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億市場,國產藥厲害了:恆瑞、信誼、正大天晴…

2020-12-15 騰訊網

跟著動圖,「星標」賽柏藍

來源/米內網

作者/玲瓏

240億大市場,國內藥企發起衝擊

精彩內容

日前,國家藥監局發布第29批仿製藥參比製劑目錄,其中6個為吸入劑。經統計,目前已有40個吸入劑(以藥品名稱計)公布參比製劑,11個暫未有企業布局一致性評價。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銷售額近240億元,外資品牌「霸屏」,但正大天晴、恆瑞等國產品牌正在崛起;僅6個吸入劑有企業過評,79個吸入劑(以藥品名+企業計)以新註冊分類報產,四川普銳特醫藥、健康元領跑。

吸入劑市場衝刺240億,恆瑞、正大天晴等國產品牌崛起

圖1:2015-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銷售情況(單位:萬元)

米內網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以及鄉鎮衛生院(簡稱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用藥市場逐年擴容,年增長率保持在2位數,2018年首次突破200億大關,2019年達236.8億元,同比增長10.51%。

表1: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TOP20品牌

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TOP20品牌中,13個為外資品牌,7個為國產品牌。阿斯利康霸主地位難以撼動,共4個產品上榜,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Ⅱ)分別排在第一、第二位;勃林格殷格翰以3個產品緊接其後,相比2018年,1個產品排位不變,2個產品名次下滑。

雖然外資品牌在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市場仍佔主導地位,但國產品牌已有「雄起」的趨勢。7個國產品牌同比2018年增長率均達2位數及以上,海南斯達製藥的吸入用乙醯半胱氨酸溶液更是高達899.94%,恆瑞醫藥的吸入用七氟烷及正大天晴的噻託溴銨粉霧劑排位均有上升;而13個外資品牌中,有3個品牌增速下滑,5個品牌個位數增長,且多個品牌排位出現下滑。

6個吸入劑過評,79個吸入劑在審

表2:吸入劑過評情況

米內網數據

顯示,目前有6個吸入劑已有企業通過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除了韓美藥品的吸入用鹽酸氨溴索溶液,其餘5個均為國產吸入劑;6個吸入劑均以新註冊分類報產,獲批生產後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6個過評吸入劑中有5個為呼吸系統用藥,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複方異丙託溴銨吸入溶液、鹽酸左旋沙丁胺醇吸入溶液均為抗哮喘藥,吸入用鹽酸氨溴索溶液為咳嗽與感冒用藥;恆瑞醫藥的吸入用地氟烷為神經系統藥物,用於麻醉誘導和麻醉維持。

由於吸入製劑研發門檻及技術壁壘較高,近10年來獲批上市的國產吸入劑不超過20個,這也決定了提交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的吸入劑寥寥可數。目前CDE承辦受理的吸入劑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受理號僅有1個,為恆瑞醫藥的吸入用七氟烷,該產品於2015年11月在美國獲得ANDA,恆瑞於2018年提交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2019年又以仿製4類報產,大概率與匯宇製藥的培美曲塞以相同的方式獲批。

表3:吸入劑新分類報產情況

註:審評結論「不批准」、已過評不含在內,帶**為市場空白,帶*為僅原研在售

截至6月22日,有79個吸入劑(以藥品名+申報企業名計,不含已過評)按新註冊分類提交上市申請,涉及31個品種(以活性成分+劑型計)。氨溴索吸入溶液劑競爭最激烈,共有10家藥企以新註冊分類提交上市或進口申請。

31個已有企業以新分類報產的吸入劑中,10個品種目前國內市場暫時處於空白狀態,中國生物製藥、健康元等11家藥企已布局;8個品種目前僅原研廠家的產品上市銷售,恆瑞、四川普銳特醫藥等13家企業在搶仿。

圖2:申報品種數達3個及以上的企業

從申報企業看,8家藥企(以集團計)有3個及以上吸入劑以新分類報產,四川普銳特醫藥、健康元以10個品種領跑,河北仁合益康藥業以5個品種緊接其後,中國生物製藥以4個品種排位第三。

40個吸入劑公布參比製劑,這11個未有企業布局

目前國家藥監局已公示了29批化藥仿製藥參比製劑目錄,與注射劑一樣,吸入劑的「身影」也首次出現在第21批參比製劑目錄,至今已有40個吸入劑公布參比製劑。米內網數據顯示,40個已公布參比製劑的吸入劑中有29個已有企業以新分類提交上市申請,獲批生產後將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涉及健康元、正大天晴、恆瑞等30多家藥企。

表4:已公布參比製劑且暫未有企業布局一致性評價的吸入劑

註:銷售額低於3000萬用符號-代表

11個吸入劑暫未有企業布局一致性評價,其中有7個吸入劑原研產品在國內獲批,4個吸入劑原研產品暫未進入國內市場。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Ⅰ、Ⅱ)在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超過20億元,目前僅原研廠家阿斯利康的產品上市銷售,也未有企業布局一致性評價。

噻託溴銨粉吸入劑已有多個仿製藥獲批上市,2019年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目前已上市仿製藥還未有企業提交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也暫未有企業以新註冊分類報產。

來源:米內網資料庫

註:數據統計截至6月22日,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特別提示:

最近,相信大家已經發現,微信改變了公眾號的分發機制:公眾號推送順序已經不是按時間,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了

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如果你對我們沒有星標,也很少點在看,賽柏藍在你公眾號列表中的權重會降到非常低,低到你可能看不到我們的推送消息了

一直以來,及時、準確、有用是我們秉持的宗旨。365天,每一位編輯都致力於把最新鮮的行業信息送到你的眼前。但因為分發機制的改變,或許你已經很久沒在列表中看到賽柏藍了

如果大家覺得我們還不錯,還想每天看到最新、最快的信息,請務必把我們標記上星標(具體操作可參考文首動圖),或者給我們一個「在看」(拉至文末右下角即可點擊),更歡迎您的評論。

相關焦點

  • 醫改眾生相:恆瑞、正大天晴更大更強 信立泰失色VS華東醫藥覺醒
    不過,這也給了正大天晴更大降價理由。2020年4月29日,正大天晴申請下調90mg替格瑞洛價格,從83.65元/盒調至79.85元/盒,折合5.7元/片。據上海匯倫通知,正大天晴在河南已再次降價至5.64元/片。此外,恩替卡韋原研藥為施貴寶研發。國內首仿企業也是正大天晴。
  • 小分子靶向藥群雄逐鹿 正大天晴、恆瑞「殺入」TOP10
    2020年1月至今,中國已批准5個國產抗腫瘤靶向藥物。除了江蘇豪森藥業的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和蘋果酸舒尼替尼膠囊外,小分子抗腫瘤靶向藥物還有蘇州特瑞藥業和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的注射用硼替佐米,齊魯製藥的醋酸阿比特龍片。國內藥企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正逐漸向原研藥發起衝擊,市場持續洗牌。
  • 200億!石藥、正大天晴「圍攻」抗炎抗風溼藥;國產品牌崛起,三大...
    整理 |宇哲本周(2020.7.25-7.31)重要醫療健康事件如下:國家醫保局,新冠確診和疑似患者醫保支付12億;微芯生物2020上半年營收1.1億元,同比增長35%;集採衝擊200億市場,石藥、正大天晴「圍攻」抗炎抗風溼藥;三大主流ED類藥物合攬超33億;恆瑞多位高管辭職
  • ...化藥|高血壓|med|氨氯地平|正大天晴|揚子江|東陽光藥|藥物|...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城市零售藥店終端抗高血壓化藥市場規模超過140億元,TOP10產品合佔市場份額超六成,榜首首超20億元;外資品牌「稱王」,TOP10品牌僅2個為國產;目前在審的以新分類報產的抗高血壓藥有108個(以藥品名+企業名計),聯合用藥受到廣泛關注,且多個暫未有仿製藥獲批,正大天晴、石藥等國內企業紛紛布局。
  • 第二批帶量採購全國鋪開,正大天晴抗癌藥降價,對衝恆瑞、楊森
    2019年7 月 5 日,恆瑞醫藥率先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准,成功拿下醋酸阿比特龍片的首仿,緊接著正大天晴在 7 月 17 日宣布醋酸阿比特龍片獲批的上市。 隨後,江西山香藥業的阿比特龍也於9月18日獲得批准,成為國內第三家阿比特龍的仿製藥企業。
  • 今年下半年10款重磅仿製藥或將上市 正大天晴最多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據丁香園Insight資料庫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14個首仿藥品種獲批上市。下半年,預計還有10款首仿藥將獲批,其中正大天晴最多,共有3款。丁香園Insight資料庫顯示,正大天晴/潤眾製藥和江蘇奧賽康兩家企業分別於2017年12月和2019年4月遞交了該藥的上市申請,其中正大天晴/潤眾製藥的上市申請以重大專項為由納入優先審評程序,江蘇奧賽康的上市申請以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為由納入優先審評程序。目前,正大天晴已經進入補充資料第二輪,今年第四季度有望獲批。
  • 80億PPI製劑,正大天晴「泮託拉唑鈉」過評;30億造影劑
    80億PPI製劑,正大天晴「泮託拉唑鈉」過評;30億造影劑,揚子江「碘克沙醇」通過;科倫、潤都...藥智數據企業版醫院銷售資料庫顯示,2019年唑來膦酸注射液國內樣本醫院銷售為3.66億元,其中原研產品佔47.73%,其次為正大天晴佔44.02%。
  • ...吸入製劑|哮喘|呼吸系統疾病|正大天晴|健康元|恆瑞醫藥|長風...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國產吸入劑獲批上市,吸入製劑的國產替代化進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健康界試梳理目前國內吸入製劑領域發展現狀和市場格局。吸入製劑市場 外資為王國內哮喘患者群體龐大,疾病負擔重。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而吸入製劑是一種通過肺部給藥的特殊劑型,通過局部給藥的方式可以快速、直接地進入肺部發揮藥效,降低了給藥劑量,提高了藥物療效。
  • 國產品牌耀眼 46個品種過評提速 正大天晴、倍特...
    米內網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吸入劑市場規模接近百億,正大天晴、恆瑞等國產品牌亮眼;目前有105個吸入劑(以藥品名+申報企業名計)以新分類報產,13個已獲批生產並視同過評;16個吸入劑(以藥品名稱計)暫無首仿獲批,正大天晴、四川普銳特等發力;46個吸入劑品種已公布參比製劑,19個暫無企業布局一致性評價。
  • 51款注射劑厲害!正大天晴、恆瑞、齊魯領跑過評榜 一致性評價...
    目前已有51款注射劑(108個品規)通過/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正大、恆瑞、齊魯等企業領跑過評榜。今年以來,國家層面在注射劑一致性評價領域動作頻頻,NMPA、CDE相繼出臺相關文件、國採計劃提高注射劑比重等。米內網數據顯示,2020H1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化藥注射劑銷售額為2632億元,同比下滑15.15%。第四批集採已是如箭在弦,注射劑降價潮將加速到來。
  • 一批藥企衝擊200億市場:華潤、石藥、正大天晴…
    首破200億!TOP20排位生變,石藥、正大天晴……發起衝擊 近年中國城市零售藥店心血管化藥銷售情況(單位:億元)來源:中國城市零售藥店化學藥終端競爭格局從TOP20廠家來看,國內藥企有施慧達藥業、華潤雙鶴藥業、魯南貝特製藥、石藥恩必普、北京嘉林藥業、華潤賽科藥業、石藥歐意藥業、青島黃海製藥、南京正大天晴製藥等
  • 推動醫藥產業鏈數位化轉型 1藥網與正大天晴戰略合作
    原標題:推動醫藥產業鏈數位化轉型,1藥網與正大天晴戰略合作   12月15日,1藥網
  • 1藥網與南京正大天晴戰略合作 推動醫藥產業鏈數位化轉型
    12月15日,1藥網與南京正大天晴製藥有限公司(簡稱「南京正大天晴」)在上海正式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品直供、全渠道藥品商業化、品牌共建、患者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匯聚「網際網路+醫藥」全產業鏈的優質資源,實現全渠道藥品商業化和數位化探索的價值共享。
  • 恆瑞仿製來襲
    作者:厚樸看點1.2共線藥擬納入優先審評;迪賽諾生物抗HIV藥又添1員,重磅複方製劑;2.信立泰明星產品遇勁敵,恆瑞加入戰局;3.正大天晴罕見病藥「在審批」,緊逼豪森首仿;4.豪森又來1類「替尼」新藥申報上市;5.國內急重症患者急需的超級抗生素奧賽康加入
  • 恆瑞醫藥抗腫瘤藥卡倍他濱片又一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4月3日,恆瑞醫藥發布公告,公司產品卡倍他濱片(0.15g)通過一致性評價,成為繼齊魯製藥之後在該品規上過評的第二家企業。恆瑞醫藥在該產品上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830萬元。卡培他濱片原研藥已在歐盟、日本等多地獲批上市。2001年3月,羅氏公司的卡培他濱片獲批在中國上市,商品名為希羅達,於2004年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限晚期乳腺癌、大腸癌),2009年醫保目錄解除適應症限制。卡培他濱2018年全球總銷售額約為7.70億美元,國內銷售額約為2.67億美元。
  • 多方「圍獵」正大天晴:機構看空,銷售遭舉報,價格談判也來了
    雖然醫藥行業大趨勢無從改變,正大天晴也很努力地開發新品,但業內人士透露,結合今年年中一輪密集的「舉報潮」來看,正大天晴銷售端的確存在問題。醫保強勢主導之下,正大天晴這類以仿製藥為主的企業本來就不被看好,一旦內部再有不穩定因素,影響可能會是毀滅性的。
  • 緩控釋片230億市場慢病藥亮了!人福開掛了,正大天晴……搶首仿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緩控釋片銷售額突破200億元,12個緩釋片已有企業過評,2個被納入/擬納入國採;40個緩控釋片一致性評價(含補充申請及新分類報產)在審,19個緩控釋片未有仿製藥獲批,正大天晴、恩華等多家藥企搶首仿;5個緩釋片最搶手,申報企業數達5家及以上;人福亮眼,布局了9個緩控釋片。
  • 恆瑞或成醫保談判大贏家 國內PD-1/L1市場加速洗牌
    「前段時間受醫保談判的利空壓制,創新藥板塊普遍走弱。從這次醫保談判流傳出來的消息來看,醫保局砍價幅度略好於此前預期,說明醫保政策沒有想像中那麼極端。談判落地後,市場對於創新藥的預期悲觀轉向樂觀,資金會湧入確定性更強的龍頭。」12月17日,上海某私募機構投資總監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 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 搶佔原研200億市場拉開帷幕
    阿達木單抗是一款抗免疫類、抗炎類處方藥物,2019年艾伯維的阿達木單抗全球市場為191.69億美元,而在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及鄉鎮衛生院(簡稱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艾伯維的阿達木單抗銷售額僅為8000萬元左右。隨著國產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的上市,將逐漸改變阿達木單抗在生物工程藥物市場沉睡局面。
  • 140億造影劑市場首仿「久攻不下」 兩年僅4款造影劑獲批
    米內網數據顯示,從2012年11月上市申請獲承辦到2020年4月完成審批,恆瑞醫藥釓布醇注射液的審評審批歷時7年多。釓布醇注射液是一種以釓為基礎的非離子型造影劑,主要用於全身病變的磁共振成像檢查及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該產品原研藥為拜耳的加樂顯,2011年3月在美國獲批,2012年7月在中國獲批,獨佔國內市場7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