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生一串》主創:爆款美食紀錄片也有人情世故!

2021-01-19 齊魯壹點

正在播出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的魅力,以讓人垂涎三尺的燒烤美食、淳樸的百態市井生活、活潑靈動又充滿文藝腔的文案、專業的紀錄片拍攝手法得到觀眾認可,成為日益「過飽和」的美食題材紀錄片中的爆款佳作。

從電視時代到新媒體時代的變遷,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在創作上發生了微妙變化,產生不少新形式,做出不少新嘗試。當下,玩法更加靈活的紀錄片,真正成為貼近大眾生活日常的娛樂選擇之一。《人生一串》的導演們身處紀錄片的時代變革潮流中,更能切身體會其中的微妙和趨勢。

讓「燒烤」獲得自己的聲音

「天南地北的燒烤老炮兒,守護著製造歡樂的一串,加熱著拼命活著的人生。這裡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這個夏天,燒烤讓我們相遇相識。招待不周,但願交情不淺。江湖路遠,有緣來年再見。」去年播出的《人生一串》第一季的告別語似乎還在耳邊,目前該紀錄片第二季播出已接近尾聲。在美食紀錄片暗戰正酣的當下,《人生一串》第二季仍能保持接近9分的觀眾評分,可見其魅力和功底。

為了拍攝第一季短短的六集,總導演陳英傑帶領導演組走遍了全國30多個城市的500多家燒烤攤鋪,只為找到獨具特色又誘人口水的燒烤美食。第二季拍攝中,創作組同樣走遍大江南北,尋找那些具有味覺衝擊力又搭載人間冷暖情愫的燒烤攤位。

《人生一串》總導演陳英傑

從秦嶺邙山的烤鯰魚到蘭州夾花羊肉串,從泉州的老宅烤雞翅到瀋陽的焦炭烤雞架,從西南交大的烤甜辣五花肉到南昌的「斷魂椒」雞腳,從長沙的烤排骨到昆明的烤彎蔥大腸,從雲南芒市的烤豬尾巴到遼寧丹東的烤豆皮,從重慶烤耗兒魚到吉林伊通烤鴿子……滾燙的燒烤,是芸芸眾生熱愛生活的證據。片中滋滋的油脂跳動中透著濃鬱的香味,燒烤美食讓人百爪撓心,想大快朵頤。

用《人生一串》導演之一張嶽明的話來說,這部作品想做的,就是「讓沒有話語權的燒烤獲得自己的聲音」。

讓觀眾放不下的除了美食,還有紀錄片中接地氣、市井化的凡人故事:堅守一家燒烤攤,只為等一位多年老友;烤五花肉的香氣裡飄蕩著大學校園青春散場的傷感;一家路邊小烤攤的背後,是姐妹間的互相扶持和平淡的感情……無論是食客還是店主,各式各樣的生活中,總有能讓觀眾感動、微笑或惺惺相惜的一瞬。質樸的燒烤美食佐餐下的人間真情,是那樣的醇厚又真誠。

同題材混戰,在「微妙」處吸引觀眾

《人生一串》拍到第二季時,分菜品、分地域、分菜系的細分題材美食紀錄片已非常多,《川味》《吃在江蘇》《上海的味道》《天下一鍋》《早餐中國》《宵夜江湖》等作品都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通過食物來講述人情、文化和傳統。題材類似,誰的美食更純粹、更誘人,誰的故事更「貼近」,成為關鍵。

《人生一串》總導演陳英傑表示,美食紀錄片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最容易受到關注,得到收視效果,比人文、歷史類的受眾更廣泛。可當大家都拍攝這一個細分品類紀錄片時,就很容易形成局部「過飽和」,觀眾也容易形成審美疲勞,這就需要自己的作品獨具特色、持續保持新鮮感,作為創作者更要保持強大的創作欲和飽滿的熱忱。

美食紀錄片如何呈現獨特魅力?陳英傑告訴記者,《人生一串》第二季的拍攝對象,不是大城市中已雜糅、變味的大菜系,而是更具原始口味、有質感的燒烤攤,最好是隱藏在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大樹底下、路燈照耀下擺幾張桌子的那種攤位,「我們的紀錄片給大家傳遞的是普通大眾火熱、高興、詼諧的生活狀態,記錄的不是喪失了獨特魅力的標準化、流程化的燒烤食物,也絕不是苦大仇深、充滿壓力的大城市生活。」

食物與人產生關係,產生情感,才是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美食紀錄片的制勝法寶。《人生一串》第二季相比於前一季,篇幅拉長,食客和攤主的故事增多,各種生活小情愫呈現得更加清晰、飽滿,而在故事增多的同時,紀錄片也努力闡釋出人物與美食的特殊關聯,讓觀眾被帶入其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被觸動。

分集導演張嶽明表示,《人生一串》第二季稍微走得深了一點,更花心思在食物與場景、人物的勾連上。「就是讓食物與人際關係、人物情感產生真實可靠的伴生關係,比如,讓烤魚嵌入攤主的生活,讓烤五花肉成為學生生活有意境的場景。烤品對了,人對了,情緒對了,紀錄片就可以打80分了。創作過程中,讓呈現的內容遠遠大於主題,生活深度的情趣就有了。」

《人生一串》導演之一張嶽明

陳英傑則告訴記者,燒烤美食題材片單純憑信息量,可能拍到第二季就會捉襟見肘,要想讓美食變得豐富,就要加入人的情感,而美食與故事在一部紀錄片中如何平衡,很重要,也很微妙,不少美食紀錄片口碑下滑,就是因為呈現了大量的與食物無關的東西。「拍美食不僅是拍食物,還要拍地域風情、拍人情世故,很有可能一個小小的情節就是點睛之筆,讓紀錄片呈現豐富性。」

網絡紀錄片,需要「網際網路思維」

近年來,隨著投資少、題材靈活、貼近大眾的紀錄片的興起,大型網絡平臺開始參與到紀錄片的生產、運營過程中,加速著紀錄片從電視時代到新媒體時代的變遷。「網生」紀錄片形式更加靈活,各平臺也都在尋找貼合受眾的紀錄片新玩法。

紀錄片工作者面對網際網路,也開始重新思考紀錄片。張嶽明表示,因為網絡以年輕人為主,讓紀錄片創作者更能放開手腳進行創作。而陳英傑稱,紀錄片傳播模式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創作模式的變化。「《人生一串》拍到第二季,我才稍微品出一點網際網路紀錄片的特殊味道。紀錄片在網絡播放,觀眾的彈幕反饋是即時的,這對創作者的影響非常大,比如我們的分集標題,就變得越來越有對話感,越來越有網絡性;而我們的文案,會有大量的互動問句出現,這是傳統紀錄片中沒有的。這些都是網際網路傳播紀錄片帶來的連鎖反應。」

陳英傑認為,要想把觀眾「咬得很緊」,就得進行「網際網路思維」式的紀錄片創作,要在音樂、同期聲、解說詞、畫面「四位一體」視聽語言配合中,呈現帶有互動性、呼吸感的特質,這是「網生」片子該有的特質。

《人生一串》第一季贏得極高的口碑後,第二季終於有了貼片廣告,廣告在正片之前播放,紀錄片依然保持獨立性。談及紀錄片的商業模式、商業化之路,陳英傑說,除了電視臺支撐的紀錄片頻道以及朝不保夕的獨立紀錄片拍攝者,當下更廣闊的紀錄片市場需要一個良性商業化循環,而叢林法則、優勝劣汰的競爭,則有可能把國產紀錄片創作的「野性」鬥出來。

「大型紀錄片更具高端性,耗錢而不賺錢,是『國家相冊』,而我們做的是『百姓生活相冊』,姿態低、視角貼近大眾。大家各司其職。」陳英傑說,機構投資的紀錄片肯定要尋求回報,如賣片、植入廣告等,都在尋找一種商業模式。他認為,紀錄片走商業化之路,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否做到真實。「現在一些紀錄片能拉來一點非植入廣告,還不足以說這讓紀錄片變味了,但當廣告開始植入內容時,紀錄片可能就面臨危險,比如去改變拍攝環境達到商業植入的需求,其實失去了做紀錄片的根本出發點。有的美食片中,在店裡專門設立廣告,這是不真實的,無法取信於人。」

對於當下市場對紀錄片追捧、觀眾對紀錄片愈加認可的大環境下,陳英傑認為,紀錄片的生態總體上變好了。「紀錄片從業者越來越多,單靠電視臺的播出資源無法生存,有了視頻網站等節目需求方,大家有了更多機會、更多作品,這對行業來說,是一件良性的事情。市場慢慢繁榮,從業者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內容想拍攝了,這太難得了,而不是幹了半輩子不想幹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師文靜)

相關焦點

  • 爆款頻出,紀錄片越拍越出色
    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諸多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中國》熱播 紀錄片再出爆款
    《中國》熱播 紀錄片再出爆款 出處:北京商報
  • 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地方衛視諸如廣東衛視、雲南衛視等,先後推出《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味道雲南》等,以當地特色美食為主的美食紀錄片,聚焦於對本土文化及美食的宣傳;視頻平臺則想盡辦法,通過聚焦不同地域、人群、時間以及美食種類,在內容上力求實現美食紀錄片的創新。
  • @吃貨們,10部超受歡迎的美食紀錄片來了!馬住~
    對於吃貨來說,不光愛品嘗美食,還愛關注美食,今天小編就給你們安利10部超受歡迎的美食紀錄片!《小海鮮》是關於「小海鮮」的美食紀錄片,從「小海鮮」的獲取、烹飪、享用等角度,用聚散悲歡的故事,展示美食帶來的歡樂,和人們關於家庭、友誼、自然的觀念。
  • 十部頂級美食紀錄片
    非常優秀的紀錄片,是普通話喲!《風味人間》豆瓣評分:9.1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並勾勒出恢弘的中華美食地圖,從美食中折射出中國人民族個性的側面。這種立足於全球的視角,成就了一個多元的「美食探索紀錄片」。
  • 全國第一家《人生一串》體驗店,人均百元吃到飽,你們會打卡嗎?
    眾所周知,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各個地方的美食,現在也有非常多的電視節目專門推出美食紀錄片,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國》,自從第一部播出以來,就有非常高的收視率,讓我們了解美食的同時,也捧紅了非常多的美味。
  • 《風味人間》:探索紀錄片內容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點|爆款法則
    這樣緊湊的節奏背後,是國內商業紀錄片前所未有的繁榮熱鬧——尤其是在美食紀錄片品類中,「風味」系列IP、《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人生一串》等等各種各樣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下飯首選」。市場在擴大但談春天可能還有點早過去幾年,即便是普通觀眾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國內正有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爆款湧現出來。
  • 紀錄片為何開始火了
    如果說《但是,還有書籍》讓我們看到一群人,在默默守護文學,抵抗著時代的浮躁,在浩瀚的書海裡,殺出一條血路,爭得一片土地;那麼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人生一串》再到即將上線的《我們的國家公園》《小小少年》等,「用年輕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B站近年來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的夾擊下,同樣殺出了一條血路,逐漸成為爆款紀錄片聚集地。
  • 芒果臺紀錄片《中國》黃金檔上映,口碑爆棚,不拍偶像劇了嗎?
    自從央視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後,這部美食紀錄片火爆全中國,而且在亞洲華語圈甚至是歐美地區也引發熱議,豆瓣15萬人打出9.4的高分。2018年紀錄片《人生一串》的火爆,更是引發觀眾的美好的回憶,劇中的煙火氣息太接地氣了,豆瓣評分高達9.0。這兩部紀錄片很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 推薦:宅家解饞的七部美食紀錄片
    那麼宅家裡要是想彌補自己受冷淡多時的胃,只有默默地打開各家視屏APP,尋找那些經久不衰的美食紀錄片來滿足了。當然,美食紀錄片不只有舌尖上的中國,還有許多的精品值得我們觀看。比如下面的這些:01《人生一串》 豆瓣評分9.0總導演/解說:陳英傑第一季上線時間
  • 這部紀錄片名叫《中國》,畫面極致唯美,主題宏大不枯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無數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
  • 2019年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 紀錄片出路在何方?
    紀錄片產業實際上仍處在良性上升通道,但增速較2016年之前有所放緩。《徒手攀巖》海報  綜合來看,2019年中國紀錄片傳播以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為主,電影院為輔。目前紀錄片依靠爆款拉動的現狀還沒變,尤其是紀錄電影。前兩年出現了《二十二》等爆款作品,紀錄電影的票房一路走高。但除爆款外,多數國產紀錄片的票房成績仍不容樂觀,很多都存在高口碑低票房的情況。
  • 聚集數位燒烤大師,《魔域口袋版》要拍人生一串3?
    2019年夏天一檔專門記錄中國燒烤的紀錄片《人生一串2》在b站播出,一場香味與味蕾的盛宴呈現於觀眾眼前,無奈這麼多美食也只能看看而已,這遍布全國各地的燒烤攤想要一一打卡品嘗,著實不容易。然而就在最近,數位大廚被又一次被邀請齊聚一堂。途經三省六市踏遍華南,再一次面對鏡頭支起了燒烤架,而食客則是中國年輕人中,一個廣泛存在,而又少見於主流視頻媒體的群體——手遊玩家。
  • 《人生一串》:煙燻火燎、大汗淋漓的青春,網友:再來一串燒烤!
    有一部紀錄片專門為我們搜羅全國大街小巷的好吃燒烤店,滿足好吃狗的味蕾,你的唾沫是不是已經開始分泌了呢?燒烤是隱藏在小巷裡的平民美味,無論什麼季節,只要跟親朋好友說起燒烤,大家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約上那麼一頓,談天說地中又是平凡而美味的一天。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趙沐表示,紀錄片即使再真實,也包含主創的主觀態度在裡面,不可能百分百純粹客觀,「就算全部使用同期聲,不用解說幹預,但只要機位一架,那就是創作者的觀點、態度」。由於《中國》通篇採用解說詞的形式,對於解說詞的要求更高。有觀眾評價,《中國》的旁白解說用詞講究、優美又不失真。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美食紀錄片,吃貨:都是下飯神劇!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10部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美食紀錄片,這幾部美食紀錄片也是小編非常喜歡的,甚至有吃貨看過後說,這些紀錄片都是下飯神劇,如果你是一個吃貨,一定不要錯過哦!八、蔡瀾嘆名菜8.9分《蔡瀾嘆名菜》拍攝於2008年,是比較早的一部美食紀錄片。在該紀錄片中,著名的美食專家蔡瀾與兩位美女帶領大家遊遍整個香港,品嘗各地的美食,非常值得一看。
  • 紀錄片《大地私宴》深度挖掘美食背後的人生百態
    圖說:紀錄片《大地私宴》 官方圖溫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造就了太湖邊一望無際的竹海。微風拂過,翠綠映入眼帘,竹林簌簌作響,一副電影《臥虎藏龍》裡的中國氣派。突如其來的造訪者打破了寧靜,紀錄片《大地私宴》的故事也就此展開。《大地私宴》讓鏡頭對準了造訪者——頂級大廚,讓觀眾跟隨他們的腳步,去丈量中國的萬裡山河,去體味豐饒多樣的物產,去講述食物背後的成長故事。圖說:紀錄片《大地私宴》 官方圖碰撞,中西美食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深度挖掘美食背後的人生百態,是美食紀錄片漸成大勢的殺手鐧。
  • 影像風格獲贊 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原標題:影像風格獲贊,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
  • 年輕人正在改變「美食紀錄片」
    圖片來源@豆瓣文丨李北辰或許是受困於特殊時期家中的粗茶淡飯,最近有不少朋友都向我安利一部美食紀錄片:《沸騰吧火鍋》。這部由陳曉卿監製的紀錄片,介紹了全國不同地方的火鍋,每集12分鐘左右。譬如去年底,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二季落幕,快結尾時出現了只屬於B站的壯美一幕,「多謝款待」四個字鋪滿了屏幕。大概從數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算起,紀錄片就逐漸成為B站最受歡迎的領域之一。截至去年12月中,2019年B站活躍的紀錄片觀眾人數已經突破6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