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村的「趙王河」及歷史變遷
文|王河北
禹城市官莊村位於辛寨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裡,是禹城的最西南端。它東隔禹茌路與苗林村為鄰,東北與李寨子接壤,西與高唐縣朱莊村為界,西南與高唐老莊村打界,西北與高唐縣聶集村、雲莊村接垠。
官莊方位圖
據禹城縣誌和地方志記載,相傳,最先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來此立村的呂氏一族祖先呂強,兒子呂官正考中了進士,被皇帝欽點了個縣令。所住村莊官莊,被稱為「呂官莊」。又因村莊位於趙王河東岸,原為南通聊城,北達京城的運送官糧碼頭,故名「官糧頭」,後被人們簡化為「官莊」。
村碑
官莊較早的居民是陳氏家族, 郭氏是官莊村最大的家族。據《郭世族譜續編》記載,郭氏祖先郭明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年至1662年 ,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在禹城縣辛寨街定居。娶妻石氏,生有四子,其中次子東縣遷往官莊村居住,官莊村其他姓氏也陸續遷來居住。
郭氏家族家譜
村名由來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呂氏家族祖先呂強,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移至此,呂強的兒子呂官正,品學兼優,刻苦好學,通過訪名師,拜名友,學問大有長進,後來考中進士,被明宣宗欽點為縣令,他為官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所居村莊,遂被稱之為「呂官莊」。據91歲官莊村民郭相林回憶,十幾歲的時候。他的爺爺,指著村西南的一片墳塋,告訴他說:「孩子,看到那一片墳了嗎,那是呂縣令家的,他是來我們村最早的。」後來呂氏家族,人丁越來越少,傳了五代,再無後人。
趙王河的傳奇
官莊的村西有一條河,叫趙王河。相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準備出汴京,向東巡視。剛離開不久,心愛的白龍馬突然生病,不能走陸路了。趙匡胤下令開鑿一條河流,繼續巡視,這條河流稱之為「趙王河」。
又相傳,北宋末年,宋金聯合滅遼後,金朝南犯宋朝,趙構險些被俘,逃出金兵大營後,被金軍追趕至此河邊,趙構坐騎一躍而至對岸,後來這條河就被稱為趙王河。因為河泥土比較堅硬,稱之為「鐵底銅幫趙王河」,趙王河向北流入京城。向南流入聊城,菏澤等地,然後改道匯入運河流入長江。是當時一條重要的南北漕運河流。趙王河東岸官莊碼頭是一個重要的漕運碼頭,糧食貨物在這裡運進運出。當時這裡,商賈雲集,有規模較大的商品貿易市場,流動人口較多,買賣興旺,市場繁榮。現有官莊村西北土崗子,出土的宋元、明清時期的瓦礫碎片為證。因是官運碼頭,該村又稱之為「官糧頭」,遂又稱「官莊村」。
管莊村委會一景
傳說一:七十二張織布機
呂氏祖先呂強是一個非常看中風水的人。經高人風水大師孫不二指點,多年精心打造,官莊村的整體布局,道路呈棋盤形,村中地勢成圈椅型。意思是這種風水,能使官莊人官運亨通,下棋、聊天、喝大茶,坐圈椅當姥爺,整個村莊,經濟繁榮,有七十二座樓的運程。
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偏趕上臨村興修水利,挖了兩條水渠,破壞了官莊村的風水「圈椅頭」,整個運勢也從此受到影響。七十二座樓的繁華前景成為泡影,風水大師孫不二雲遊歸來,看到自己所看的風水,變成「七十二張織布機」,非常慚愧。天意如此,命又如何,已無法改變,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傳說二:斬蟒蛇禍及鄉鄰
官莊臨村有個黃大麻子,家裡幹宰殺生意。小日子過得挺殷實,但此人為富不仁,缺少同情心,心狠手辣。窮人去他家門前要飯,他一口乾糧也不給,嘴裡還罵罵咧咧。有幾個窮人,偷了他家的幾隻雞被吊起來打了個半死。有一天晚上,黃大麻子家裡闖進來一個「不速之客」!不知從何處躥到家裡一條三米多長,檁條子粗,黑底紅花的大蟒蛇,以極快的速度,向雞籠靠攏,有幾隻雞一會兒就成了大蟒蛇的美餐!雞的慘叫聲,驚動了黃大麻子和夥計,打著燈籠火把,近距離一看,嚇了一跳。畢竟黃大麻子幹宰殺生意,有點兒賊膽,拿過大砍刀,對著大蟒蛇頭顱就砍去。接著又補上幾刀,一邊砍一邊罵著「讓你吃我的雞,我要你的命!」大蟒蛇被砍成六七段,蛇血濺了黃大麻子一臉,黃大麻子好不害怕,他讓夥計把蟒蛇一段段裝到草車子上,連夜拉到村北亂墳崗子,夥計嚇得腿肚子發酸,只扔到河邊就跑回家去。因為是夏天,天氣炎熱,沒過幾天,蟒蛇身體潰爛,攜帶的病菌,招惹的一群群小飛蟲前來覓食,小飛蟲食過之後,就好像領命的戰士,飛入臨近的村莊,白天沒事,當夜深人靜,燈滅火熄以後,透過門縫,窗戶對已入眠的人們發起攻擊,鑽入人的鼻孔,進入人的心臟,致人死亡。
村容村貌
官莊村陳氏一家,專做豆腐生意,非常辛苦,每天晚上,幾乎點長明燈,忙一宿,只因點了燈,小飛蟲不敢靠近,一家人才活命,李大麻子及鄰近村莊,除陳氏一家,無一倖免。其它家庭人員全部意外死亡。這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大蟒蛇在報復嗎?誰也無從解釋。據史料記載,明朝中後期,曾經鬧過一場「瘟疫」,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若干年以後,才又有幾個家族陸續遷徙而來,官莊村才人氣旺盛至今。
村史材料提供人:郭向林,93歲(左))與作者合影
.村史材料主要提供人郭殿海、郭相林、郭殿成與作者(由左開始)
王河北,男,山東禹城人,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讀書、上網學習、旅遊,喜歡村志挖掘與整理。文章散見於《魯北文學》、《德州日報》等報刊及《德州作家協會》等網絡平臺。
壹點號河南王豫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