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3日消息 本期話題是捐贈與求助。捐贈和求助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希望自己多幫到別人體現自己的價值,也希望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能夠獲得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不過捐贈和求助哪些方式是合理合法有效的,大家未必都清楚。本期嘉賓:民政部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專家、北京王府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穎和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國科,為大家科普合理合法有效的捐贈和求助方式。
馮雅:首先請兩位專家給我們介紹一下,在我們國家,個人如果想要捐贈,有哪些合理合法、放心的途徑和方式?
劉穎:如果個人想要捐贈財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第一個是我可以捐贈什麼樣的財產?第二個是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捐贈財產?我們可以捐贈貨幣、實物,實物裡面包括了房屋,甚至一些有價證券、股權,還有看不見的智慧財產權,都可以作為捐贈的財產。最常見的捐贈方法就是我們把這些財產捐贈給慈善組織,尤其現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為我們直接捐贈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第二種方法是可以考慮設立慈善組織,組織會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並且承擔相應的後果,依法還可以享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我們常見的紅十字會、紅十字基金會,都是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慈善組織。
還有第三種方法是介於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依託現有的慈善組織來設立專項的基金,根據規定有冠名權、知情權,還有獨立運營基金的權利,但是它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比如中華兒童少年慈善救助基金會,在他們之下就會有一些企業、個人會在下面成立冠名的專項基金。
現在我們還有第四種方法,叫做慈善信託,這是一種比較新興的形式,門檻也相對較高。我所了解到的像SEE基金會就有比較成熟的慈善信託項目。
馮雅:如果大家要選擇捐贈給某一個基金會的話,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鑑別它們?怎麼知道這個平臺是靠譜的、合法合規的?
何國科:首先這些機構如果是註冊的,普通的捐贈人可以上民政部的官網去查看,它們是不是一個真正獨立註冊的慈善組織。如果想捐助一個公益項目,你首先要了解公益項目背後發起的機構是誰,也可以上民政部的官網或者慈善中國的官網上搜索查看,如果找不到,那麼這個項目你就要打一個問號了。還有一種方式叫募捐的項目,你也可以到慈善中國平臺上去搜這個項目,有沒有在民政部進行慈善募捐的備案。
馮雅:現在有很多那種用於大病救助的平臺,比如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這樣的帶點商業性質的平臺,它們在慈善中國上也有備案嗎?
何國科:沒有。
馮雅:那我們怎麼能相信他們,把錢捐到這些平臺上?
劉穎:慈善組織和網際網路募捐平臺性質上是有不同的,如果要判斷一個慈善組織,我覺得何律師這個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那麼我也補充一下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去看它的評估等級。因為民政部門對所有的慈善組織、社會團體都有評估,從成立之日起滿三年要評估一次,此後每五年評估一次,評估等級是從1A到5A不等。評估是對整個慈善組織從內部治理、項目運作、財務管理、社會評價的一個綜合的打分。建議大家選擇3A以上級別的基金會,如果到了5A已經是公信度比較高的基金會了。
第二種方法是,大家可以到組織的網站上去查看,因為民政部門是有要求的,每個組織必須要公開其年度工作報告和年度財務工作報告、審計報告,這是慈善組織應該履行的信息公開義務。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判斷這個組織是不是靠譜的。
說到網際網路募捐平臺,它其實是為慈善組織去搭建了一個網絡籌款募捐的平臺,建議大家去選擇民政部公布的網際網路募捐平臺。目前民政部應該有20家網際網路募捐平臺。
馮雅:給我們舉個例子,比如騰訊公益?
何國科:對。個人求助跟募捐是兩個概念。個人求助不是把錢給到基金會、慈善組織,個人求助是把錢直接給到求助人,這是點對點的。而慈善捐贈是把錢給到組織,組織再給到相應的受助人。
馮雅: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網際網路救助平臺,比如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類似於這樣的,它屬於什麼?它屬於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募捐?
何國科:這是兩個層面。一個平臺叫網際網路慈善募捐信息發布平臺,這是一個民政部認定20家平臺之一,它還有個人求助平臺。民政部只認可了網際網路慈善募捐信息發布平臺,沒有認可慈善個人求助平臺。
馮雅:你所說的個人求助,比如是指某某生病了在上面發了一個信息,我們這些人去給他捐100、200元,像這個就屬於個人求助嗎?
何國科:對。
馮雅:像這些網際網路救助平臺,它能不能從個人求助人裡面抽取一定的佣金,用來維持他這個平臺繼續運轉呢?
何國科:民政部非常明確,要求所有個人求助中,中間平臺都不能收取任何的佣金,不能收取任何管理費。在2016年這些平臺出現的時候,當時平臺是有收取1%或2%管理費的,但是現在都不收取管理費了。如果沒有管理費,對於平臺來說,它如何生存發展?它就用流量的方式帶動廣告的收入。個人求助平臺裡會加入很多的保險產品、廣告,它求流量,廣告的收入會變成它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