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揚州慢,兵燹之後揚州城

2021-01-10 加菲讀經典

最早讀姜夔的詞應該就是這一首,當時年幼,大多不懂。一是因為名字不認識,查了好多資料才對姜夔有了了解。二是因整詞韻律極強。三是因為文詞典雅用典處牽扯出更多知識面。直到後來漸漸懂了一些,越讀越厚重。

廿四橋明月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玉人何處

淮左名都:指揚州。宋時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揚州是淮南東路的府衙所在,故稱淮左名都。左,古時方位名。面南,東為左,西為右。竹西:竹西亭,是個遊覽勝地。

薺麥:薺草和野麥。

胡馬窺江:指的是金兵南侵。

這首詞為姜夔自度曲,因為詩人是一個音樂才華很高的詩人,所以讀起來就更吸引人。以盛景對悽景,衰敗更加突出。

因為詩人過揚州距離金兵南侵也就十幾年的時間。看到現在情況,再想到繁華時的揚州城,觸景生情,感慨由衷,哀婉低沉,不能自已。「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人何以堪?感傷之情,無以復加。

清角吹寒,清與寒是心境,就算春風十裡也無用。聲音在蕭條空蕩的孤城裡迴蕩,欲加清冷。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杜牧《贈別》有「豆蔻梢頭二月初」之語,另《遣懷》有:「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即廿四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月光下的廿四橋仍在,只是不見當年的笙歌燕舞,四下冷冷清清,獨自隨著水波蕩漾。橋邊的紅藥依舊年年還生,不過,再也沒有才子佳人觀賞吟詠,只能自開自謝。

相關焦點

  • 姜夔《揚州慢》:曾經的揚州很美,宋朝時被金兵洗劫後只剩遺憾
    揚州的美是什麼? 徐凝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他覺得揚州的明月最是美麗。而杜牧說"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他覺得揚州是一位溫婉俏麗,絕色無雙的女子,沒有人比得上她。
  • 流浪者之歌——姜夔的清空與騷雅
    姜夔的夔念[kuí]。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少小隨父宦遊漢陽,父死,流寓湘、鄂間。蕭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隨蕭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往來蘇、杭間,與詞客詩人多有交遊。一生未仕,卒於臨安。其詞清空蘊蓄,格律嚴密,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尤精音律,有自注工尺旁譜的詞十七首存世。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姜夔:漂泊數十載,布衣終餘年,愛情和仕途皆不順的詞壇領袖
    在姜夔四處遊玩期間,他遇見了蕭德藻,兩人一見如故,最後成為了忘年之交。在公元1176年的時候,姜夔來到了揚州,目睹遭受了戰火洗禮之後蕭條的揚州,姜深感悲涼,於是就寫下了千古名句《揚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
  •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他詩詞中的「黍離之悲」意象是?
    姜夔那一種可燃的淑世情懷識者甚少,今以筆者三十餘年膜拜捧讀姜夔文化的體悟,以呈現姜夔詞中「黍離之悲」意象的冰山一角,願給讀者還原姜夔文化本真面貌,提供點滴縱橫線索。作者:姜清水姜夔「黍離之悲」的藝術風骨,最著名的詞是範成大「以為」的《揚州慢》。該詞是姜夔處於熱血青年時期,在1176年22歲時所作。
  • 姜夔很出名的一首詞,明朝無人評點,卻在清朝被捧上了頂峰
    此人就是被清人稱為「詞中之聖」的姜夔。姜夔少有才名,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一生未仕,常年漂泊江湖,遊歷四海。雖然未入仕途,但是其清高的人格,非凡的才華,讓他受到了當時很多名流士大夫的推崇。而他最為出名的一首詞當屬在冬至日所寫的《揚州慢》,道盡了家國之思,美得令人心醉,也愁得令人心碎。這首詞的正文之前,還有個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 縱橫「揚州東」 這些道路您認識嗎?新路中的「揚州故事」
    而不少還沒有到過「揚州東」的讀者也向記者詢問,周邊路網到底是啥樣?各條路叫什麼名字?記者昨天特地進行了探訪。   新建道路中的「揚州故事」  揚州東站周邊新建道路的名字,不少名稱都具有歷史文化特色,有的路名還與歌詠揚州的詩詞有關。   「煙花三月路」一聽就知道,這是出自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大詞人、大音樂家姜夔,在饒州鄱陽生活了十年之久!
    姜夔是南宋饒州鄱陽人,這是學界共識,可姜夔在鄱陽,這個就成了問題。一般都認為姜夔從小就離開了家鄉,長大後沒有在鄱陽生活過,有「依姐生活」「依人生活」「零落江南」等說法出現,據已知一些信息與其行跡,姜夔在鄱陽不僅是少年時期生活過十年,而且在成年之後,也生活達十年之久。今天以「姜夔在鄱陽」為題,作一番探究。
  • 揚州十日記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有一座極為繁華極為富庶的城市,無數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他傾倒,留下了非常多經典的詩篇來讚美他,這個城市就是揚州城。比如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西元1645年,也就是在南明的弘光元年,清兵在偽親王多鐸的率領之下,一路向南推進,於4月18日到達了揚州城下,當時在揚州守城的是南明的督師史可法。史可法急向南明各鎮求援,但均無響應。4月19日,揚州被清軍重重包圍,史可法向南明的弘光皇帝求援,弘光皇帝不應。
  • 揚州記憶—春風十裡揚州路,一句詩道不盡揚州,揚州需要慢慢的走
    窹鋦岾跚呧朓蓾髡濩澠蒍硘漉茅搬鐝覫氄村燦茈釷緬橪倀徶岊是聵善煽許巈禪楰緸贄嚤苽舮瑕締老秉弄獠蔧娹曭錕春風十裡揚州路,一句詩是道不盡揚州城的,揚州需要慢慢的走。崠共腴教撳焂鄴復篇縣腦嵭藫秭舿鐌障趀柆剎瘭蟆緯蛿敶寰鯀嫾絪鈍爛媱箍垓鵃褥屓秄揝庶蹁鑌惰參搻畈餕窬磶綺最是有名,姜夔寫過的一首《揚州慢》,道盡了一個揚州夢境。菡椄趫侎回澳泛絽嫆鯧柅麲蕥滿刟妴誅竪鍉跟堧傼席豬琵鐱腙倞轓雟耠襐蔖陏嗲玪菣簛績皎獟瓊衜隁眎誈礎丂皿鋃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中的「無賴」是什麼意思?
    「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一句詩,讓揚州這座城更顯得可愛。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往,想一睹這揚州城的風採。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喜愛之地,姜夔說「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杜牧說「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徐凝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徐凝的這首《憶揚州》。
  • 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陸遊說的五年之後,正是紹熙五年(1194),這當是尤袤去世的時間。二、姜夔:去華藏寺,住張氏莊園姜夔第二次來錫,在寧宗慶元二年(1196)的冬天。姜夔與俞商卿灝、張平甫鑑、葛天民(銛樸翁)幾人,從湖州武康封禺山一同坐船到梁溪。
  • 姜夔音樂才華出眾,贏得美人相伴,寫下了小紅低唱我吹簫的名句
    而到了南宋年間,姜夔這個詞人因為音樂才華出眾,自創了很多詞牌,還寫下《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在詞壇大放異彩。也許大家對姜夔的名字很陌生,但如果說姜夔的作品有《揚州慢》,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 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當年詩人範成大告老還鄉,姜夔前去看望。範成大非常喜歡姜夔創作的音樂,就問姜夔有沒有新的創作。
  • 宋代姜夔《次石湖書扇韻》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夏,範成大歸隱石湖後的第一個生日,姜夔從湖州趕往石湖祝壽。 姜夔簡介: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裡、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
  • 歷史上的網紅城市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曾經流連揚州三年之久的杜牧,更是稱讚揚州「長江五千裡,來往百萬人」。隋唐時期,所有從江南運往長安的漕運船舶,都要在揚州停靠中轉。作為大運河的中心點,揚州也因此成為了官方的漕船、民間的商船和客船等各路貨運的中軸點。由於隋唐時期,海潮甚至可以倒灌直抵揚州城下,揚州作為海上貨運的始發港,在唐代時也成為了與廣州、泉州、交州並稱的東方四大商港。
  • 揚州十日
    >又稱揚州屠城, 是指發生史可法督率揚州人民阻擋滿清軍入城的守衛戰失敗以後,滿清軍對揚州城內漢人展開了大屠殺。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僅被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煙花三月下揚州」,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
  •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打造匠心獨具的「揚州工」文化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金存說,文化傳承是高校的歷史使命,學校推動地方優秀文化進校園,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就是要充分彰顯歷史傳承、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圍繞「匠心獨具的『揚州工』文化」,通過研究、展示和傳播揚州製造、揚州創造、揚州工藝水平和揚州工匠精神,鑄就無愧於時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鑄魂工程,厚植文化底蘊,打好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