後,神冊五年(920年)耶律魯不古和耶律突呂不創製了契丹大字。925年耶律迭刺又創製了契丹小字,兩種契丹文字和漢字在遼代並行使用。遼代滅亡以後,明昌二年(1191年)金朝明令廢除契丹文字,至元明時已無人能識,成為死文字。這尊佛像底座刻寫的契丹大字雖然沒有破譯,但它向我們證明了雕刻的年代,即公元920-1191年。大肚彌勒佛的原形來源於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的契此和尚。他體態肥胖,大腹便便,錫杖上常常掛著一個布袋雲遊化緣,故稱「布袋和尚」。契此在明州嶽林寺的磐石上圓寂前留下偈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北宋崇寧三年,嶽林寺主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從此大肚彌勒佛的形象便流傳開來。宋高宗紹興年以後佛閣塑像屢遭焚毀,原像不存。現有南宋梁楷(1150年出生,南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曾為畫院待詔)《布袋和尚圖》、《布袋和尚行腳圖》、《布袋圖》,南宋法常(活躍於13世紀60-80年代)《布袋和尚圖》等4幅繪畫傳世。這幾幅畫表現了契此和尚的生活形象,而不是大肚彌勒佛像,繪畫年代也要晚於這尊玉雕大肚彌勒佛像。從五代契此和尚演化為遼代大肚彌勒佛,再演化為宋代布袋和尚的世俗形象,這體現了宋遼時期南北多民族的文化交流。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大肚彌勒佛像,也是最接近契此和尚生前原貌的雕像。這尊佛像端坐於玉石底座上,是否暗示著契此在磐石上圓寂時留下的偈言呢?佛像的契丹銘文與契此和尚是否有關係呢?這些問題只能留待方家進行研究。

由於遼代書禁甚嚴和戰亂等原因,契丹文字的書籍沒有流傳下來。現有契丹文字資料基本都是20世紀以來發現的碑刻、錢幣、符牌、銅鏡、印章、陶瓷、墨書題字等,以出土墓誌碑文較多,其他銘文實物少見。這尊大肚彌勒佛像是罕見的實物資料,也是首次在佛像上發現契丹銘文。同時,遼國的疆域廣闊,是當時趙宋王朝的兩倍,其東臨北海、東海、渤海、黃海,此尊佛像的玉材取自煙臺的萊州玉,佛像又出自萊州,而萊州位於渤海灣,屬於遼國的疆域,這對於遼國疆域萊州的歷史研究和遼代的佛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彌勒佛是寬容和善智慧快樂的化身,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傳的一尊佛。他福佑人民善良愉悅祥和之氣,蘊含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他是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相關焦點

  • 溪窯筆記——遼代契丹銘文大肚彌勒佛像
    我連忙拿著底座讓隔壁的藏友小劉辨認,看了半天,小劉也不認得,最後他恍然大悟地說,這應該是契丹小字。我再看這幾個字,用手機上網搜索契丹文字對照,果然是契丹文字。 玉石底座發現了契丹銘文,頓時,我對這尊大肚彌勒佛像另眼相看起來,佛像跟底座是一起的同時期的,很顯然,這是一尊極為少見的遼代玉石佛像。
  • 遼代佛像之美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907年稱「天皇帝」,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國號「契丹」。947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
  • 瑞巖彌勒佛:江南第一佛,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大肚彌勒造像
    而斑駁的大佛像,至今屹立在東南沿海的一座山下,依然笑口常開,俯視著人間,仿佛在嘲笑這一切繁華,一切歷史的勾心鬥角,都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始建於元朝至正年間的——瑞巖彌勒佛造像,是當今中國現存古代最為龐大的大肚彌勒佛雕像,這樣類型的彌勒佛,又被人稱之為布袋和尚。
  • 寺廟佛像雕刻石雕大肚彌勒佛漢白玉布袋和尚石雕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石雕彌勒佛-凱巖石業彌勒佛像的雕塑形象為菩薩相,表現的是彌勒佛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
  • ⑤《遼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遼藏孤品經卷宣紙捲軸長11米彩色原樣影印
    《遼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遼藏孤品經卷,正版宣紙11米長捲軸,宣紙彩色原樣影印《遼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遼藏孤品經卷,正版宣紙11米長捲軸,宣紙彩色原樣影印。遼藏孤品經卷在中國歷代刊刻的大藏經中,《契丹藏》僅畧晚於北宋時期開雕於四川的《開寳藏》,其內容則在《開寳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華嚴經隨品贊》《一切佛菩薩名集》《隨願往生集》《釋摩訶衍論》《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義釋演秘鈔》及《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當時流傳於北方的特有經論譯本。
  • 最貴3900萬,你戴的彌勒佛像值錢嗎?史上價格最高的30尊彌勒佛
    為什麼很多人戴彌勒佛或者在家中、店裡或者公司裡擺放彌勒佛像呢?這是因為彌勒佛是一尊福佛,佩戴或者供奉彌勒佛像能帶來福氣。德化窯白釉彌勒佛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彌勒佛的造像總是以大肚、袒胸露腹和可掬的笑容為特徵,這些特徵表示「量大福大」,彌勒佛像時刻提醒世人要包容。正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能容天下之難事,福氣自然就來了。
  • 送子彌勒——那個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是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尤其是那副耐人尋味的處世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不僅是幸福生活的偶像,同時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徵,被人們賦予「送子彌勒」稱號。這肚大腰圓的「送子彌勒」,居然與送子觀音一樣,享受人間不息的香火。
  • 鐵騎帝國 契丹索跡:鬼方分享遼寧省博物館遼代文物
    鬼方分享:遼寧省博物館遼代文物鐵騎帝國 契丹索跡契丹族屬東胡鮮卑族系,世居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公元4世紀始見於史書記載,到唐末先後經歷古八部、大賀氏和遙輦氏聯盟三個時期。公元916年,迭剌部夷離堇兼聯盟軍事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後改遼、大契丹、大遼)政權。遼朝極盛時期,疆域南據燕雲,北至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西近阿爾泰山,是繼匈奴、鮮卑、突厥、回鶻之後在北方興起的又一個對中原產生巨大影響的遊牧政權。歷史上,遼寧地區是遼王朝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發現的大量遼代遺蹟遺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經的輝煌和遼文化的獨特魅力。
  • 蹀躞帶玉,金冠紫袍:「旅居」中原的馬背政權,遼代契丹官服演變
    而在遼代這個多民族交融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官服又有著怎樣的特點?他們如何將中原文化融入到自己民族的服飾之中?以皮毛為衣,穿著甲冑上朝——遼代契丹民族的官服體系在遼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這體現出了當時契丹民族的官服特點,契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漠北,以畜牧業為生。
  • 中國考古界「奧斯卡」揭曉 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憾失「十大」
    墓群中發現一座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國內罕見的金面具和銀絲網絡,並在遼墓中首次出土了白釉黑、褐彩梅瓶。長白山遺址全景航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契丹貴族墓圖:左邊的墓為發現的結構完整、未經盜掘的大型遼代磚室墓。康平縣文體局供圖 這是墓道內半圓形額牆。
  • 【佛像】河北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的顛沛流離
    他眼前的這尊佛像如真人大小,表情平靜祥和,雙手結禪定印,袈裟紋理自然,巍巍然深具禪意。他當即表示要買下,卻被告知這尊佛像已經被日本人買走了。面對如此精美稀罕的造像,帕金斯基自然不肯放棄。在多方打探之後,他最終從日本人處得知,這尊羅漢像來自距北京西南方130公裡的河北省易縣八佛窪的某個山洞中。睒子洞。
  • 大遼契丹帝國
    而契丹發源地,就是在這裡。隋唐之始,契丹又歸屬中原政權,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密切合作,所以,契丹早期文化裡顯現出濃重的唐朝風韻。他們廣泛吸收中原文化,形成了強大的契丹聯盟,在公元947年,改稱大遼。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朝克圖山中發現了遼初的皇族顯貴耶律羽之的墓誌資料中,明確地記錄了契丹的發源歷史。
  • 彌勒真彌勒,彌勒菩薩大肚子是怎麼來的
    酷似彌勒的男子那是不是彌勒菩薩就是這個模樣呢,其實不是的,咱們接下來一起看看彌勒菩薩現在這個形象是怎麼來的。據說,彌勒菩薩現在的造型,是以五代一個布袋和尚的原型為基礎塑造的,關於這個布袋和尚呢,至今也沒有詳細的記載,不知姓名,不知來歷,自稱「契此」。他的形象身著僧衣,大腹便便,可能是僧衣不合身吧,一年四季都是敞著懷的,而且經常咧著嘴笑口常開。他的形象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 遼代契丹金銀器:一個神秘消失王朝的精美文物
    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至今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在他們眼裡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當時契丹民族的鼎盛狀況。迦陵頻伽是佛教中一種人首鳥身的神物,流行於唐、遼、西夏等朝,遼代造型延續了唐代花葉形尾的特點。不知哪位美少婦戴過這樣的金耳墜,那一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 遼朝---一個兩倍於宋代疆域的契丹王朝
    遼國疆域是宋王朝的兩倍: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西歐文獻「契丹」就寫成Khitay。轉寫成俄語字母就是Китай(kitai)。
  • 各個時期彌勒菩薩像之變化
    隨著有關彌勒淨土的主要經典的譯出,南北朝時期成為彌勒淨土信仰發展中一個重要時期。彌勒淨土信仰在中土盛行,也使得彌勒造像成為這一時期的造像風尚,其數量在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中,僅次於釋迦而居於第二位。       大約在五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上生」的交腳彌勒菩薩與「下生」的交腳彌勒佛並存,延續到六世紀初葉。四、倚坐彌勒佛像
  • 「佛妝」|宋遼契丹女子的面飾:黃面黑吻試佛妝,南人見疑北人誇
    在盛行佛教的遼國中後期, 佛教造像之風極度興盛, 並逐漸流行佛面貼金之法, 許多遼代佛教寺院殿內的佛像,均於面部及頭冠貼金。遼國契丹女子早前的面部塗色之俗受佛教思想以及佛像貼近之法的影響,而以如金色一般的黃色顏料作為"佛妝"的滿面塗色。宋人將遼國契丹女性的此種妝容稱為"佛妝"以及"佛妝"的產生,皆與遼代中後期社會普遍尊崇佛教有所關聯。
  • 【古城名地】遼代城池——獨莫城
    相傳,遼代以前,此地是一望無際的濱海灘涂,雜草樹木叢生,幾十裡不見人煙。遼佔領平州一帶後,遼有獨莫將軍率軍南徵,在此地安營紮寨,並在軍營周圍修築土埝,留有四門,名曰城。以土城圍營寨,便於防範,又利於管理。當時土城的規模,相當於今吳莊子、前獨莫城、後獨莫城、薛莊、趙莊等村的範圍。以後,軍隊班師,空遺此城,部分留下來的契丹士兵和附近的居民便來城內定居。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逐漸發展為幾個村莊。
  • 我國境內的彌勒(強巴)佛像中,有以下幾個「世界之最」
    根據佛經記載,彌勒佛現在兜率天內院「候補」,因為這個原因,彌勒佛也叫彌勒菩薩,位屬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所以通常我們見到的彌勒佛像分為「佛相」和「菩薩相」兩大類。從佛像造型上劃分,彌勒佛像又可分為站姿、善跏趺坐(即身體端坐於座上,兩腳自然下垂) 、半跏趺(單盤)、全跏趺坐等幾種。從根本上而言,彌勒佛像不論採用何種姿勢,都屬於佛像造型八大姿勢的範疇。
  • 彌勒佛的由來(玉雕擺件彌勒佛欣賞)
    彌勒佛的大肚和笑臉都是中國式的,另外,彌勒佛的寬容精神、博愛情懷對一般人來說,也更為樸素實在,無論是追求去彌勒淨土,還是等待彌勒降世救苦救難,反正彌勒的懷抱都是溫暖的。中國人對彌勒佛的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世信仰,上生信仰相信人死後可以往生彌勒淨土,下世信仰相信彌勒一定會降身人間,普度眾生。在這種信仰中,彌勒非常像基督教中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