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國富三代,在重慶深山做漆13年:我喜歡自己越來越像個農民

2020-12-16 一條

法國人Vincent,

有個中國名字「文森·漆」,

漆是他的姓,

同時也是他用來做藝術創作的材料——

大漆,一種極易產生過敏反應的危險塗料。

重慶盛產漆樹,

文森為了獲取最天然的大漆遠離家鄉,

他在法國的家是個100年歷史的城堡,

祖上白手起家,

外婆是當地最大的藝術藏家。

13年前他來到中國,

把家和工作室安在了重慶山裡,

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農民般的生活」。

破爛不堪的農舍卻催生出一件件

華麗得像外太空產物般的藝術作品,

光滑的表面下,

它們其實是破米袋、舊竹籃和碎雞蛋殼。

他的漆畫作品,在近幾年極受中外藏家的追捧。

以漆漆物,稱為「髹」(xiū),

文森·漆也像一位修行者一樣,

常常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完成一件作品。

一條在九月底來到山城拜訪他,

這是一個法國藝術家,

為了追尋漆的源頭,

追到了中國就再也沒有離開的故事。

撰文 | 譚伊白

文森漆(右)和漆農楊老四 攝影|蒲柯宇

牽掛

天公不作美,文森一行人剛出發就下起了雨,清晨6點,他正帶著學徒趕往城口。

城口縣在重慶的東北角,渝川陝三地交界處,入了秋後暑氣褪去,幾次大雨讓氣溫又驟降了幾度,「要開六七個小時的車,中午才能到了。」文森中英文夾雜地說,像在提前舒緩同行人將因為長途汽車感到的疲累,兩旁的雨還在刷著山上的泥流往下灌。

他對這趟路途早就習慣了,每一年,文森都會從重慶家裡去城口的漆樹林尋漆、買漆。

中國漆——學名為大漆,是一種天然樹脂塗料,產地集中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日本、東南亞也有大片漆樹林。割開漆樹樹皮之後,會流出天然的漆樹液,經過加工後就變成了常見的大漆塗料,文森以這種原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已經十餘年了。

楊老四採漆 攝影|蒲柯宇

有一句話叫「百裡千刀一斤漆」,非常厲害的漆農為了一斤漆得走一百裡路,割一千刀口子,而一棵樹一年才能產一斤漆。現在漆農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貴了,即便在網上可以買到物美又價廉的漆,文森卻一直親自來找老朋友楊老四買漆。「看著漆從樹皮裡慢慢流出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如此受到震顫。」

10年前他第一次到城口,連很多城口人都不知道漆為何物,機緣巧合下才結識了漆農楊老四一家,「我現在幾乎每年都來看他們,我們特別親了。」

攝影 | 蒲柯宇

下午一點,一伙人終於到了楊老四家裡。文森就像進了自家門,徑直朝火爐去,讓火苗帶走身上的一身溼氣,還抱起楊老四的孫子開玩笑,「又長高了啊」!傍晚楊老四幹完農活回來,招待大家一桌子的菜,幾大碗慄子雞湯下肚後,文森說,這是他每年都會想念的味道。

他在城口待了兩天,走的時候買了一桶漆,25公斤,7500塊。除了買漆,他每年都必須來看看漆農的生活,那裡面牽扯了更多人的命運和情感。用親自帶回來的漆創作,會讓文森想起楊老四一家,也想到他的作品來自哪裡,紮根在哪裡。

中國姓

從法國的利維爾工藝藝術學院畢業後,文森開始從事古董家具和漆器的修復工作。但法國是沒有生漆的,他了解到大漆最好的產地之一在中國。

2007年,30歲的文森第一次來中國,先後去了四川、重慶,向漆器大師學藝,然後選擇留在了重慶,建立工作室,定居、成家。

同時他給自己換了個中國姓,改名「文森·漆」。今年七月底,他和中國太太肖蓉的第一個孩子「小七漆」出生了。

文森在法國的家

文森原名Vincent Cazeneuve,出生在土魯斯,法國西南部一個有2000年歷史的小城。

他的父親祖上是熱爾區的農民,父親白手起家,做著鵝肝醬生意,但特別熱衷於歷史和小說;而母親這邊,媽媽是畫家,外婆是藝術收藏家。

文森家的房子,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小城堡,裡面布置著古董家具、當代藝術、現代繪畫,還有一整面牆的書。外婆和母親帶著他去遍了所有的藝術展和爵士音樂節,「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看過米羅、畢卡索、趙無極的展覽。」

幼時文森和外婆

小時候的一場車禍,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我當時陷入昏迷,差點死了,花了很長的時間康復。」

這導致他的腦袋受了些損傷,很難跟上學校進度,上學一直遲到、復讀,記憶力也不行,直到現在他也記不清日期、數字。逐漸,他變得有些孤僻,當別的小朋友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他就在自己的空間裡,創作手工,用雙手感知這個世界。

文森的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是Art Deco(裝飾藝術),一些法國、英國藝術家以漆為材質創作的作品,讓文森對這個不太常見的材料產生興趣。「鋼鐵、石頭,這些東西不能激發我的靈感,它們好冷。漆是熱的,當你觸摸漆的時候,就像觸摸皮膚一樣。」

到了中國、掌握了中國大漆的工藝開始,他覺得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材料,第一次在作品上簽了名,「我才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大漆的顏色變化

大多數人都對漆會有過敏反應,從事大漆的創作者都得經歷很長一段皮膚過敏期。文森記得有一次不小心把漆塗在了做工具的毛髮上,結果第二天,全身都腫了起來,「疼得要命,褪了一層皮膚,七八天之後長出像嬰兒一樣細嫩的新皮膚才好。」

但他就是著迷於這種危險性。「漆有生命,我痛並快樂著地熱愛著它。所以用漆創作,有時候就像修行一樣。」

《無題》大漆、木板、舊米袋、金箔、石灰

讓大漆「破圈」

有人覺得,文森的作品給中國傳統漆畫帶來了衝擊。

大漆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製作竹簡、食器、裝飾畫等,常被作為一種輔助材料。漆畫則是當代的新生藝術門類,會和金、銀、蛋殼、貝殼等材質一起入畫。而文森的漆藝作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衝破了平面、材質、形態的框架。

他會將大漆塗抹在竹籃、米袋子等鄉下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使之固化,再拋光、打磨、貼金箔等。看他的作品,若沒有解釋,是很難想像覆蓋著的原始材料是什麼的,粗糙的材質,最終被鍛造出光澤的表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在創造化石,讓它們在時間中不朽」。

他製作漆藝作品有點像在搞研究,至少幾個月、甚至數年,才可能做出一個覺得完美的作品。比如要運用到夏布,他就去重慶榮昌,先學會了夏布編織技藝,幾年之後才能運用到作品裡。

過程中有太多步驟,甚至難以計數。塗層大概就有50步,有的塗層一個月才會幹,然後要用小石子打磨一天,再拋光、再打磨。

文森用中文「空」來形容這個狀態,「它有點像一個運動或徒步旅行。時間一長,我就忘卻了身體的勞累,到達了另一層意識狀態,無限循環,就像冥想一樣。」是一種追求與精神、與信仰相聯繫的體驗。

樸素的材料

文森在重慶總共搬過三次工作室。

剛到重慶時,他住在四川美院周邊的藝術家區,黃桷坪。那裡是一個密集、熱鬧的地方。三四年後,他想一點點回歸自然,用天然材料進行創作,比如說竹子,在城市裡尋找這些材料並不方便,於是他搬到了歌樂山中。

歌樂山的工作室在一個精神病院後面,很多墳堆遍布林中。那裡的唯一問題是,所有材料都需像重慶棒棒一樣搬上山,「我學著用背簍和扁擔出行,一陣子之後覺得太累了,腰傷也發作了。」

現在的工作室位於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虎峰山裡。說是工作室,其實就是一個土房子,典型的重慶農舍,有一部分曾經在90年代被用作豬圈過。連文森自己也承認,這是他待過的「最糟糕的工作室」,但他自得其樂,在這個「陋室」裡創作出幾件至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

《無題》 大漆、舊米袋、金箔、水泥粉

他開始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式和材料,比如用起了米袋,因為它比木材輕;比如更進一步研究脫胎工藝,使用楠竹。慢慢地,他的漆畫變得從棒棒抬到用兩根手指一捏就能拿起來,他發現沒有了重量的困擾,作品也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好像更自由和無拘束了。」

《無題》 大漆、舊米袋、氧化銀箔、金箔、炭黑

米袋是文森近幾年作品中重要的材料之一。第一次看到舊的米袋子是在四川,「它們被縫補了幾十次。修補它的人,實際上是在和時間作鬥爭。」這有點類似他之前做的古文物修復工作。

於是他找來一堆舊米袋,「它們有可能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承載了很多東西。我被米袋的自然之美、過去、歷史所感動,想用金箔和各種底漆來改造它。」米袋這種粗糙甚至毫無美感的原材料,在他的手中變得非常精緻而有力量,像寺廟裡古佛的一部分。

他不喜歡新的、冰冷的、塑料的東西,必須先把它們變「老」。對於新的絹,會把它埋在地裡兩年再挖起來,破舊後有了顏色的變化,他覺得反而更加好看;對於竹子,他得自己去砍竹子、劃篾條,把這些竹子在外面曬褪鮮綠色,做出老背篼的感覺。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他從不為作品命名,而是以原材料清單替代——把觸感留給觀眾。

《無題》 大漆、薴麻、金箔、蛋殼鑲嵌

常有人問他:「你的作品是什麼意思?」

他從不覺得自己的作品過於抽象,因為裡面有很多人和故事,「織布的人、割漆的大叔、城市的灰塵、農民的物件,很多很多。人們總喜歡用歸類來尋找安全,顯得更有文化,什麼抽象的、古典的、當代的等等,我覺得那很蠢。也許從視覺上看它沒有具體的形象,但是如果你願意看進去的話,每一個作品後面都有故事。」

「我只是把它們從各個地方收集在了一起,它們跟著我過了不同的生活,自己會說話。我希望我的作品大於我自己。」

他在上海的個展上個月剛結束,大多數作品在開展沒幾天就被藏家收走了,「一旦完成,我就希望它們離開我,開始它們的旅行。」

至今,他的作品已在中法兩國多次舉辦個展,在多個美術館和畫廊裡亮相,他打算歇一歇,「現在我就像坐月子,」然後馬上進入下一個系列中。

農夫生活

文森和妻子肖蓉第一次見面是在四川美院的老校區,那時她還是學生。肖蓉大學學的油畫,後來開始慢慢研究縫紉、紡織和刺繡。文森每一次要辦展,她都會親自縫一套新西裝送給他。

文森笑著說,「我在工作室創作的時候,最開心的,是看到她帶著麵包、蛋糕來慰問我。」

肖蓉很善於和村裡人溝通,她也出生在農村,了解鄉村文化,了解當地人。「即使我的重慶話說得再好也沒用,他們更願意相信一個說四川話的女孩。」這個法國男人還是有點無奈。

肖蓉也可能是最懂他作品的人,「文森的作品有一種超越了時間、空間,哪裡你都可以進入的狀態。《無題》永遠都是每個作品的名稱,因為他從來都不去』想』!但同時他一絲不苟,理性得固執。」

來中國13年,他對中國文化的體悟早就剝離了外國人身份。有一年,文森看吳天明導演的《變臉》,即使不能完全聽懂中文,影片結束的時候,這個平時從不煽情的大男人居然落淚,哭了起來。

現在的文森,日常腳踩一雙解放鞋,穿著沾滿漆的破洞衣服,在日出前打開工作室的門,日落後關上,作息跟農民同步,「住在鄉下,周圍鄰居都跟雞打鳴時一齊起床,我如果還躺著也不舒服。」

他喜歡獨處。可以一個人在一塊平地上,默默地度過一天;也可以一個人工作一個星期。受不了了,他就去山裡走走,或者去房子後面釣魚。

攝影|田琦

有展覽委約時,他會在清晨五六點便開始工作,吃睡都和創作一起,幾天不出工作室。作品至上,幾根手指的指紋都磨得沒有了。累了就吹吹薩克斯,還會吹尺八。文森有條狗叫Lucky,一聽他吹薩克斯風就哭,文森說,是薩克斯風的聲音太尖了,它耳朵痛。

問起家鄉土魯斯,文森覺得那是一塊凝固的土地,「但重慶太不一樣了,如果你離開重慶兩年再回來,就完全變了樣。它總是在建設,總是在推翻,有一種能量在震動。」

現在他的重慶話要比普通話說得溜一些,對於肯定的答案他會說「曉得,曉得」。他覺得現在回法國的時候不太習慣,反而回到重慶,才感覺真的像回家了。

這個法國人站在霧氣環繞的重慶農舍中,十年如一日,完成他作為漆藝者的修行之旅。

鳴謝:杜夢堂 Yuxin Zheng

相關焦點

  • 法國富三代在重慶深山做漆13年:我喜歡自己越來越像個農民
    城口縣在重慶的東北角,渝川陝三地交界處,入了秋後暑氣褪去,幾次大雨讓氣溫又驟降了幾度,「要開六七個小時的車,中午才能到了。」文森中英文夾雜地說,像在提前舒緩同行人將因為長途汽車感到的疲累,兩旁的雨還在刷著山上的泥流往下灌。他對這趟路途早就習慣了,每一年,文森都會從重慶家裡去城口的漆樹林尋漆、買漆。
  • 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往上數三代,誰還不是農民
    幫農民賣貨的新農人是稀缺的:他們和陳煥生一樣是農民,可他們不是盼著進城,而是好容易走出大山,還要趕著返鄉,回報養育自己的河流和土地。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中國的立足之本是農業,有人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他們忘了自己往上數三代,也是農民。工作不順心,我們會習慣性抱怨:不如回家種地。
  • 揭秘香港頂級豪宅:香港「富三代住不起」,重慶首富豪擲60億
    其中1套被前「重慶首富」張松橋的妻子朱秋慧買入,價格為1.64億元,實用面積約為200平米。張松橋身份眾多,名下有4家上市公司:中渝置地(01224.HK)、渝太地產(00075.HK)、港通控股(00032.HK)、渝港國際(00613.HK)。2007年,張松橋憑藉125億元財富值,登頂「重慶首富」寶座。
  • 富不過三代,是一個偽命題;邱德根家族三代人,代代進步
    「富不過三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中國香港有許多富過三代的「老錢家族」,遠東集團邱德根家族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個。第一代邱德根白手起家,奠定基業。1924年出生於上海的邱德根,因家貧僅讀了幾個月初中就輟學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大光明電影院當小工。
  • 洛克菲勒的家訓,讓家族富了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洛克菲勒的家訓,讓家族富了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中國民間自古以來流傳著一個魔咒——「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但是經過了一個世紀綿延發展的洛克菲勒家族,現在已經傳至第六代。現在,這個家族有超過200位成員,在福布斯2015年美國富豪家族排行榜上以110億美元的總資產排名第22。如果你想問,是什麼讓他的家族可以財富綿延6代,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那大概就是他們家族的家訓。下面就是洛克菲勒留給家族的家訓:啟發:「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誼,遠勝於建立在友誼上的生意。」
  • 富亞健康漆怎麼樣 富亞健康漆價格
    富亞塗料公司座落在首都北京,生產基地位於首都機場東側的順義林河經濟開發區,緊臨燕京啤酒、現代汽車等著名企業。那麼,你知道富亞健康漆怎麼樣嗎?下面來看看吧。一、富亞健康漆怎麼樣富亞健康漆的質量介紹任何一個產品的質量都是非常關鍵的,不僅生產商注重質量,消費者更加的注重質量問題。
  •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但是,它的寓意有三個,這只是其中一個。且聽俗語彙慢慢道來。不著急,聽我慢說先一,俗語用誇張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現實,世態炎涼,人情世故。想想,叫花子也還有三個朋友的,不至於窮在鬧市無人問,實際上在鬧市掙錢的機會還多過。
  • 為什麼會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俗話講「富不過三代」,這是什麼原因?富不過三代的根源就是慳貪,慳而不舍。所以我們要懂得用「身外之物」給予別人,這就叫「福報轉增」,就是通過將已有的外財、內財布施出去,令福報得到增長。有權力的時候,你要用權去服務別人,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千萬不要用權去障礙別人;你有錢的時候,用錢去幫助別人;你有力氣的時候,用力氣去幫助別人。你服務別人,你的福報自然就增長了。另外,行布施千萬不能等,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你有可能馬上沒有權了,沒有財了,也沒有健康的身體了,所以一定要在你擁有的時候,抓緊時間去做。
  • 被吐槽像13代 自己抄自己 對得起13代列祖列宗麼?
    如果沒有馭帥13代,這雙鞋真的還挺好的,不管是配置、顏值、細節等等,他都做的很好。 有網友還特意製作了一張13代的變形圖,14代是不是不用心了?
  • 俗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字字戳心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笑對農哥》欄目每日為大家分享的最新三農資訊與故事,如果喜歡農村話題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今日話題:俗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字字戳心社會不斷在發展,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土地房基地確權
  • 「富不過三代」這回事
    所屬文章源自網絡,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寫好萊塢娛樂大亨斯蒂夫·賓私生子糾紛那篇專欄時,有句老話總在我腦海裡迴蕩:富不過三代。賓家族的發家始於斯蒂夫的祖父利奧、叔祖父亞歷山大,兄弟倆在紐約創立了一個公寓地產王國,「賓」成了紐約高級時髦公寓的代名詞。第二代彼得·賓博士橫跨政商兩界,提升了家族的政治地位。但賓家族似乎也到了巔峰時刻,該走下坡路了。1985年,賓家族產業的繼承人賣掉父輩的絕大部分地產江山,拿到了現金。到了第三代斯蒂夫·賓,他終於被造就成不折不扣的貴族子弟。
  •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
    一代親: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是手足之情,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無論小時候怎樣打鬧和嫌棄,長大後遇到事情,最先想到的是親人,受了外人的欺負,兄長就是自己強大的後盾。很多生二胎的家長,都有一個深情、動人的理由:父母走了之後,孩子還有另一個親人陪伴,就不會孤獨。
  •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解釋: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
  • 富三代「渣女」活成頂級凡爾賽:我最大的煩惱,太紅了!
    這麼個讓人心動的好看人兒,實際上卻是一個渣女。電影裡,艾瑪出生富貴之家,又做著藝術家的行當,可不就是蕾雅本人的寫照麼?劇中,這個角色見一個愛一個,光自己爽了,連出軌都說得冠冕堂皇,但還是讓人該死的心動!這段臺詞不知道戳中多少人!
  • 《走西口》11年,杜淳越來越糊,苗圃低調幸福,富大龍淡泊名利
    如今時隔11年,再回味《走西口》,覺得它依然算得上是良心作品,別的不說,杜淳、苗圃、富大龍三個人的演技,就足夠撐起整部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三大主演的現狀,是否真的走出了自己「西口」。
  • 蔡依林一家為姐姐慶生,富三代姐夫出鏡,外甥外甥女太像豪門爸爸
    近日蔡依林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分享了最新動態,一家人齊聚為姐姐慶生,非常溫馨。這次不僅媽媽出鏡了,豪門姐夫和一對兒女也一起出鏡,一家三代人同框,雖然看起來並沒有多大排場,卻十分溫馨有愛。
  • 重慶首富公司將破產:長子曾三千萬買豪車,今富三代美女迅速上位
    出身地主家庭借5角錢販賣針線發家,「數學天才」一炮而紅1938年,尹明善出生於重慶涪陵的一個小地主家庭。就是這個特殊的身份,讓尹明善在12歲時,便與老母親住在一間廢置的茅屋裡。人總要想辦法活下去,尹明善憑藉借來的5角錢,販起了針線,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 紮根深山60年 一棵杉木做到底——「洋林精神」鑄就「八閩楷模」
    從1956年建場,到建成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洋林人」花了60年。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洋林人」紮根閩北深山,秉持科技興林的理念,持續開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三個有能力進行林業苗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的國家之一,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奇蹟,在大山深處演繹了「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
  • 關於貧窮:人不風流只為貧,富在深山有遠親,求富貴得下苦工夫
    我作為一個貧窮的文藝女青年,特別喜歡這本書中,關於貧窮的一些句子,每次讀來都能給我許多慰藉!01 人不風流只為貧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月亮過了十五光亮越來越少,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那後面你的人生會越來越難了!02 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西遊記》好犀利: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我多想用文字照亮你,也照亮我……親,請關注我。《西遊記》中有句名言: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可能不喜歡這樣,我們可能怨恨這樣,但是,人類社會它往往就是這樣,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當下的商業社會,金錢橫行,人情淡薄,似乎更是這樣,真的有點寒涼。其實,對於這種現象,我們不必抱怨,不必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