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這個村真有來歷!明洪武年間的「朱吃康」事件至今流傳!

2020-12-23 齊魯壹點

禹城市疊道村的村名來歷及歷史傳說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禹城辛寨鎮王家坊村西南三公裡處,有一個古老、文明、富裕的小村莊叫疊道村(又名豐收村)。它東面與戰高村接壤,東北與王莊村為鄰,西北與石莊村搭界,村北是陳寺村,村南是辛寨通往楊圈村的環鄉公路。

通過查閱有關歷史資料,採訪現年94歲的劉殿祥老人得知:明朝洪武初年(即公元1369年),劉氏祖先劉漢章,劉漢傑兄弟倆兒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遷來立村,最早取村名叫「劉家莊」,隨後,康氏始祖康振先也從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攜家帶眷來到該村定居。「問我家鄉是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劉、康兩姓人家同命相連,相見甚晚,在這裡和諧相處,蓋房修屋,開墾耕地,繁衍生息。

材料提供者 村民劉殿祥,現年94歲

相傳康振先早年學過陰陽八卦,會看陰陽宅,誰家蓋房都要讓他規劃一番,選地基兒、看宅型、擇日子上梁等都是全方位服務,遇到喪事,讓他給看個陰宅,選個好的位置,據說疊道村井字形道路布局,就是他規劃的,在村裡是出了名的能人。人們根據他名字的諧音就送了一個綽號「康神仙」。「康神仙」兄弟三人,排行老三,據說二哥康振禮落戶高唐州小張村。老家還有一個大哥叫康振讓,家境殷實,心地也善良,但左腳有點殘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在洪洞縣老家侍奉年邁的老母,因此他沒有參加移民,離開故鄉。此後,兄弟三人天隔一方。因交通不便,生活所迫,兄弟仨兒偶有書信來往,但多年不曾相見。康振讓有個兒子叫康孝仁,非常懂事,從小立志學古聖先賢,孝敬父母,報效國家。康振 先就把他送到當地有名的私塾學校,接受教育,當地的秀才老師傳授他知識。受名師指點,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後舉孝廉,入朝為官,拜當時的太宰胡惟庸為師。他辦事公道,做事謹慎,善於體察民情,口碑極佳,得到胡惟庸的賞識,並受到胡惟庸重用。但「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康孝仁大顯身手之時,不想捲入了皇權與相權的爭鬥,因宰相胡惟庸權勢過大,朱元璋疑心他要篡權,早就萌發了誅殺胡惟庸的想法,終於朱元璋還是借「胡惟庸殺轎夫事件」殺了宰相胡惟庸。

史書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並且將「權力鬥爭擴大化」,凡是列入胡惟庸的朋黨,一律戶滅九族,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可憐康孝仁 鞠躬盡瘁,為國盡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到頭來被定性為 胡惟庸朋黨 。自己喊冤叫屈,仍然稀裡糊塗掉了頭,還連帶了家人。整個康氏家族無論是老家康家窪,還是禹城縣劉家莊,高唐州的小張莊,所有家族成員幾十口無一倖免,全部被斬殺。就是死去的親人,康孝仁的祖先、父親康振讓、叔叔康振先雖死也不得安寧,被官兵強行扒墳掘墓,分屍揚骨,整個劉家莊被官兵糟蹋得烏煙瘴氣,滿地狼藉。房屋被燒,樹林被砍伐,後荒廢成一大灣,還連累了其他村民。這件事情被劉家莊村民稱之為「朱(豬)吃康(糠)」事件,至今廣為流傳。

疊道村頭的美麗小河

有道是禍不單行,人禍剛剛平息,又來洪災,上天像發了瘋一般,攜風帶雨肆虐而下,暴雨致使河滿壕平,劉家莊本來地勢就低洼,整個村莊被淹,房屋被衝塌無數,道路被淹沒,出行靠趟水。村長劉太公焦急萬分,遂召集大家商量對策,村民異口同聲表示聽從調遣。大家齊心協力,不辭辛苦,幾百口人男女老少齊動手,先是把道路兩個寬面疊成土堰,然後用鍁從周圍把泥土從水裡挖出,扔到疊成的堰裡邊,將道路墊高(高於周圍水平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家多日緊張而又忙碌地勞作,村裡被洪水淹沒的道路終於露出水面,衝毀的房屋也得到修繕。從此後,出行再也不用靠趟水了,人們笑在臉上,喜在心裡。村長劉太公為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以表彰大家疊堰成道的功績,遂報請官府批准將「劉家莊」改名為「疊道村」。

(此圖片來自網絡)

疊道村的另一個來歷。據說燕王掃北之時,因所處位置交通便利,道路交錯重疊、四通八達,這裡就發展成為一個重鎮。該村村南那條東西向公路,就是高唐州通往濟南府的官道必經之處,稱之為「南官道」。因其村莊,通往四外八鄉的道路九股八岔,交叉重疊,故命名為"疊道村"。上世紀「文革」初期,疊道村在村西北拿出六十畝地,作為試驗田種植小麥,第二年麥季小麥獲得畝產500斤的大豐收,震動了全公社,成為辛寨公社的樣板村。為了滿足疊道村社員期盼農業大豐收的美好願望,遂將村名改為「豐收村」。改革開放以後,又將村名改回"疊道村",一直沿用至今。

疊道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民國時期曾湧現出高夢九,劉殿勳兩位傑出人物。

疊道村的村容村貌

高夢九,辛寨鎮疊道村人。民國初年,為尋求救國真理,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高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東昌師範學校,較早地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新民主主義思想,北京學生發動的「五四」愛國運動對其影響深刻。他痛恨北洋軍閥對外軟弱無能,對內鎮壓愛國學生的可恥行為,積極參加學校進步老師組織的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政治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高夢九和他的同學受進步思想影響,滿懷愛國激情,走上街頭散發抗日傳單,號召全體中國人團結起來,一直對外。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他回村秘密參加革命活動,聯絡鄉裡鄉親,成立保家隊。村民們自發地從家裡拿來斧頭、棍棒、刀具等器械做武器,同禍害當地群眾的日偽雜團做鬥爭,在周圍村造成很大影響,成為日偽雜團的「眼中釘 」。後來,高夢九在本鎮五佛楊村土樓秘密召開會議,被人告密,土匪雜團組織人馬,包圍了土樓,高夢九身中數槍,負重傷,被抬往本區魏寨子村就治。據傳被土匪頭子派人在中藥裡下了毒,毒發身亡。唯一介紹高夢九加入組織的班主任孫老師,一直在聊城從事地下活動,後來由於叛徒出賣,被國民黨逮捕,壯烈犧牲。高夢久的身份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迷。「文革」期間,上級曾經派人到疊道村,進行走訪調查,因高夢久一家劃的是上中農成分,屬靠邊站的對象,一直從事的是秘密活動,表面上看和一般的雜團組織沒有什麼兩樣,又和黨組織失去聯繫多年,了解情況的當事人又先後去世,所以,調查人員也沒有獲得有價值的線索,無功而返。時隔多年,也再無人提起。

圖為疊道村村民自發捐資兩萬餘元修建的土地廟

劉殿勳,辛寨鎮疊道村人。出身富裕家庭,天生聰穎,學習成績優異,曾就讀於燕京大學政治系,後任山東省省黨部委員,協助省主席張宗昌管理政務,後協助山東省主席韓復渠管理政務。他為人正派,為官廉潔,口碑良好,給老百姓也做了一些好事。恰逢日寇侵略東北,緊逼華北,曾多次向韓復渠進言獻策,勸韓早做打算,抵禦日寇侵略,遭到韓復渠拒絕。他痛恨國民黨腐朽統治,因滿腔愛國熱情被澆滅,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心灰意冷,頓感大勢已去,一怒之下遞交辭呈。據說後來去了青島大學教書。日寇佔領山東以後,因病返回家鄉,不久病逝。

王河北,男,山東禹城人,中學高級教師,山東散文學會會員、德州作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讀書、上網學習、旅遊,喜歡村志挖掘與整理。文章散見於《魯北文學》、《德州日報》等報刊及《德州作家協會》等網絡平臺。

歡迎下載「齊魯壹點」app

敬請關注《河南王豫》壹點號

編輯信箱:599268545@qq.com 

相關焦點

  • 村史|這個村的「趙王河」與宋太祖趙匡胤有著扯不斷的關係!
    據《郭世族譜續編》記載,郭氏祖先郭明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年至1662年 ,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在禹城縣辛寨街定居。娶妻石氏,生有四子,其中次子東縣遷往官莊村居住,官莊村其他姓氏也陸續遷來居住。
  • 臨西299個鄉村村名來歷(全齊了)
    1964年12月22日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屬臨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屬臨西縣。1966年7月底撤區並社。復公社舊稱,始轄今域。1970年12月上旬,縣革委會駐地由城關鎮(今河西鎮)遷駐童村,1984年省政府批准縣駐地名臨西鎮,但未啟用,1984年5月1日稱城關鎮。1989年3月14日啟用今名。
  • 劉禪的馬場、供奉孫大聖……鶴壁這個村傳說故事真不少!
    「劉禪曾經被羈押在阿鬥寨,我們村就在阿鬥寨的西邊。」竇桂有說,這一帶一直都流傳竇馬莊村是劉禪的馬場,百姓們也深信不疑,「之前村東邊有一塊平地就叫馬川地,這應該跟馬場有關係了,現在被學校和鐵路佔了」。讓村民們疑惑的是,竇馬莊村附近有四個村以馬莊命名,分別是竇馬莊、王馬莊、秦馬莊和吳馬莊,不知為何竇馬莊曾經叫西馬二莊,「我們都對這個『二』字很不解,但一直沒有找到答案。」竇桂有說。「新中國成立前,村裡還有朱、衛、魏、高等族姓,後來村裡這幾個姓氏的族人都遷走了,全村竇姓族人最多,可能是這個原因才把村名改成了竇馬莊。」
  • 【任縣人】任縣各個村的來歷,必須的看看
    原村名來歷同陳杜科。明永樂年間(1403—1924年),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孫杜科。村有小學1所,醫療點1個。三. 單杜科 位於大宋鄉東南部,在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南4.5公裡處。原村名來歷同陳杜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單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單杜科。四.陳杜科 位於大宋鄉南部,在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南4公裡處。
  • 義縣:白廟子鄉各行政村名稱的來歷
    各行政村名稱的來歷興隆村:清初建屯。因房屋建築在山腰下,村南有條溝,原名「腰屋溝」後來被群眾改為興隆溝。新庄子村:明萬曆年間建屯。因建屯在五道屯、平房峪之後,故稱新庄子。幅員面積 1.7萬畝,耕地面積2022畝,住戶  323戶,人口 1125人,全村 1個自然屯。 五道屯村:明成化年間建屯。因駐地有五條和外地通道而得名。
  • 鬧村傳奇,流傳千年!
    鬧村鄉,一個山長水遠的村落,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山鄉,一個曾經是平陽縣地域最大的鄉,儘管深藏在難於覺醒的山谷腹地裡,但在這一片46平方公裡的蒼茫土地上,她的傳奇故事如同這盆地裡的霧靄生生不息,流傳千年。鳳嶺古道一個尋常的早晨,當七八點鐘的太陽朗照在南雁山脈的崇山峻岭之時,山嵐褪了,千山醒了,林子活了。
  • 江西崇仁有4項非遺,文化遺產依舊在民間流傳,你了解多少?
    崇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其中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在民間流傳。扭扭龍:流傳於崇仁縣相山鎮苔洲村,起源於清同治年。跳八仙:俗稱「打把戲」,是崇仁縣巴山鎮前河、裡河、詹家三村楊,詹兩姓祖傳的「迎賽大神」主題活動,是「跳儺」,屬儺舞。從明洪武年間至今,《跳八仙》已有六百餘載歷史。《跳八仙》歷來只在前河等三村兩姓間世代秘傳,一般是父傳子,所扮角色形象、動作不得隨意變更。平時面具、道具由各個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
  • 南宮市各鄉所轄村村名來歷
    後有幾戶移至村東北,自立村莊,此村遂名前魏村。後魏村;明代中期,魏村(今前魏村址)數戶魏姓北移至今址建村,取名後魏村。康家莊明永樂二年(1404),康姓兄弟倆從山西洪洞縣遷於此處定居,取名康家莊,沿用至今。
  • 沂水縣馬站鎮有四個「珠江」村,這個名字相傳與古城有關
    這個村莊的名字很有特點,在這裡走過的朋友,對它應該都有印象。看到這個名字之後,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在心裡納悶:「珠江不是在南方麼?為何沂蒙山區的村莊,會以珠江命名?」(沂水縣「珠江」村的位置示意)其實,在馬站鎮範圍內,帶有「珠江」字樣的村莊並不僅是「珠江店子」村這一個,它附近還有孔家珠江、楊家珠江和張家珠江等村莊,算起來,這一帶總共有四個「珠江」村。
  • 許昌長村張啥來歷?有啥名人啥傳奇?‖梁耀國
    幸虧事先有準備,我將上面的內容逐一抄了下來。長村張鄉政府主街呈東北、西南走向,曾經是市區到榆林鄉的必經之地。煙站南邊是個十字路口,往西過一座丈八寬的小橋,便是我此行的目的地——長村張村。我推著車子,踽踽行走於空寂的村街上。偶有騎電瓶車、三輪車的老鄉擦身經過,未等你開口,一個個如同腳踩風火輪的哪吒,裹風而來,挾風而去,讓你空喜歡一場。終於,在村十字街,我找到了我要找的人:三位古稀老漢和四位古稀大娘。
  • 漳州銅山古城武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今已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廟內大殿《鼎建銅城關王廟記》碑銘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城,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銅山志》載:洪武二十二年,江夏侯周公立祠奉祀, 祠曰「保安堂」。明正德三年(1508年)在祠址興工擴建, 歷時四年,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
  • 黃驊各村的來歷,看看你家是怎麼來的
    張孫村:明永樂二年,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於此,因此地遭靖難,古村皆毀,劫後免難,倖存者相逢,互祝慶存,故稱存存,待張氏定居,人口較多,遂取名張孫村。魏孫村:據魏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魏姓有河南淇縣魏輝府於臨頭遷往天津府石鹼灘,至清朝再遷於此處立村,因村附近有張,卞,東等諸孫村,遂取名魏孫村。
  • 【城市記憶】蟢子廟、萬民橋村的前世今生
    是的,但願在人文淵藪的古邑新城——我的萬年,我的陳營,有更多的歷史遺蹟、文化印記,呈現在今天,傳承於後世!( 編者 ) 在萬年居住的人們都知道,萬年城南有個蟢子岡,岡上有座廟,每年八月十五廟裡會舉行廟會。廟前有個村,以萬民命名。那麼,蟢子廟裡供奉有哪些神明,萬民橋村的名字又有著什麼來歷呢?
  • 昆明鬥南花市旁,有個七步場豆腐文化村,一進村就讓人心情好起來
    昆明呈貢區吳家營社區有個七步場村,這個村子製作豆腐的歷史悠久,也許是豆子好、也許是水好、也許是製作工藝好,也許兼而有之。七步場村的豆腐品質上好。七步場製作臭豆腐的歷史已有數百年之久,據1992年版《呈貢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七步場生產板豆腐、滷腐、臭豆腐,興盛時加工豆腐者一、二百戶,名馳四鄉……」。
  • 東龍酒原來這麼有來歷?
    上圖為東龍酒  東龍酒首先不是一款普通的白酒,我們知道白酒有很多種,東龍酒是屬於露酒的品類。這也是東龍酒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它是在高粱、大米、小麥等多種純糧釀造出來的酒基上,又添加了枸杞、桂圓、黨參、黃芪、山藥、黃精等多種名貴中藥材,這就賦予了東龍酒與眾不同的內涵,而這種添加,不是毫無根據的添加,是真的大有來歷。
  • 看看你村子的來歷吧!
    海興縣197個村子的來歷於莊:1404年,曲氏有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名曲家莊。清初,曲家衰敗,後將莊田賣給常莊子于姓。清朝乾隆37年(1772年)于氏由常莊子遷此居住,遂改名於家莊。至今沿用。至今沿用。辛集:1404年,楊氏自河南淮安府車子鎮遷此立村。因村建在兩河之間,取名夾河店。該村原來就是集鎮,但在同治7年8月,張宗禹率西捻軍在山東仕平失敗後,其餘部流落與此,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致使富豪劣紳躲藏,集市衝散。光緒年間又重新立集,遂將村名該為「新集」,後演變成辛集。
  • 山茱萸的來歷——千島湖原住民流傳的故事
    這山萸肉的來歷,在夏中鄉審嶺村有一個傳說。上古時,審嶺村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女,名珠玉。這珠玉美麗善良,勤勞賢惠。一天,忽見一隻小鳥落在了珠玉家門口,珠玉一看,是一隻腿受傷的百靈鳥。珠玉小心地包好小鳥的傷腳,放在籮裡,天天餵食。過了一段時間,小鳥傷好,可以飛了。但它不願離開很遠,在附近飛,常來珠玉家,喳喳叫,還唱歌,陪珠玉玩。
  • 【河北日報】開發區| 藤牌陣:流傳至今的古兵法實戰術
    只是藤牌陣知名度雖高,流傳範圍卻窄,僅局限於十里舖一村。在十里舖村以外,遠近聞名的藤牌陣顯得十分神秘。哪怕是鄰村,不少人見過藤牌陣演示,卻是看得了熱鬧,看不明白門道。要弄懂藤牌陣的神秘,就要了解其流傳的源頭。藤牌陣如何與十里舖村結緣的傳說要追溯到明朝末年。這個名為「老拙夜戰馬弁」的故事,經過一代代村民的口耳相傳,細節漸漸湮沒,僅留下一個大概的脈絡。
  • 解讀日本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犬鳴村》
    電影《犬鳴村》是由清水崇編劇並執導的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能看見幽靈的臨床心理師森田奏與哥哥等人踏入犬鳴村隧道,而後被捲入了不可思議的驚悚事件中的故事。有關「日本犬鳴隧道」以及「犬鳴村」的靈異傳聞層出不窮「日本犬鳴隧道」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令人膽寒的靈異事件,還是一種錯思遐想?在1988年冬季,在村邊發生的犬鳴隧道燒殺事件,兇殺案發生後,犬鳴村的怪奇事件就從此接連不斷,網絡上開始湧出不少和舊犬鳴隧道相關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