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在龐家村村民梁永家中交流科學養牛育牛技術。 唐璇博 攝
走進集寧區白海子鎮小東號行政村,藍天白雲之下,水泥路面乾淨整潔,兩旁一座座磚瓦房錯落有致,顯得格外寧靜祥和。而不遠處,人居環境整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幾年來,小東號行政村不僅發生了很大變化,駐村第一書記高志也經歷了一場「變形記」:多年前走出農村,如今帶著扶貧責任回到農村,用心用情努力為村民辦實事,成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貼心人。
記者見到高志時,他正靠在牆根與村民們嘮家常。咱們村在危房改造後「整體環境變好了,房屋整整齊齊,現在我們工作隊把重心放在了村裡環境整治上,爭取把咱們村的環境建設再提一個檔次,也希望大伙兒把各自家裡、院裡打掃乾淨,一起把我們村的環境衛生搞上去,咱們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2016年6月,高志被委派到小東號村委會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機關到村裡開展工作,雖然來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高志所面對的困難遠比想像中複雜。
小東號行政村位於集寧區東北部,由小東號村、三號村、龐家村、金秀店、仁義村5個自然村組成,常住人口103戶211人,平均年齡57歲,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39人,多為因病、因學、因殘致貧。村裡沒有產業,沒有集體經濟,村民僅靠土地流轉和最低生活保障維持生活,即使有想發展產業的,也苦於沒有資金,年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
「剛來小東號村,晚上經常睡不好,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總想著怎麼找準路子把工作做好,不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面對巨大的壓力,高志不斷思索著。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就加強學習惠農政策和扶貧政策;想了解村裡生產生活狀況,就多入戶、下地頭,與村兩委成員、農民群眾座談交流,徵求發展意見建議;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就與他們多交心,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用真情和真心感化他們。
「我是農村走出來的,再次回到農村,再難也要為鄉親們做些實事。」高志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首先要讓村級集體經濟「活」起來。小東號行政村屬於丘陵、平原結合地,草種豐富多樣。通過摸底調查、徵求村民意見、民主商議,高志與村委會幹部商量,從錫盟引進一批黑頭羊進行養殖。
經過半年多的經營,該項目不僅完成了村集體經濟「清零遞增」任務,毛利潤達到七萬元,除了用於工人工資和購買飼草料外,剩餘的和貧困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年底拿出村集體經濟利潤百分之二十給貧困戶進行分紅。同時,小東號村去年還引進市凱軒種養殖合作社與村集體合作,建立年存欄1萬隻紅羽蛋雞養殖場,項目的實施不僅能每年為集體經濟創收5萬元,還能解決3-5名貧困戶就業。去年11月,村裡又購回78隻基礎母羊,到目前已經產下了86隻小羊羔。
「下一步計劃為有勞動能力的農戶每戶培育雞苗20隻,讓農戶自己養,雞蛋按市場價進行收購。這樣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可以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高志充滿期待地說。
扶貧重點在於扶心、扶志和扶業,關鍵要在產業發展上謀出路。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集寧區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積極落實「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低、財政全額貼息」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無需抵押和擔保就能直接辦理貸款。這一惠民政策一經發布,高志立刻組織工作隊全面摸排掌握村民基本情況,梁永的養牛產業就受益於此。
走進龐家村養殖戶梁永家中,9頭體格健碩的母牛在院中來回穿梭,梁永正忙著給牛餵飼料。56歲的梁永因早年給妻子治病,供養孩子上大學,欠下了一大筆債務,2017年底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走訪中,高志得知梁永一直想自己發展產業。村民有發展意願,高志非常高興,他開始東奔西走幫梁永申請小額貸款。幾個月後,5萬元小額貸款到位,梁永馬上買回了27頭小牛。
高志還兼任著村裡的產業指導員,為了更好地支持村民搞養殖,提高產量和質量,高志通過書籍、網絡自學養殖技術,對各個養殖環節如數家珍。在對小牛品種有了詳細了解後,高志覺得梁永買回的這27頭小牛因品種原因兩三年內很難長大,長期養殖會有虧損。在高志的多次勸說下,梁永同意賣掉了27頭小牛,買回9頭西門塔爾牛。
「今年已經生了3頭小牛啦。以前壓根就沒錢還債,如今有了產業,雖然債還沒還清,但不愁了,多虧了高書記幫我出謀劃策,現在遇到什麼事兒首先想到就是和高書記商量。」梁永對這個「兩腳牛糞兩手泥」的書記發自內心地佩服。
如今梁永已經脫了貧,他在心裡盤算著,就這麼養下去,要不了幾年,家裡經濟定能實現翻倍。而能給村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這是高志最開心的事。
危房改造是政府的一項民生工程,可在實施過程卻困難重重。小東號行政村常住戶裡45戶都是危土房,且戶主年齡偏大不願意進行危改。如何把這部分村民的工作做通,讓他們儘快享受到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搬進安全房,成了高志的頭等大事。
為了確保小東號行政村如期完成危房改造,讓村民們儘快住上新房,高志「5+2」「白+黑」,與村兩委一起入戶宣傳、做動員。危房集中改造正巧趕上了每年的雨季,擔心臨時搬到偏房的村民有危險,每逢雨天,高志都會挽起褲腿,挨家挨戶地查看。
三號村86歲的任貴花老人孩子常年在外,自己獨自生活。得知要拆掉老房子重建,老人堅決不同意。高志並沒有放棄,一有空就到老人家裡勸說、做工作,就這樣持續了50多天,任貴花終於被打動了。「以前就想著人上了歲數,不願意再折騰了,小高書記就天天帶著工作隊來家裡做工作,搬家時,柜子、甕這些大件都是小高書記他們一件一件給搬出的,比我的孩子們都管用。」在任貴花的新房,老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新房就是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用水用電都方便,早知道這樣就早早答應小高書記蓋新房了。」
「目前,小東號村45戶危改戶全部住進了新房,而且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全部實現脫貧,年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了,下一步『就是人居環境整治,我最新的目標就是讓小東號的村民們住得舒適、生活無憂。」高志堅信,只要幹部群眾團結一致,美麗鄉村夢就一定會實現。
四年的扶貧路,高志把村民們擰成了一股繩,一起將舊村換新顏,讓小東號行政村煥發了新的活力。可高志並不滿足,他認為,幫扶工作還需做得再細再實,才能夯實小東號村的發展基礎,讓其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遠更紮實。記者 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