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蘇德戰場激戰正酣。在這個血與火的地獄中,坦克裝甲車輛對戰爭的勝負起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蘇德雙方都試圖開發裝甲更堅實、火力更強大的坦克,以技術優勢換取戰場上的戰術優勢。蘇聯人在繼續改進KV系列重型坦克的同時,正在緊鑼密鼓的研發新的史達林式重型坦克;而德國方面的亨舍爾公司和保時捷公司則在研發虎式坦克方面展開競爭。
最終,亨舍爾公司的VK3001(H)樣車在競爭中獲勝,成為日後世人皆知的虎式坦克,而保時捷公司的VK4501(P)樣車雖被否決,卻已經生產了90輛底盤。這些底盤的生產耗費了大量的鋼鐵、電力和人工工時,而這所有的一切在戰爭時期顯得極其寶貴,德國人實在浪費不起。保時捷博士在晉見希特勒時介紹了這些已經生產完畢的坦克底盤的情況,並提議以這些底盤為基礎改造出一款強大的坦克殲擊車,這份提議得到了希特勒的贊同。
1942年11月,新的坦克殲擊車改造完成,這種新車重68噸,安裝有一門71倍口徑88毫米炮,這種火炮穿甲威力巨大,後來虎王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上安裝的也是這種火炮。這種戰車的動力系統採用了獨特的電傳動方式,汽油機帶動發電機工作,使戰車能達到每小時30千米的公路最高時速,續航裡程超過100公裡。德軍對這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充滿了信心,並將其命名為「斐迪南」。
1943年5月,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正式服役,並裝備了兩個德軍坦克殲擊車營,每個營裝備45輛。1943年7月,該型戰車第一次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第一次參戰,其堅甲重炮為德軍突破蘇軍防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此時的蘇軍已不是兩年前遭到突襲時的倉促狼狽之師,儘管坦克質量不如德軍,但在有效的步坦空炮協同和擁有數量優勢的裝甲兵力的共同作用下,德國人還是沒能取得勝利,斐迪南坦克殲擊車部隊也損失慘重。
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德國人把剩下的50輛斐迪南重新編組,並進行了改進,改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在隨後的戰爭中,德國人節節敗退,象式戰車由於太過沉重,在撤退作戰中一旦出現損傷或故障就不得不放棄,到1944年年底,象式基本已退出戰場。如今,世界上只剩下兩輛這種戰車,一輛在莫斯科庫賓卡博物館,另一輛在美國李堡陸軍軍械博物館。戰爭結束70多年後的今天,它們依然靜靜的在講述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