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希臘戲劇開始的西方戲劇先傳入日本。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引進到我國。因為我們國家早有戲曲藝術,為了區別戲曲,後來戲劇家們根據話劇的特色,以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定名為「話劇」,實際就是西方的戲劇形式。因此話劇藝術是「外來」的藝術形式。在中國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
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曾孝谷、李叔同、歐陽予倩等人,看到了西方戲劇,很是喜歡,就組織在日留學生排演《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根據美國「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1907年他們成立「春枊社」。同年,王鐘聲在上海組織「春陽社」。這就開了中國話劇藝術的先河。當時為了區別戲曲藝術,就稱此種戲劇為「新劇」、「文明戲」、「時裝戲「。以後十年中,先後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等地出現了「文藝新劇場」、「進化團」、「南開新劇團」、「新劇同志會」等戲劇團體,演出了《熱血》《共和萬歲》《社會鍾》等劇目。
1919年「五四」運動中的新文化人胡適、陳獨秀、傅斯年等人也組織了許多業餘演劇活動,他們稱之為「愛美的戲劇」(「非職業」的英譯)。胡適的《終身大事》為主要代表作品。同時,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響亮地提出「愛美劇」非職業的戲劇的口號,先後成立了「民眾劇社」、「辛酉劇社」、「南國社「等戲劇團體。演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其中《獲虎之夜》《名優之死》(田漢)、《三個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愛國心》(熊佛西)、《潑婦》(歐陽予倩)、《一隻馬蜂》(丁西林)最為有代表性。這些作品為建立中國話劇的文學基礎和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早期話劇藝術的經典作品。1922年,洪深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參加了「戲劇協社」。他針對文明戲中的許多不良習氣,從劇本、舞臺紀律,導演制的建立等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並推行男女演員同臺演出,形成了中國話劇藝術完整的體制。1925年,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成立,為培養話劇人才建立了陣地。田漢領導的南國戲劇運動,充分體現了20年代新興的話劇的精神。從1924-1930年,先後上演了許多反帝反封建為主題的劇目,出現了陳白塵、趙銘彝、鄭君裡、張曙、吳作人等一大批話劇的骨幹人物。1929-1931年,歐陽予倩主辦了戲劇研究所,出版了《戲劇》雜誌,組織了《怒吼吧!中國》等幾十個劇目的演出。他和洪深、田漢被公認為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把「DRAMA」定為「話劇」。以區別所謂的「新劇」和戲曲。
1929年上海藝術劇社成立,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1931年,「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立,中國話劇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左翼戲劇時期」。總部設在上海,北京、南京、廣州和杭州設有分聯盟,建立了五十多個進步劇團,演出了《血衣》《怒吼吧!中國》《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劇目,湧現出夏衍、於玲、陳白塵、宋之的等著名作家和章泯、金山、趙丹、石揮、白楊、舒繡文等著名表演藝術家。1935年,「上海劇藝協會」成立,演出了《娜拉》(玩偶之家)、《欽差大臣》《大雷雨》《武則天》《太平天國》等劇目。舞臺演出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間,青年劇作家曹禺《雷雨》《日出》和《原野》問世,成了中國話劇不朽的作品。1933年成立的「中國旅行劇團」,維持達14年之久。出現了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唐愧秋等。1932-1937年河北定縣農民實驗話劇的嘗試。在「蘇區」也出現了「紅色戲劇」,江西、湖北、福建等革命根據地也很活躍。演出了《二七風暴》《八一南昌起義》《我是紅軍》等劇目。1935年在南京成立了「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南京劇專,中戲的前身之一部分),後遷到四川江安,培養了了上千名學生,演出了近來60多部劇目,謝晉、凌子風、徐曉鍾都是這所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期間,中國的話劇開始了大普及,大發展,充分發揮了話劇藝術形式的「戰鬥性」和「現實性」的作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首先演出了話劇《保衛盧溝橋》,並成立了十三個救亡演劇隊,到各地宣傳團結抗日的思想。1937年12月31日在武漢成立了「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1938年,武漢國民政府三廳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成立了十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日宣傳隊和一個孩子劇團,奔赴抗日前線和敵後與各地自發組織的演劇團體,還有根據地的劇團的演出相結合,形成了話劇藝術的空前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38年10月第一屆戲劇節上演曹禺和宋之的聯合編寫的《全民總動員》,轟動一時。成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1939年話劇運動的重心轉入了城市。在重慶,先後成立了「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團」、中央青年劇社「等有影響的專業劇團,並開始」劇場化」的演出。此間著名劇目有:《一年間》(夏衍)、《國家至上》(老舍和宋之的)、《夜上海》(於伶)、《霧重慶》(宋之的)等等。1941年成立的「中華劇藝社」,1943年成立的「中國藝術劇社」帶來了營業性的演出特點。此期間上演了《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國春秋》(陽翰笙)、《法西斯細菌》(夏衍)等等150多臺。1944年初,在廣西桂林舉辦了第一屆西南戲劇展演,28個戲劇團體演出了27臺劇目,是一次話劇的大檢閱。在延安根據地,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青年藝術劇院,西北戰地服務團和大量的文工團宣傳隊,在農村、部隊演出了許多劇目,其中《同志,你走錯了路》(姚仲明)、《李國瑞》(杜鋒)影響很大。解放戰爭期間,話劇活動處於低潮。此間有《清明前後》(矛盾)、《升官圖》(陳白塵)、《麗人行》(田漢)為代表作。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7月,中國戲劇家協會成立,先後建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總政話劇團,各省的省話劇團,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等劇團和學院,話劇藝術空前發展。《龍鬚溝》《茶館》(老舍)、《蔡文姬》(郭沫若)、《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陳其通)、《馬蘭花》(任德耀)是非常有名的劇目。還有《年青的一代》(陳耘)、《霓虹燈下的哨兵》(沈西蒙)等等。文革時代話劇又進入到了低潮。粉碎四人幫後,話劇曾有過高潮,進入到新時期,話劇藝術進入到了多元化,演出樣式多樣化,以及小劇場藝術的空前發展。《茶館》《俄狄浦斯王》到國外演出,獲得成功,打開了中國話劇走向世界的良好開端。
羅錦鱗:原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導演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著名導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