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家雲,筆名勸仁,流雲,鑑軒。1964年3月生,鄂州市人,大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省作協會員、雜文學會會員、檢察文聯文學學會副主任委員,黃石市散文學會副主席,大冶市作協副主席。近些年主要從事雜文時評創作,發表各類文學作品近百萬字,出版個人作品集2本,其雜文《籠中鼠》最近獲首屆「魯迅雜文獎」銀獎。
聰明泉
劉家雲
在江西廬山秀峰景區東林寺,有一汪清泉,名曰「聰明泉」,又名古龍泉。相傳晉時荊州名士殷仲堪來寺訪問高僧慧遠,兩人在松間邊走邊談論《易經》,殷仲堪才辯縱橫,口若懸河,慧遠笑指路邊清泉曰:「君之辯如此泉湧。」從此,人們便把「古龍泉」更名為「聰明泉」;且有了凡飲此泉者,可變聰明的傳說。
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不得而知。我感興趣的,是這汪清泉的題名中,「聰明」二字的寫法。
「聰」,本為左右結構的形聲字。「耳」字旁,右邊的「總」字為上下結構,上面乃「兌」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個「心」字。可在這裡,書者卻將「兌」字上半部分故意寫成了「公」字;還有「明」字,本為左右結構,由「日」、「月」組成。書者同樣故意把「日」字多寫一橫,使成為「目」字。這一錯寫,似乎在告訴人們:人要想聰明,並非一定要飲「聰明泉」的泉水;而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公心」,做到「耳」聰「目」明、心明眼亮。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聰明之道。
我這樣揣摩書者的意圖,並非望文生義。其實,早在晚唐時期,著名散文家、詩人皮日休就將這樣一首詩鐫刻在了聰明泉旁的石碑上:
一勺如瓊液,將愚擬望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
這裡的「貪泉」,在廣州附近,傳說只要一飲此水,人就會變得貪得無厭。曾任廣州刺史的吳隱之偏偏不信此邪,他走馬上任時特地路過貪泉,故意挹泉而飲,並作詩以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移心。」這裡的「夷齊」,指「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的道德典範伯夷、叔齊兩兄弟。吳隱之以伯夷、叔齊自比,表明自己為政清廉的決心和志向。吳隱之言行一致,他飲此泉水後,不僅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因此而淪為貪官,相反還成了千古名揚的一代廉吏。
贛州亦有廉泉,宋代大詩人蘇軾作《廉泉詩》道:「水性做自清,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摩尼。廉者謂我廉,何以此名為。有廉則有貪,有慧則有痴。誰為柳宗元,孰是吳隱之?漁父足豈潔,許由耳何淄?紛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毀譽有時盡,不知無盡時。謁來廉泉上,捋須看鬢眉,好在水中人,到處相娛嬉。」詩人連用四典,說明自然界中的「水」與人的廉、貪、慧、痴等品格互不相干。柳宗元自謂愚而實不愚,吳隱之偏飲貪泉而不貪,漁夫滄浪濯足未必潔淨,許由穎水洗耳難脫邀名之嫌。
水並無左右人類廉、貪、慧、痴的力量。人是慧是痴,是貪是廉,不在於飲了什麼水,而在於是否心懷公正,不貪不佔;在於是否能自我約束、潔身自好,始終把持一種「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