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體能訓練基礎理論(全彩圖解版)》
如今,跑步已成為了一項潮流運動。跑步不僅考驗著跑者的體能,也在磨練著跑者的意志。而許多跑者經常會因跑步而發生肌肉痛、韌帶拉傷和膝蓋傷痛等傷病,不僅消耗了跑者對跑步的積極性,如果不引起重視還會因一時不查而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傷。
因此,每一個正在跑步或準備參與跑步運動的跑者都需要對如何預防和處理常見的跑步損傷有所了解,可以在跑步時有效預防受傷,並能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及時進行處理。今天就為大家分享9種常見跑步損傷的預防和處理方法,讓你一文掌握跑步損傷!趕緊收藏!
肌肉、肌腱處常見損傷
肌肉痛
肌肉持續發力,易造成肌肉損傷。身體修復損傷時產生的炎症則稱為肌肉痛,此損傷容易出現在肌肉拉伸發力的部位。其症狀表現為:運動後第2天,伴隨炎症的疼痛感。炎症在24~48小時後達到頂峰,持續數天。
預防與處理:縮短運動間隔、運動前後進行伸展運動。通過不斷訓練加速肌肉代謝後,恢復也會變快。
肌肉痙攣
跑步時肌肉筋攣多見於小腿,一般叫「抽筋」,也稱為「小腿肚抽筋」。出現原因為身體大量出汗、水分攝入量不足、疲勞、睡眠不足。其症狀表現為:在通常情況下,腦部發出肌肉收縮的指令。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出現異常,大腦不斷發出肌肉收縮的指令,導致痙攣。肌肉持續幾分鐘強直狀態,並伴有疼痛感。
預防與處理:如果是由於大量出汗引發的痙攣,可以多飲用運動飲料。如果是由於疲勞引發的痙攣,可進行拉伸、冷卻按摩。
脛骨內側應力症候群
馬拉松和田徑運動員非常容易患非常容易被脛骨內側應力症候群所困擾,疼痛常見於脛骨內側,其症狀表現為鈍痛。運動時疼痛消失,運動後疼痛再次出現,症狀不規律。如症狀繼續發展,則轉化為持續疼痛。
預防與處理:症狀輕時,運動後充分拉伸、冰敷。如症狀繼續發展,就要長時間休養。症狀減輕後也不要掉以輕心,容易復發。
關節、韌帶處常見損傷
扭傷
扭傷指由受到外部施加的力大於關節活動度而引起的損傷。扭傷只是日常用語,醫學上根據損傷部分有所區分,我們常見的扭傷多為韌帶損傷。其症狀表現為:腫痛並發熱,嚴重時關節腔內伴有出血。
預防與處理:為預防扭傷,運動前熱身很關鍵。發生扭傷後,立即進行PRICE療法處理,防止症狀惡化。腫痛嚴重時應儘早就醫。
小貼士:PRICE療法指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以及抬高患處(elevation)。
前十字韌帶損傷
前十字韌帶連接著股骨與脛骨,具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造成前十字韌帶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突然變換方向、外部施加的強力等。其症狀表現為:關節內積血,行走困難。有時伴有半月板和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預防與處理:不要自行判斷,請專業醫師治療。嚴重的十字韌帶損傷很難自然痊癒,所以如果想回歸訓練,必須手術。需要6~12個月才能恢復。
跑步膝
醫學用語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膝蓋外側髂脛束有疼痛感。因田徑跑步運動員多患此病,所以平時叫跑步膝。其症狀表現為:跑步後出現疼痛感,休息後消失。如症狀繼續發展,疼痛感增強,無法控制。
預防與處理:為預防跑步膝,要好好熱身。症狀出現後,要靜養、冰敷來控制炎症。
半月板損傷
膝蓋的纖維軟骨呈月牙形。半月板損傷發生於膝蓋扭轉時。其症狀表現為:輕度損傷時沒有特殊症狀。如症狀繼續發展,膝蓋中會出現響聲,或半月板碎片滑入關節,導致關節彎曲無法活動,形成「交鎖」。
預防與處理:如半月板損傷影響正常生活,則無法自然痊癒,需要手術治療。
骨骼、軟骨處常見損傷
疲勞性骨折
骨骼同一部位反覆受到外力,輕度損傷最終導致整塊骨骼的疲勞性骨折。多見於小腿脛骨和腓骨,腳部的跟骨、舟狀骨、蹠骨。其症狀表現為:不會像骨折一樣出現皮下出血或大塊腫脹,但是運動或按壓時有疼痛感。
預防與處理:比起一般性骨折更需要長期治療。根據症狀有時需要做手術。
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損傷,髓核脫出,壓迫神經組織。其症狀表現為:初期劇烈腰痛。之後單側下肢疼痛,麻木。被壓迫的神經組織不同,疼痛部位也不同。
預防與處理:如沒有麻痺症狀一般採取保守療法。髓核會自然縮小、消失。如出現運動性麻痺症狀可能需要手術。
以上內容來自《體能訓練基礎理論(全彩圖解版)》,人民郵電出版社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