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在0-1歲的年齡段,成長速度是最快的,長個長得快,增重也比較明顯。6個月前的母乳餵養(配方奶餵養),家長一般都還比較少操心,按需餵養即可。等到寶寶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家長們就開始忙碌了。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但米粉怎麼選擇?衝泡要注意哪些事項?
什麼時候給孩子加菜泥、肉泥?每次加的量應該多少?
除了維生素D,需不需要額外給寶寶補充營養素?
……
家有寶寶的每個家長,腦海中都會有這個或者那個疑問,需要上網搜索答案或者向專業人士比較有經驗的寶爸寶媽取經。但最讓爸爸媽媽鬧心的還是,孩子每頓都吃得很好,但卻越吃越瘦,每次體檢都在標準值的下限。
原因為何?其實不外乎下面4個原因。
原因一、吃進去的食物大都營養密度低
營養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的濃度。也就是說,食物不僅是提供能量,還得有助力寶寶成長的各種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打個比方,一日三餐給孩子餵米湯,孩子吃得很開心,也吃進去很多,但孩子是吃飽了,營養攝入卻不達標;而如果一天三頓都是寶寶急需的高鐵米粉,且每一餐裡都有肉、蛋、蔬菜、水果,這樣寶寶就既吃飽了又營養足夠了。
原因二、消化、吸收功能差
有的家長會發現,給孩子添加了什麼輔食,在孩子的便便裡就能找到答案。比如給孩子吃玉米,大便裡還能看到完整的玉米粒,而且大便的氣味還特別重,似乎食物消化得不夠完全。這種情況,哪怕孩子吃進去很多,但並沒有真正消化好,更別說吸收了。還有的小朋友,大便的性狀都很好,但每天排便量、排便次數很多,這其實是食物消化了,但是吸收不好。不管是吸收不好還是消化不好,食物的營養都沒有真正被孩子吸收和利用,自然長肉肉就很難了。
原因三、寶寶精力旺盛
寶寶由於性格不同,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寶寶比較文靜,就喜歡安安靜靜地坐著,不愛動;有的寶寶則天生好動,一刻也閒不下來,不愛靜。兩種不同性格的寶寶,運動量是差很多的。即使吃進去同樣的食物,獲得同樣的營養,但由於每天身體的消耗量不同,自然蓄積下來的能量也是有差別的。愛動的寶寶,一般會偏瘦一些。
原因四、疾病困擾
想要寶寶健康成長,身高體重都十分理想,一定要讓寶寶吃得好、睡得香。如果寶寶本身有一些先天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病等等,那寶寶的成長一定會受到影響;或者家長在照料寶寶的時候有所疏忽,導致寶寶過敏、驚嚇、摔傷等等,那身體上的不舒服也會導致寶寶精神狀態不好,影響寶寶的睡眠質量,進而導致寶寶不長肉。
看了以上四個原因,相信家長們一定也get到了「吃飽了≠營養就夠了」這個原理,如下我們再來說說家長們常見的3個餵養誤區,大家千萬別掉坑裡了。
誤區一、添加輔食後,母乳就不重要了
坊間一直有這樣的誤區,覺得6個月後的母乳就已經沒有營養,可以慢慢捨棄。再加上很多寶媽停完6個月的產假後上班,奔波忙碌之餘母乳產量有所下降,所以不少家長在給寶寶添加輔食後就慢慢不餵母乳了。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母乳的營養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寶寶1歲前還是以母乳為主。就算是添加了輔食,每天也應該至少喝一次奶。
誤區二、追著孩子餵飯
有的家長眼瞅著寶寶不長肉,心裡很著急,就一個勁地想讓寶寶多吃。每次都衝泡了一大碗米糊,哪怕寶寶已經明顯表現出不想吃了,也追著寶寶餵飯,連哄帶騙,一定要寶寶吃完才罷休。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導致寶寶厭食,還可能導致寶寶積食。一旦寶寶積食嚴重,吃進去的消化不了,那就不僅僅是不長肉了,還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
誤區三、自己製作寶寶米粉
有的家長很不信任商家的產品,總覺得商家一定是為了牟利使用了各種添加劑、防腐劑等等,所以寶寶的米粉也一定要自己製作才放心。但是育兒專家推薦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粉,其實是高鐵米粉,是滿足寶寶對鐵元素的需求。而家長自己製作的米粉,表面上看和商家製作的米粉沒有差異,但由於沒有添加鐵元素,其實並不真正適合寶寶。
權威發聲
關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具體每天吃多少,中國營養學會其實是有建議的。如下兩張圖,希望家長們能夠收藏起來,最好是能夠背誦起來,並且運用到給寶寶製作的輔食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