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投資機構調低中國生物製藥的預期值
作者 :賈亭 小米
來源:健識局
新一輪醫保價格談判即將啟動,面對砍價壓力,資本市場開始用腳投票。
12月3日,港股上市的中國生物製藥在連跌兩天後,股價依然在低位徘徊,已經回到一年多以來的低點。上市公司中國生物製藥以子公司正大天晴為主體,核心業務幾乎都來自於正大天晴。
造成中國生物製藥股價大跌的直接原因,是公司11月30日披露的三季報與眾機構的預期相差甚遠。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181.25億元,低於上年同期的193.2億元。尤其是第三季度,公司收入54.78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9.36%,甚至比疫情期間的二季度還下降了14.75%。
在分析業績下滑原因時,中國生物製藥認為,「藥品帶量採購範圍逐漸擴大並趨於制度化和常態化,對行業利潤和產品結構影響明顯」,「缺乏創新產品的仿製藥企業面臨銷售、利潤甚至生存壓力」。
但這顯然不是問題的全部。雖然醫藥行業大趨勢無從改變,正大天晴也很努力地開發新品,但業內人士透露,結合今年年中一輪密集的「舉報潮」來看,正大天晴銷售端的確存在問題。
醫保強勢主導之下,正大天晴這類以仿製藥為主的企業本來就不被看好,一旦內部再有不穩定因素,影響可能會是毀滅性的。
「舉報信」影響浮現
正大天晴銷售調整
今年七八月間,安徽、山西等地多家三甲醫院出現了針對正大天晴行賄醫生的「舉報信」,一時在業內引發熱議。
從中國生物製藥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今年三季度,正大天晴的確是遭遇了一輪「滑鐵盧」,舉報信的影響不可忽視。
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僱員數量為23515人,這一數字只比2019年底多出了40人。但到了9月末,公司僱員數一下增加到24328人。三個月時間多出了813人。
據悉,這些新員工大部分都是銷售一線人員。
眾所周知,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各家企業的市場活動幾乎陷入停滯。5月以後國內疫情衝擊減弱,各家企業紛紛加碼推廣力量,正大天晴在那時候大量擴充銷售隊伍,在情理之中。
從另一個指標也能看出正大天晴的努力。7、8、9三個月裡,中國生物製藥披露的員工薪酬總額為7.46億元,遠高於去年第三季度的2.46億元。
招兵買馬又許以重金,換來的銷售表現呢?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生物製藥的肝病領域銷售同比下降52%;腫瘤領域同比增長9%,增幅遠低於上半年57%的同比增長,也就是說,還不如疫情期間腫瘤用藥的銷售增速快。
中國生物製藥在骨科、抗感染和呼吸領域體量較小,肝病和腫瘤才是公司業績的核心。這樣反常的業績表現,與之前接連出現的「舉報信」不無關係。
一方面,受國家醫保局「信用評價體系「逐步落實的影響,正大天晴或許不太敢明目張胆的觸碰「灰色地帶」;另一方面,知情者伺機而動,公開打擊正大天晴的軟肋。
總之,幾封「恰到好處」的舉報信出現後,原本計劃「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正大天晴的股價和財務數據一起趴下了。
今年8月19日,正大天晴的創始人、泰國大亨謝炳卸任中國生物製藥的首席執行長,公司業績的下滑,正出現在這一階段。
謝炳的繼任者是原摩根大通的中國區主席李一,謝炳的女兒謝其潤和兒子謝承潤仍分別保持董事會主席和執行董事的職位。
野村證券發布研報稱,中國生物製藥第三季度業績疲弱的部分原因是公司「改善銷售系統」。
不知目前正大天晴的銷售系統是否已經理順,從股價表現來看,機構對於公司的短期未來並不看好。
更加緊迫的是,新一輪醫保價格談判又將「殺」來。
新版醫保談判將至
5款新藥面臨砍價
2019年9月,「4+7」擴容後的第一次全國集採中,原本入選了「4+7」的正大天晴肝病藥物恩替卡韋落選。
「4+7」時正大天晴自降價格95%,打敗原研企業百時美施貴寶。只是沒想到,真的搞全國集採了,還有企業更狠。首次全國集採中,正大天晴再次降價6%,從17.36元降到了16.24元,沒想到江西青峰藥業和安徽貝克給出的價格分別是9.4元和10.61元。
失去了恩替卡韋的集採市場後,正大天晴肝病領域一蹶不振。根據中國生物集團的財報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肝病產品收入為30.52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約39%。
眼下,醫保價格談判將在本月完成,明年初新一輪的全國集採也即將到來,就在這個最關鍵的窗口期,花旗、野村、安捷證券和招商國際等大批國際投資機構紛紛調低中國生物製藥的預期值,造成近期公司股價暴跌。
即將在2020年12月份開展的醫保價格談判,納入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品種:751個。其中,光是2015年以來獲批的新藥就達到171個,是此次價格談判最有看點的部分。
據東莞證券統計,正大天晴有5個品種被納入醫保談判,數量上與恆瑞相同。其中的依達拉奉、苯達莫司汀均是近兩年來獲批的首仿藥物,具有很強的市場潛力。
資料來源:東莞證券
依達拉奉是田邊三菱製藥公司自主開發的一款腦保護劑。早在2019年7月,依達拉奉就被國家衛健委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同時也被踢出了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市場銷售也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
轉機發生在2019年3月28日,因在美國獲批「肌萎縮側索硬化」(俗稱「漸動症」)的治療適應症,依達拉奉入圍我國第二批臨床急需的境外新藥名單。2019年6月,該適應症被納入優先審評,7月正式獲批進入中國市場。
此番依達拉奉能否以「漸凍症」的適應症順利通過談判、重新擠回醫保目錄,還有待臨床專家的專業判定。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在原研藥和部分仿製藥的雙重夾擊下,依達拉奉即使進入醫保目錄,必定也會面臨是否要用大幅降價換取市場的艱難選擇。
健識局看到,正大天晴這次入圍的5個品種均面臨原研藥和其他仿製藥的競爭。從過去幾次的價格談判經歷來看,既往的整體談判降幅都在60%左右。
倘若依達拉奉、苯達莫司汀等重磅藥物進入新版醫保目錄,無疑將對正大天晴的業績產生影響。中國生物製藥今後能否還會被投資者持續看好?健識局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