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清水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詩名「吐作春風百種花,吹散瀕湖數峰雪」,詞名「雅詞崑崙」「健筆寫柔情」。學者們整體認定,姜夔血脈風格為「清剛、婉麗」。其追隨者泱泱之眾,自其入世之後從未斷檔,南宋至清末六百餘年都是「姜夔的時期」。近現代以降,由於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觀,被戰爭文學充斥,先秦遺存的「溫柔敦厚」靈魂血脈,被「喚起民眾救亡」的風骨所替代,對姜夔詞中「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語貴含蓄」的寫作風格不甚了解,姜夔文化在接受中出現了「愛之欲棄」的怪象,誤讀、曲解姜夔詞意非常多,甚至發生讓其冷漠得「乾坤雖大知者少」的情況。姜夔那一種可燃的淑世情懷識者甚少,今以筆者三十餘年膜拜捧讀姜夔文化的體悟,以呈現姜夔詞中「黍離之悲」意象的冰山一角,願給讀者還原姜夔文化本真面貌,提供點滴縱橫線索。
作者:姜清水
姜夔「黍離之悲」的藝術風骨,最著名的詞是範成大「以為」的《揚州慢》。該詞是姜夔處於熱血青年時期,在1176年22歲時所作。全詞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一天,在一場大雪之後,姜夔來到揚州。他在詞序中說:「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繁華的城市已變為一片斷井頹垣。姜夔看到山河殘破,今,指眼前的揚州;昔,指杜牧筆下的揚州。姜夔用對比、襯託的方法,描繪出揚州的荒涼景象。杜牧《揚州》詩說:「街垂於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臺閣麗,風涼歌管清。」《題揚州禪智寺》詩說:「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又《贈別》詩說:「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座富庶的城市,樓閣林立,絲管紛紛,但到姜夔前來遊歷時已經面目全非。姜夔說:「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詞中首先指出揚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處,襯託出姜夔在開始的旅程中駐馬暫停,本來是抱著很大的希望來觀賞古城的。但實際情況卻是:「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當年垂柳夾道、春風瀰漫的十裡街衢,如今卻是一片自生的薺菜和野麥,青色無限。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胡馬」,指金朝的兵馬。「窺江」,指金國兩次打過長江北岸。從此以後,揚州也只剩下荒廢的池塘和高聳的古樹,以及眾生的雜草。姜夔那心中對揚州的美好嚮往,轟然倒塌。姜夔的心靈受到一次巨大的煎熬折磨。「猶厭言兵」,表示對這種戰爭的極端憎惡,這一句話刻劃出創鉅痛深的人們的複雜心理狀態,把黍離之悲慘狀歸罪於金兵。景況如此蕭條,而暮色又悄悄降臨。「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戍樓上號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陣陣寒意的聲浪,震蕩著空城。號角的聲音更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作者的痛苦心情層層增添,達到了高潮,「十裡春風」的「淮左名都」,因為戰火變成了「廢池」與「空城」。
下闋抒發姜夔的所感所嘆,通過委婉的用典杜牧詩句,來迂迴抒情。「豆蔻詞」和「青樓夢」都是杜牧筆下的十裡繁華揚州城,為揚州深深傾倒的杜牧,看到如今的瘡痍,恐怕也無法寫出款款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杜牧曾經走過的二十四橋仍在,但盛景卻難以尋覓,甚至無法想像杜牧筆下揚州城的生機盎然,只有水波依舊蕩漾,月光卻又顯得清冷無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一個「念」字,含蓄表達了詞人姜夔對過去繁華盛景的無限追思,而這種思念越是深遠,內心就越是哀痛。詞人姜夔化身杜牧,通過古今境況的對比,來凸出傷感的情懷。「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幾句的更是描繪出一幅清涼空靈的畫面,讀起來膾炙人口,令人稱讚不已,可謂千古絕唱。
姜夔整首《揚州慢》詞寫得直白痛快,筆鋒冷色清剛,心頭熱血澎湃。「清」「寒」「冷」等詞彙的運用,越顯悽涼悲哀。抒發了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國破山河碎悲痛傷感的情懷。
姜夔因目睹揚州遭受戰火洗禮後的蕭條景象,追憶往昔繁華,感嘆今日悲涼而作。通過廢池喬木,殘垣斷壁,來反映百姓在生活中的艱難,用以表達對國家社稷動蕩存亡的喟嘆。
《揚州慢》詞從寫作時間上論,冠姜夔「黍離之悲」藝術思想之首沒問題,但若說姜夔詩詞「黍離之悲」只此一首,就太不真實。姜夔「黍離之悲」藝術思想在《揚州慢》詞創立之後,其詩詞中還有很多「黍離之悲」藝術思想的體現。如他在揚州回家鄉之後,在鄱陽作的《憶王孫》詞;1186年正月在長沙作的《一萼紅》詞;1186年秋天在長沙作的《八歸》;1186年冬季在武昌作的《翠樓吟》;1187年秋在湖州作的《惜紅衣》詞;1194年春節在紹興作的《玲瓏四犯》詞;1196年在杭州作的《齊天樂》詞等,以及其他詞中的片言隻語就更多了。
姜夔《憶王孫·鄱陽彭氏小樓作》全詞如下:
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雲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兩綢繆,料得吟鸞夜夜愁。
姜夔此詞整體說「大樹與樹葉」的關係,有不少學者只從文字表面去解讀全詞,認為姜夔遊學四方,是「零落江南」,不曾想姜夔此詞在鄱陽而作,身在故鄉,況且此時的姜夔,還沒有真正出入江湖,有家可歸,沒有顧及到此時的姜夔身處「南宋」的歷史時期,雖然大宋已經南渡幾十年,在這時的大宋人的骨子裡仍裝著大宋,這種「大局」文化主流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姜夔作為著名的文化人,有此「大局」之念就不足為怪了。
姜夔《憶王孫·鄱陽彭氏小樓作》全詞四句,寫得清雅空靈,綽藉深沉。其整體意象,就是「不忘北方遺民」的形象表述。詞人開頭說大宋南渡如大樹與樹葉的分離,把大宋南渡的王朝皇室喻著一片傲霜過後的樹葉,「冷紅葉葉下塘秋」。繼而訴說著樹葉飄忽不定,「長與行雲共一舟」,一會暫時定都紹興,一會又在臨安,還考察過準備在饒州落腳。緊接著說「零落江南」,明確大宋在江北無法生存,以及說明南渡的地理位置在江南。「不自由」,則表達了詞人對大宋南渡的不自願、不滿意的關切心態。「兩綢繆」,則是表達了詞人對江北朝廷及遺民的哀思與牽掛,也體現了當時文化主流「抗金收復失地」一種思潮。「料得吟鸞夜夜愁」,這時詞人認為「抗金收復失地」無望,留下憂國憂民的一種悲苦愁緒,也把大宋江山被金兵鐵騎踏破,無奈地南渡歷史現實,以詞的形式,用藝術思維方式呈現得淋漓盡致。
姜夔《一萼紅》全詞如下:
古城陰。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沈沈。翠藤共、閒穿徑竹,漸笑語、驚起臥沙禽。野老林泉,故王臺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朱戶黏雞,金盤簇燕,空嘆時序侵尋。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楊、還嫋萬絲金。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姜夔《一萼紅》詞,寫得空靈婉麗,從字面乍看,似是一篇描述蕭德藻在長沙官邸「景觀」的作品,仔細品來,才知是詞人精心安排的,說「南宋」整個政局的「積重難返」意旨。
《一萼紅》詞的最先開拍,就給「南宋」整個政局定位,「古城陰」,緊接著以「官梅」帶出意趣歸向,繼而把南宋「積重難返」印象加深,「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沈沈,」這三句一層比一層深沉,從水面到地上,乃至天空,用池面昨天的冰未融化,膠著今天的冰,牆腰高的雪,凝結堅硬已老,天空上深深的厚厚的烏雲壓頂,不肯散去。這些都是詞人在生活現實中體悟出的苦楚再現。接著詞人用丹墨著力拉向近景,心就推向了遠方,特別是「故王臺榭,呼喚登臨」八個字,乃字字珠璣滴滴血。
「故王臺榭」指定王臺。定王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瀏正街南,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呼喚登臨」,詞人借長沙定王臺舊址抒發自己心裡的痛,登臺望北,提醒世人莫忘江北大宋故國。
姜夔詞的下片先是茫然傷感嘆息,大宋南渡幾十年,「南去北來」無所事,抗金復國無進展,「蕩湘雲楚水」在江南,原地踏步,見到此情此景,何不叫詞人吶喊出「目極傷心」。接著詞人藉故鄉過年風俗抒發對昔日大宋的繁榮追念「朱戶黏雞,金盤簇燕」,又來了一個再嘆,年復一年「空嘆時序侵尋」。繼而詞人借李清照的「西樓」懷念大宋太平日子。「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楊、還嫋萬絲金」。
西樓,即順河樓,相傳是趙挺之在京為相時,將其家由諸城遷來青州時建造的。趙挺之(1040~1107年),字正夫,密州諸城縣人。宋朝時任過宰相,是李清照的公公,趙明誠的父親。
西樓東靠氣勢雄偉的青州古城牆,南臨遠近馳名的範公亭,南陽河逶迤曲折穿流其間,兩岸古樹挺拔,柳蔭松風,遮天蔽日。因地處深澗之中,綠樹濃蔭,酷夏無暑;嚴冬背風向陽,流水不凍,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名著《一剪梅》內「月滿西樓」句中的「西樓」便是指順河樓。李清照、趙明誠常常在西樓的歸來堂、順河樓前的花月之下,對酒賞花,唱和詩詞。順河樓,被李清照詩詞中稱為「西樓」。
姜夔在詞的結拍就更耐人尋味,嘴嚼溢香,細品蘊意,深思啟迪。「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歸鞍」一詞的巧妙安排,詞人把鞍馬帶入,讓讀者掙脫邏輯思維悠思遐想,「到」,是該到哪兒呢?詞的開拍「古城陰」,這「古城」就不只是代表南宋了,詞人心中裝的是大宋,這樣讀來,就能讀出詞人「收復失地」的情懷,那麼詞的收句「只怕春深」,蘊意就明了,詞人擔心「收復失地」的時機失去,河山仍舊春去陰沉沉,「積重難返」。
姜夔《八歸》全詞如下:
芳蓮墜粉,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無端抱影銷魂處,還見筱牆螢暗,蘚階縫切。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
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渚寒煙淡,棹移人遠,飄渺行舟如葉。想問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閒看月。
姜夔此詞序中有「湘中送胡德華」字樣,故不少人以為是「送人」作品,其實不然,這是詞人送別友人之後,夜裡心緒不安而感懷,這又是一篇借秋景敘述悲愁的佳作。
詞人開拍列出三種秋景,「芳蓮墜粉,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讓人感到悲秋清涼。荷花墜粉,梧桐落葉,夜雨剛過。這年洪水泛濫,湍流成河,澇災嚴重,黃河決口,人民怨聲載道。詞人用秋天蕭條之景,記錄這現實悲壯與描述自己心中塊壘。「無端抱影銷魂處,還見筱牆螢暗,蘚階蛩切」,詞人在悲景中生愁情,不知不覺魂飛魄散,見到流螢散發暗光在小牆邊,聽到蟋蟀叫聲也似詞人心頭一樣急切。「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剛剛送走友人胡德華,這是送客嗎?吾在他鄉是為客,記得汪倫送李白,這裡詞人自嘲不是主人送客歸。「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詞人對亡國之恨的傷痛深切,把國破山河碎、故囯改容顏之罪過,總歸於朝廷無能。
下片詞從「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開始,承上啟下,借友人胡德華剛認識不久又離別起頭,此處西風亦指秋風,說離別在秋天。「渚寒煙淡,棹移人遠,飄渺行舟如葉」句,是對「離」越來越遠的註解。此讀能通,若回頭看「一片江山」等詞句,只怕能尋思到另一番韻味,可以讀為「大宋分為北宋與南宋」越離越運。「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詞人借文君望夫歸來的家庭愁事,影射國家事。此詞收拍更饒有風趣,「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閒看月」,既可說是設計文君夫妻團圓之好,雙雙歡樂快活,幸福美滿,又可讀出恢復大宋之夢,祖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姜夔《翠樓吟》全詞如下: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鸚鵡洲者,聞小姬歌此詞,問之,頗能道其事,還吳為餘言之;興懷昔遊,且傷今之離索也。
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酺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
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裡。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詞的上片寫安遠樓的氣勢以及官家宴飲的奢華場面。「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酺初賜。」「龍沙」指的是塞外之地;「虎落」指遮護城堡或者營地的竹籬;這三句寫出了時代的背景。「塵清虎落」,謂其時南宋與金和議,淮水邊界暫無戰事。「漢酺初賜」,當時律禁三人以上聚飲,朝廷有慶祝之事,才會特許聚飲。時值高宗八十壽,朝廷賜酺,讓大家快樂飲酒。武昌是當時南宋抵抗金兵的戰略要地,局勢本來非常緊張。但是朝廷一心求和,當協議達成之後,形勢安定下來,出現了和平的局面,於是建了一座安遠樓,為慶祝,特許將士聚飲。短短三句,把時代背景勾勒清楚。
「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胡部曲」是一種胡地音樂;「氈幕」指帳篷;「元戎」指主將,也就是軍事長官。這兩句是寫落成典禮上,宴會的歌吹,一片歡樂景象。
「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三句,正面寫『安遠樓』的巍峨壯麗。「層樓高峙」是對安遠樓整體形勢的描寫;「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是對局部的刻畫。從整體到局部,寫安遠樓造型的精美壯麗。
至於樓內外,則有曲翻胡部,麗姝侑酒,拍按香檀。這一片宴安嬉恬景象,與淮水以北金政權的虎視眈眈相對照,則「安遠」二字,實成空話。詞人以詞向朝廷質疑「安遠」。接下來,又回到了宴會上。「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宋朝的宴會上總少不了歌女的身影,這幾句就是描寫宴席上跳舞的歌女,她是如此動人,寒風細細,吹起她身上陣陣香氣飄向遠方。
上片寫出了一片歌舞昇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金兵不斷侵佔國土,百姓飽受戰火之苦。求和換來的和平終究是短暫的,姜夔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心中抱負也只能寄托在詩詞之中。
「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此地」就是指安遠樓,傳說仙人子丹曾乘鶴路過。於是姜夔借用仙人的傳說,說今天這慶典上,應該有「詞仙」乘白雲黃鶴來題賀詞祝慶典,同樓上的將士與登樓的文人盡情遊戲。熱鬧的場面,與姜夔的預想出入很大,沒能帶給姜夔歡樂,他已經覺得將士們忘記了「北伐」的責任。姜夔筆鋒急轉「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裡」,在高樓上凝望許久,千裡芳草,觸動了內心的無限惆悵。安遠樓落成典禮的盛況,沒能讓他覺得盛世已經到來。
「芳草萋萋」觸動了他的憂憤情思,於是他寫了一句「天涯情味」,從內心發出了一聲吶喊,表示對此狀況已經看不下去了。芳草在古詩詞中比喻離恨,姜夔看見了綿延千裡的芳草,有了一種久在他鄉的離恨,覺得自己是遠在天涯,有了一種怪朝廷忘記了北伐大事,見到邊城將士「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詞人心痛,希望國家強大,結句用「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這裡化用了《滕王閣序》中的「珠簾暮卷西山雨」句意,雨後秋景,一片晴朗,能給人一種光亮的感覺。
宋當時南渡,與金和議,邊塞暫時平靜。武昌系對金人之戰守要地,鎮守者興建安遠樓,製造昇平假象。此詞為新樓落成而作,前五句就「安遠」字面落筆,取其意指。接寫新樓之景觀,模仿杜牧《阿房宮賦》,鑄詞狀物,準確生動,隱含宴樂酖毒之微辭。下片化用崔顥《黃鶴樓》詩意,寫登樓所見所感。結句「秋霽」與寫詞時間不符,蓋是虛筆,以寄託之筆暗寓內心的一線希望與期盼。通篇力圖在「安遠」二字上做喜慶文章,但卻時時流露內心的惆悵失落之情,可謂意味醇厚,令人嘆息再三。姜夔《翠樓吟》全詞,全篇在痛刺南宋文恬武嬉,不顧強國戍邊,不顧百姓生活。
姜夔《惜紅衣》全詞如下:
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並刀
破甘碧。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
岑寂。高柳晚蟬 ,說西風消息。虹粱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姜夔此詞中有「美人」字眼,一般都認為是懷人之作,其實不然,「美人」亦指相貌俊逸,才德出眾之人,和比喻
君王。這樣解讀,才能「並刀破甘碧」,乃知此詞是姜夔又一篇念故國的佳作。
公元1187年,姜夔依蕭德藻寓居吳興。吳興號水晶宮,荷花盛麗。吳興水鄉,北臨太湖,境內有苕、霅二溪,溪水清澈可鑑,屋宇的影子照入湖中,好象水中宮殿,故稱為水晶宮。姜夔感觸最深的,還是吳興荷花茂盛清麗。故在詞序中強調引用陳與義居吳興青墩鎮時寫的《虞美人》詞句,對荷花加以讚美。
接著,記述丁未夏天,姜夔自己遊吳興之弁山千巖。「數往來紅香中」一語,正印證著陳與義詞的「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雋美。荷花給予姜夔之感觸極深,遂作此詞。調名《惜紅衣》,借取惜荷花凋零之意。
姜夔之詞,極為含蓄雋永,但此詞所寄予的深意,序中並未道出。開拍「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起筆用對偶句開頭,開篇就使人便覺筆力精健,氣勢動人。簟枕指涼蓆涼枕,下一「邀」字,盡傳暑天取涼之心切。琴書指撫琴讀書,下一「換」字,翻出永晝難捱之意。在姜夔的鍊字鍊句之間,便覺意脈伸展。
第三句「睡餘無力」,寫夏日想睡,無力二字已暗指主意,但含蓄而隱,詞人為什麼寢食不安?在下邊二句,筆鋒卻又宕蕩開。「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冰,用以形容泉水之清冷。並刀,指快刀,古時并州素以出產快刀而著稱。甘碧,指香甜鮮碧的瓜果。此二句寫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灑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寫出細灑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覺代瓜果之名稱,則又顯出白石詞創新生趣的特色。體味上下文,言外時時有一種聊遣寂寞的意味,也提醒讀者用心品賞,才能見「甘碧」。
接著下一句「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誰知借酒澆愁的無奈,這裡反用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典之事,直接寫出自己客居的無限寂寞來。縱是如杜甫那樣,當佳客來訪時,鄰家有酒可借,一喚即從牆頭遞來,但自己卻是索居無人過訪,縱然有這種想法也是徒然。言「誰問訊」,可見是沒有人來問訊。
下片開言即緊接「岑寂」二字,真可以說是冷清、寂寞啊。這一短韻,總挽以上所寫種種生活細節,無一處不是對孤寂無聊、百般無奈地表現,同時也引起以下所寫層層哀愁。「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其意境也是順手借自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後面幾句,但以情景恰當的交融,故不覺其有所借用之感。高柳晚蟬,聲聲訴說著時序將變、秋風將至的消息,其高邁蒼茫的意象,透露著悽然以悲的心事。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換頭以素描之筆寫景,使人感覺筆力不懈怠。虹梁,摩狀水鄉拱橋之美。水墨,描繪湖心之堤如畫一樣。魚浪吹香之句,傳「魚戲蓮葉間」之神。二句的景象極其清美,似可用以忘憂。
第三句「紅衣半狼藉」,卻將筆鋒硬轉,轉寫荷花已半凋零之悽涼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風消息之意脈。以上極寫寂寥之感,時序之悲,下邊終於轉出此詞的深意——念故國。
「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維舟即繫舟。原來,「紅衣半狼藉」,乃是水上所見所指,故感觸親切如此,心中泛起國破山河碎。舍舟登岸後,遙望天北故國,卻唯渺邈而已,不見故國在哪,有中天之痛,恨國破山河碎。「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渚邊沙外是指水岸。可惜,此水鄉儘管清絕之地,竟不得與故國之相貌俊逸,才德出眾之人,如潘安、董賢、龍陽君、慕容衝等一樣有才華的賢人一起飽覽旖旎的風景,一起作詩吟詞。故國在天之北,渺不可及。姜夔念故國情感至深,由此可見,這也正是他的詞之內蘊所在。
「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維舟」「可惜」二句,此二句,皆言大宋南北雙方語,具見情深。唯前二句是希望,中二句是感嘆,此二句卻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問甚時」三字,便覺無期,流露出心頭的沉沉失落感。大宋南渡易,收復失地難,何時能與美人酬唱,思之傷心無極。結穴「三十六陂秋色」,極美,亦應細玩。三十六陂,言水鄉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長的環境,亦言大宋故國的大好河山。
姜夔此詞藝術造詣頗能見出其詞創作的特色。首先,是結構意脈之曲折精微。上片前三韻共七句,刻化了種種生活細節,看似與懷人有關,但層層暗透寂寞之感,卻正是為念故國之苦的鋪墊與烘託。歇拍與換頭三韻共六句,描寫時序變遷的消息,則是暗示大宋南渡已久,南北雙方別易會難之悲,收復失地無望,而又期盼覆國同賦,意脈已漸趨故國之本意。但仍未點明此意。直至最後四韻六句,才一氣傾注出望遠「故國破碎」之苦。末句又嘆何時能同賦大宋美好江山,與詞序所述自己「數往來紅香中」遙遙映射,既有照應,又有發展。縱觀全詞,結構曲折而意脈精微,層次分明,而意緒疏動,貫通全文。尤其千迴百折於現境之內,時空錯綜之結構,可謂百戰不許持寸鐵,綿裡藏刀,確實表現出姜夔自己的特色,「語貴含蓄」,溫柔敦厚,其次,是風格之清新剛勁。
姜夔《玲瓏四犯》全詞如下:
玲瓏四犯
越中歲暮聞簫鼓感懷
疊鼓夜寒,垂燈春淺,匆匆時事如許。倦遊歡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賦,記當時,送君南浦。萬裡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揚州柳垂官路,有輕盈換馬,端正窺戶。酒醒明月下,夢逐潮聲去。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贏得,天涯羈旅。教說與春來要,尋花伴侶。
姜夔在1193年春至1194年春,其間除1193年12月到蘇州吊範成大外,整整一年時間,一直在紹興逗留,為的是寫《張循王遺事》搜集資料。
1193年春,姜夔有與葛天民登臥龍山,遊蘭亭,越中仕女遊春,陪張平甫遊禹廟等詩存世。1193年秋姜夔又與黃慶長夜泛鑑湖,作《水龍吟》詞,1193年歲暮作此詞。姜夔此詞因有「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贏得,天涯羈旅」句,一般理解為是姜夔抒寫身世總結自己或發滿腹牢騷而作,縱觀全詞,乃仍然是對大宋現實、時事的鞭撻與揭示。
起筆三句寫歲暮光景:「疊鼓夜寒,垂燈春淺,匆匆時事如許。」開端對句點染了過年的氣氛,卻隱約流露些許清冷的韻味,故緊承以「匆匆時事」之慨。下兩句順勢展開,傾訴自我情緒:「倦遊歡意少,俯仰悲今古。」由於悲從中來,自然不吐不快,於是寫詞抒發:「江淹又吟恨賦,記當時,送君南浦。」詞自況江淹,引用江淹所恨之意,另加上一句江淹的《別賦》中的「送君南浦」句言,恨什麼傷什麼不用言明,根據江淹的恨和傷就可明了;而且用「又吟」江淹已不在人世多少年,這個「又吟」當是姜夔以江淹自擬,表示自我感傷的情懷至為深重。接著用直白明快的語言說出這種情懷深重的程度:「萬裡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此情不應限於別情,應該包括作者歷年所承受的各種人間遺憾,這幾句涵蓋力十分廣闊,包括故國時局與自身經歷,以及現實狀況。
下片「揚州柳垂官路,有輕盈換馬,端正窺戶。酒醒明月下,夢逐潮聲去。」這五句饒有韻味,細品內外,故國時局、現實狀況,點出揚州繁華時,官家巨富、紳士名流無聊之事,美豔歌舞,醜態百出,名流「換馬」,美女「窺戶」,沉醉於糜爛生活之中,詞人獨醒,嘆「復國夢」已「逐潮聲去」,意味深長,令人折服。隨即筆鋒又轉回現實,發出了懷才不遇、人海沉淪的牢騷:「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贏得,天涯羈旅。」這種牢騷是指「文章信美如何用」的年代,寫得好詞的詞人只論為四海飄零。詞人多才多藝,屢試不第,命運多舛,一生坎坷,對才士慣常的失意生涯體驗尤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深長感嘆。至此失意的鬱憤噴湧到極境。
姜夔此詞結句更是妙不可言。「教說與春來要,尋花伴侶。」因「尋花伴侶」四字,引出多少誤讀,「即便春天回來了,又能如何以自已的景況也就是繼續重複單調的生活,最多不過是尋花為伴,權解無聊就是了。」或認為「待新春來臨,姑且尋花為伴,來緩解客中寂寞吧。」這種解讀無法進入姜夔憂愁都為國的胸懷,而是其在無奈的現實情況下,想掙脫這物慾撗行的現實社會生活,無法承受與安放自己憂國的苦痛和心靈,想追隨「妻梅子鶴」的林逋居士閒居,這是一種心如死灰的念頭,這正是對詞人具有社會責任心的印證,也確是詞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觀念的映襯。
姜夔此詞應該說是有一定豪放詞人的氣魄,直率爽暢,歡快傾吐,大膽直逼社會,可姜夔用詞就是那麼含而不放,放而不俗,婉轉深沉,高潔意趣,清雅風骨,含蘊無限,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空間,「使人神觀飛越」。 全詞感受、認知、感傷、思緒、世事、感悟、牢騷、現實幾個片段都很順暢,不留做作之跡,一氣呵成。讓人讀來心酸而富有美感,也能跟隨姜夔筆端心潮起伏,去思考:人生難道就如姜夔所說,你再努力又能怎麼樣呢?最後姜夔落筆是展望。可這展望竟是「尋花伴侶」。
姜夔的「尋花伴侶」看似是一個不經意,一個無奈的展望,其間就說出了全詞的詞旨,也就是中心思想,核心內容,真是有畫龍點睛之功效。展望常理應該是一年比一年好,明天更美好,或是明天比今天好,希望改變目前狀況,向好的方面發展,好時更好才是展望;可姜夔的展望就是一個比今天,比以往更差,更糟糕的展望。
姜夔《齊天樂》全詞如下: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鬥。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庚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露溼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原註:宣、政間,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張功父即張鎡,其兄張鑑,同為名將張俊之孫。張俊後期附秦檜成和議。張氏弟兄與姜夔為深交,張鑑曾欲割其無錫之膏腴田莊贈姜夔以濟其窮,被婉拒。姜夔大聲疾呼於復國與此交遊恐不無關係。張鎡與姜夔此作同時有《滿庭芳·促織兒》,即姜夔此詞序中提到者,其憂國之心顯得較為淡薄。姜夔此詞,以蟋蟀哀音為貫串線索,抒寫靖康以來亡國的切齒腐心之痛。上下古今,東一筆西一筆,天一句地一句,乍讀似不接續,再三吟誦,可以感知姜夔的良苦用心。
姜夔此詞把庾信吟愁聲、蟋蟀的哀聲、思婦織機聲、秋夜雨聲、砧杵的搗衣聲、兒童歡笑聲、詞人的心聲、候館離宮中的嘆息聲、和著琴絲聲,唱出了一曲恢宏的、悲壯的時代哀音交響曲,從中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與家國之痛。
姜夔用庾信寫《愁賦》來比喻自己賦寫蟋蟀新詞,「庚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這一開頭就給全詞定下了「哀怨」的調子。起句寫人。庾郎,自況。次句寫蟋蟀。以下皆人、蛩夾寫。先自聽者說,未聞之前,已「先自吟愁賦」,則何堪「更聞」耶?以「私語」狀蛩鳴,甚切而新。「更聞」應上「先自」,透進一層。「露溼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三句從「聽」的角度寫蟋蟀的聲音。在秋露溼潤的門邊,在長滿青苔的井旁,都是曾經聽到它的地方。伊,指的是蟋蟀的聲音。「銅鋪」「石井」,聽蛩之地,用蟋蟀代喻百姓,暗指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詞人不直寫聲音,而是用一個「聽」字點出聲音。「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五句寫思婦聽到蟋蟀鳴聲的悽涼情緒。「哀音」應「私語」,「語」非獨「私」也,其「音」亦「哀」,又透進一層。
「正思婦」二句,聽蛩之人。「曲曲」二句,似問似嘆,亦問亦嘆,益見低徊往復之情。如怨如訴的蟋蟀鳴聲,使正在失眠的思婦,想起了自己遠客他鄉的丈夫,起來尋找機杼要給丈夫製作禦寒的衣服,她凝視著曲曲折折的屏風上畫著的遠山,在這秋涼的深夜裡,獨自一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呢?讀到這裡,令人仿佛聽到由蟋蟀的鳴聲、思婦的嘆息和機杼的音響交織成的一片哀音下闋曲分段而意不斷。聽蟋蟀的詩人與思婦等的情懷層層夾寫,抒發一片愁思,所以人們認為這是他自傷身世的作品,其實不然,正是如此,才能證明詞人寫社會現實的好筆力。
姜夔這首詞的前面有一段小序,作者在小序中說明了作詞的動機和構思的過程。幾位詞人聚會飲酒,怎麼會想到詠蟋蟀的呢,因為「聞屋壁間蟋蟀有聲」,而不是因為看到了蟋蟀,詞人在構思過程中徘徊於室外,「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可見他是一面諦聽蟋蟀鳴聲,一面想像各種愁人在秋夜的不同愁思而作成此詞。詞的開頭兩句,寫文人雅士聽到了悽悽切切地好像在說悄悄話的蟋蟀鳴聲,更增添了幾分幽怨憤恨。
詞的上闋以秋愁引出秋思,下闋以天災勾勒出社會現狀。「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三句緊承上闋「織女思夫」從另一方面寫思婦的懷人哀怨,秋風夜雨,吹打著西窗,斷斷續續的蟋蟀鳴聲和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遙相應和。「為誰」才這樣「相和砧杵」的呢?自然是為了那些「西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的搗衣思婦,蟋蟀的聲音也表達了對思婦的同情與呼應,更深刻地刻畫思婦愁夫遠徵苦痛。「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
三句又展開了另一方面的想像。「候館迎秋」寫旅舍中的徵夫遊子,他們在秋天的夜晚,聽到蟋蟀的聲音,思念家鄉,眷懷親人,怎能不格外傷心。「離宮吊月」,寫的是歸為臣虜的亡國帝王,他們在離宮中仰望秋月,聽到蟋蟀鳴聲,想起故國山河,怎能不愁腸寸斷!李後主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徽宗的「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也就是這種「離宮吊月」的情景了。諸如此類的人生愁恨,真是「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詞人在說自己是隨意地把蟋蟀寫入詩篇,照應前句的「吟《愁賦》」「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兩句寫小兒女們晚間在籬畔捕捉蟋蟀的活動。「呼燈」寫得特靈活,詞人仿佛聽到孩子們「把燈拿來」的呼喚聲。孩子們捉蟋蟀是饒有趣味的樂事,但詞人用一個「笑」字,就使兒女之樂,更映射念國之人苦楚深切的作用。「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兩句,詞人如果把庾信吟愁聲、蟋蟀的哀聲、思婦織機聲、秋夜雨聲、砧杵的搗衣聲、兒童歡笑聲、詞人的心聲,和著琴絲聲,蟋蟀聲的吟誦聲、機杼聲、搗衣聲、候館離宮中的嘆息聲等等都譜入琴弦,那彈出來的樂音就將是一聲比聲的「更苦」。這裡把上面所寫的各種愁恨哀怨,都歸入「更苦」二字,以此結束全詞。
姜夔的詞妙在寫聲傳情,可謂具有特點。《齊天樂》詞是寫了「私情」、「民情」,更重要的是寫了「國情」。寫了人世間各種愁事,把自己的傷痛也就寄寓在詞中,詩詞以愁入苦出,使秋聲、秋思宕向深處,蘊涵更豐富。
姜夔這首詞的主旋律是個「愁、苦」兩字,沿秋色、秋聲、秋思運筆,布置意象,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應」的特色。上闋有庚信《愁賦》比興,下闋用砧杵之聲比興,寫候館、離宮,其「別有傷心無數」,暗指四十年前「靖康之恥」之情事,那些被擄到北方去的宋室君臣,他們在囚禁中,只能是無奈的年年默默地「迎秋」「吊月」,苦楚有何等深切。「豳詩漫與」一句,巧妙地將上文一齊收攏。「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以陳廷焯的說法是「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有心人之苦」,如何不是「一聲聲更苦」。「一聲聲更苦」,一句結語,餘音嫋嫋,繞梁千年,震耳發聵。
姜夔此詞題材雖小,立意卻高,意境也深沉開闊,「黍離之悲」意象深刻。