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節選加翻譯欣賞

2020-12-12 天明就見

原 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 「無所可用。」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一),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 「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三),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四),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五),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六),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七)!」

解 說

(一)「夫子出於山」:本章記述,其主體均以「莊子」稱之。此處獨出以「夫子」之稱,頗不協調。有的學者以為有誤,以「子」字為衍,而將「夫」屬上,句成「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從句的構成來說,實無此必要。實際上「出於山」的標明為莊子是對的,因為同在者還有伐木之人,否則不知出者究竟是哪個。所以以「夫子」稱之,乃因本篇是莊子弟子之所記,因用以尊其師。為其一致,仍改作「莊子」。

(二) 「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烹」 先輩有的以為當為「享」,「享」可與通假,用為「饗」,以表主人對莊子的招待。但殺雁烹食,亦含此意,原字既通,便可不改

(三)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 解法不一,從語氣看,「似之而非」是對 「材與不材之間」的解釋。就是說,看著像材卻是不材,看著不材卻又是材,所以是 「似之而非。其下「故未免乎累」,還是少不了麻煩。

(四)「物物而不物於物」: 一般都做「役物而不役於物」的解法,但莊子主張無為,逍遙人生,任物自然,而不主役物,故非是。幾個「物」字實是兩種用法: 一是名詞,即物; 一是名動詞,作為物。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物即作為物,但不把作為之物加在物的身上,換句話說,就是忘其為物。

(五)「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 屬於「萬物之情」 「廉」有稜角。有稜角便易折損。

(六) 「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 屬於「人倫之傳」,就是人際關係。

(七) 「其唯道德之鄉乎」: 「鄉」 為「嚮」 之假。

翻 譯

莊子走在山裡,看到一株大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站在一旁並不砍伐。問他這是為了什麼,回答說: 「沒什麼可用的。」 莊子說:「這株樹由於不能成材得以保全了生命。」莊子出得山來,住到一個老朋友的家裡,老朋友高興極了,吩咐僕人殺鵝烹煮了款待他。僕人問主人說: 「這鵝,其中一個能叫,一個不能叫,請問要殺哪個?」主人說:「殺那個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問莊子說:「昨天山裡的樹,由於不能成材得以保全了性命,而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死掉,先生你該怎麼辦?」 莊子笑著說: 「我要處在成材和不成材的間隙。成材和不成材的間隙,看起來是這樣卻又不是這樣,所以也少不了麻煩。倘若是根據道德的本然來處理事物就不是那樣。沒有光彩,也沒有玷汙,有時像龍在騰躍,有時像蛇在蟄伏,隨著形勢進行變化,而不採取單獨行動。有時向上,有時就下,全把協調作為尺度。按照萬物的原始狀態進行安排。承認物就是物,但不把承認其為物放在物的身上,那怎麼還會招來麻煩呢! 這是神農、黃帝的法度,至於事物的情態,人際的往來就不是這樣。聚合就會分散,成功就會毀敗,稜角突出就會折損。地位尊貴就要遭到物議,有所作為就要虧損,有才能就要遭人算計,不成材就要受人侮慢,又怎麼能夠說得準呢! 可嘆啊! 弟子們記住,就只能夠走向道德的本然啊!」

相關焦點

  • Z,翻譯莊子也
    一年前我開始翻譯莊子(古文譯白話),至今一稿。命名為《Z》。接下來的一年半載,將逐篇發布古文、白話和譯記。
  • 再訪馬悅然遺孀陳文芬:馬悅然翻譯《莊子》,給世界留下美好禮物
    再訪馬悅然遺孀陳文芬:馬悅然翻譯《莊子》,給世界留下美好禮物 馬悅然翻譯的《莊子》瑞典語版。  在陳文芬的記憶中,馬悅然讀中文作品,是如此熱愛,「常常喜歡一篇小說或詩可以立刻翻譯成瑞典文或英文,一早讀了還沒來得及吃早飯,已經翻譯完了一首詩。我記得有一天,悅然讀到楊牧的詩作《講學》就是這樣的。那種喜歡,願意當下就翻譯的激情,非常美麗,完全不必多想。」瑞典詩人獲諾獎馬悅然在現場拭淚  諾獎影響力很大,但畢竟不是完美的。
  • 一天一篇文言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葆光--2013莊子節選
    那還有呢,就是,我們人生之中哦,如果我們把這個整本《莊子》的這個各種各樣的愛哦,當然《莊子》是一本不說愛的書啦,都已經講了,各種各樣的愛如果都放在一起,來排在一起看哦,你會覺得,我會有一個想法就是,到底哪一種愛是比較好的?
  • 八下第21課《莊子》二則 原文+翻譯+重點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 「逍遙遊」有什麼聯繫?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藉六月的大風。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 原來毒舌的鼻祖是莊子他老人家
    但其實,要論毒舌,源頭應該在戰國時期的莊子那裡。不信看完莊子罵人的這幾個小故事,你就能明白,原來真正的毒舌男,居然這樣有文化。一、曹商舐痔《莊子·雜篇·列禦寇》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
  • 莊子的齊物論是有點晦澀難懂,就請看看這樣的翻譯和講解
    讀《莊子》,喜歡莊子的故事,卻最怕莊子講道理。有人說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應當是指莊子的寓言故事,若是讀莊子講道理的大段議論,恐怕就不會有「瑰麗詭譎,意出塵外」的感覺了,只會「我的媽呀,這莊子到底在說什麼呀?」
  • 莊子課堂《莊子.天下》十二:博大真人
    文 · 節選|張真山長 · 講學文字稿錄音整理:無言、介編        輯:此木
  • 知名女書法家韓寧寧,行書《道德經》節選欣賞,網友:得啟體筋骨
    韓寧寧  韓寧寧女士的書法確實有功力,非一天功夫得成。    歡迎您在清雅閣駐足欣賞藝術,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評論。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 一日一讀《莊子》: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現代文翻譯】「狙」,猴子,「狙公」為耍猴之人。有一個養猴的人,因為養的猴子太多而家財逐漸匱乏,於是養猴人就打算限制每日給猴子們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很生氣。養猴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吧!」猴子們變得歡喜起來。
  • 翻譯王鴻彬:最欣賞林育群的真(圖)
    專業中英文翻譯員王鴻彬(Sunny Wang)不僅在臺上擔任林育群和主持人的溝通橋梁,私底下也和小胖互動熱烈。除了幫林育群預備茶水和找洗手間,在小胖回臺灣前還特別買了牛肉大餅和鍋貼送小胖,直說親切又老實的林育群日後一定會紅遍國際。
  • 莊子 齊物論三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原文節選: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之前聽老師說過,讀古原文才能與古人同頻共振,翻譯後作者的文氣消失殆盡,意思也有偏頗。吳鞠通寫書的特點就是,寫一段,自己解釋一下,怕別人誤會。
  • 莊子的三句話,不僅道理深刻,而且還奉獻了兩個成語
    古代一位先賢就曾分析過類似的情況,下面介紹的是莊子的三句話,不僅道理深刻,而且還奉獻了兩個成語。《莊子· 秋水》(節選)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 【韓語美文背誦】《 (紅葉萬裡)》節選(第2期
    特別強調的是:不必糾結前後文以及節選的中心思想,重點學習韓語中的一些行文造句,以提升寫作能力。 關於筆記:建議大家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記錄學習內容。同時,自己到網上去查找陌生單詞,比如naver中會有一些單詞的例句,可以同步記到筆記當中。
  • 莊子的姑射山神女象徵什麼?與斷髮紋身的越人又有什麼關係
    讀過《莊子》的人,都會對姑射山的神女影像深刻。《莊子》中的姑射山神女,是何等的端莊美麗,是何等的超凡脫俗,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又是何等的神通廣大。那麼,莊子所描寫的姑射山神女到底象徵了什麼呢?又到底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這是研究《莊子》的人,都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 莊子臨終的一席話:道破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但很少有人知道
    莊子是我國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篇逍遙遊至今還為人們所傳誦。莊子的生活雖然貧苦,但是物質條件的貧乏,限制不了他的想像。一個有著豐富想像力和對世界有深刻認知的人。他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 《舊唐書·魏徵列傳》節選閱讀及答案翻譯
    (節選自《舊唐書·魏徵列傳》)註:①隱太子:李建成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其他如「遷」「陟」「加」等也指官職的提升;「拜」「除」「領」等表示任命、授予官職;「換」「徙」「轉」等表示官職的調動、改任。D.尚書省,官僚機構名,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下轄吏、禮、兵、刑、戶、工等六部。
  • 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莊子是戰國時宋人,曾做過漆園吏。他鄙視功名利祿,否認鬼神的存在。他的散文意境開闊、想像豐富,形象生動、極有文採,特別善於把各種事物人格化,並有意識地藉助寓言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對後世的文學有較大的影響。下面介紹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上兩節,莊子其實是講了兩種不同境界的動物,高飛萬裡的大鵬與林間跳躍的寒蟬與小鳥,這就是大境界與小境界之間的區別。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莊子首先講了人世間的四種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